1959年3月的上海,风吹过松涛,裹挟着湿润的云雾笼罩在会议场上空,似在低吟不安的预兆。彭德怀坐在角落里,面色平静但心头暗潮汹涌。
早前会议上,他提出了去搞农业的请求,希望主席能批准。可谁料毛主席拒绝了,还敲打了彭德怀一番。
彭德怀回忆起三十多年的生死与共,不禁心生疑惑:这是为什么敲打自己?
彭德怀回忆着,内心翻涌起从井冈山而起至今相识的三十多年间的种种往事。那时候,他与毛主席并肩作战,风雨同舟。
1928年,在平江起义的硝烟中,他率领队伍奋勇作战,义无反顾地奔向红军。后来,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刻,也从不畏惧危险,亲自上阵冲锋陷阵,这种“铁骨铮铮”的豪情,是毛主席最初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长征中的娄山关之战,是他无法忘怀的光辉一役。那时,红军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敌军的火力将我军压制在山腰间,形势危急。
彭德怀不顾危险,亲临前线,指挥部队迂回突袭,最终一举攻下娄山关,扭转了战局。毛主席在战后,、难掩对这位勇将的赞赏,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
彭德怀生性耿直,有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向来都直言不讳,但是对毛主席一直都是拥护爱戴的。无论是在井冈山还是在长征中,都支持毛主席的主张。
解放战争时期,以两万之兵对抗几十倍之敌,拱卫了中央的安全。
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中,他更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坚定站在了毛主席这一边,并且挂帅出征,打出了立国之战。
然而,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多变。尽管彭德怀的赤诚未变,但当国家开始和平发展之后,他们这些元帅也需要适应新的职位。
一生农民情他一生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忧虑,而这份忧虑,也正是导致他日后命运的开始。
彭德怀是贫苦农民出身,当初在国军中的职位也不算低了,但是他因为看不惯当地的一个恶霸枪杀对方而遭通缉。
后来,改名换姓去军校进修,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国军中,官职还又往上升了。只要他老老实实待着,就有大把的银钱花,还有安稳日子过。
但是,彭德怀偏不,他从一开始就憎恨剥削者同情贫苦百姓。所以主动放弃了这一切,带着部队起义了。
哪怕是日后当了国防部长,在内心深处,他都还认为自己是个农民。这并非是虚言,彭德怀不仅表达过对王震的羡慕,而且是他日后在最困苦的情况下,写下来的内心最真实的自白。
所以,彭德怀一直想要去搞农业,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想辞掉军职了。从1952年他从朝鲜回国治病开始,这次已经是第六次提出这样的要求了。
但也许是提的次数太多了,反而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毛主席误解他这样做是觉得自己的职位低了。
彭德怀虽自知脾气急容易得罪人,但也想不透自己错误的地方在哪里。苦闷之下,只能找老朋友诉苦,然后相对而坐默默无言。
如果说两个人之间有什么误会,那大约就是当年在长征期间,有人想撺掇红军内部关系。
会议期间,彭德怀细致观察,发现许多与会者神色凝重,大家发言都很谨慎小心。他内心很焦灼,虽然说他主要负责的是军事,但也时刻关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不可否认,建国后,努力发展经济想提高百姓的生活。奈何,一来我们的底子太薄弱了、二来遭到了西方的封锁、三来之前的几年把大量资源都投入到了支持朝鲜前线上,国内发展起步还是比较慢的,需要大量人手。
所以,之前几年的发展仍然很迟缓。后来,战争结束了,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国内,再加上苏联支援了很多项目,眼看着逐渐好起来了,但许多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后来彭德怀太直的性子,并没能将这些问题解决那么好,彭总也着急,主席也着急,这才有了主席敲打彭总一番,甚至还送了他一本《海瑞传》让彭总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