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年八月,就在汉献帝刚刚从长安回到洛阳不久,曹操忽然带兵赶到了洛阳,前来护驾。
在曹操带兵赶到之后,曹操第一时间给汉献帝,带来了不少食物。这让已经过了很久苦日子的汉献帝,终于改善了一下生活。
同时,在曹操抵达之后,以‘讨有罪者’的名义,诛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议郎侯祈。然后,汉献帝又以护卫有功为理由,将董承等十三人封为列侯。
至于曹操本人,因为他之前继承了他爹费亭侯的爵位,所以此时也就不再封侯。但同时,汉献帝也任命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短暂的封赏之后,接下来,曹操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让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当时洛阳周围已经残破,根本就没有粮食。所以最后,汉献帝也只能同意,跟着曹操一起前往许县。
在当时的汉献帝眼里,这次搬家,或许就像之前一样,只是暂时的而已。等到洛阳这边稍微修缮一些之后,自己很快就可以回来。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等着他的,却是长达二十年的傀儡生涯。
从他跟着曹操,离开洛阳的那一刻起,东汉王朝的国运,其实也就基本宣告终结了。而接下来二十年的故事,则是叫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后世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但很多人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大多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为啥汉献帝回到洛阳的时候,只有曹操带兵过去接汉献帝?当时在洛阳周围,其他几个势力,为啥就没想到这一点?
对于这个问题,真实的答案是:曹操能够成功挟持汉献帝,并不光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更重要的,其实还是机缘巧合!从历史记载来看,当时想挟持汉献帝的人,其实并不只有曹操一人。但最后阴差阳错之下,其他势力都没能执行这个机会,或者执行失败。
所以最后,曹操才成功挟持了汉献帝。
想要真正说清楚这段历史,我们还得从曹操当初起家的时候说起。
公元192年,大概就在曹操刚刚击败青州黄巾军,暂时拿到兖州牧的头衔时。某一天,曹操会见了一个名叫毛玠的读书人。
彼时的曹操,情况还很一般。在这一年,他虽然通过打击青州黄巾军,得到兖州济北相鲍信的支持,暂时拿到了兖州牧的头衔。但是在当时的兖州内部,曹操能够实际控制的,最多也就只有三四个郡的地盘而已,还不到兖州整体的一半。
当然,和之前相比,此时的曹操,已经算是混出来了。大概在一年多以前,关东联军刚刚开始内讧的时候,曹操甚至连一个县的地盘都没有,只有一个将军的头衔。而如今,曹操已经手握三四个郡的实际地盘,麾下人口众多,而且还有兖州牧这个头衔。
当时的曹操,也是意气风发。他觉得只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自己肯定能轻易控制整个兖州。然后再向外扩张,打出一番更大的天地。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当时年轻的谋士毛玠,开始过来投奔曹操。
在乱世当中,读书人寻求一位割据枭雄,献计献策,以求在这位枭雄麾下得到重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想要得到人家的青睐,那得看你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而且还得看运气如何。
想要碰上一位雄才大略、愿意重用自己,而且最后还成功扫平天下的雄主,这个概率其实比中彩票还低。而且,这个选择,极其考验个人的眼光。
但显然,毛玠的眼光很不错。
毛玠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吏,他连县令都不是。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他之前的身份,大概和当年还未追随刘邦的萧何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萧何,只是一个低阶小吏。
而等到乱世开启之后,毛玠先是想跟着流民,一起南下荆州,前去投奔刘表。但后来,因为刘表和袁术、孙坚对战,封死了荆州通往北方的通道。再加上当时有传言,说刘表治政不严。所以后来,毛玠就改了主意,没去投奔袁绍,而是改去了南阳郡的鲁阳县。
如果我们对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我们一定会记得:当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鲁阳是袁术和孙坚的大本营。所以后世很多史学家猜测,当时毛玠去鲁阳,可能就是想投奔袁术。
不过在这个时间点,孙坚已经战死了,袁术发展的情况也不太好。所以后来,毛玠就没去投奔袁术。而毛玠的老家,恰好在陈留郡。而陈留郡这个地方,恰好是当初曹操起兵的地方。
于是后来,等到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毛玠就被曹操征召,做了曹操麾下的属官。
既然是属官,曹操肯定要亲自见一面,试探一下他的才学。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毛玠根据曹操此时的状况,给出了一个自己的战略方案。
这个方案,就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
简单来说,毛玠的这个方案,就是让曹操把汉献帝接过来,好好供起来。然后,抓紧时间种地,囤积粮食,积攒军资。手里有了皇帝和军队,以后自然就能成功了!
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计划的最初开端。
对于毛玠提出的这个方案,曹操当时其实特别认可。在曹操看来,这个计划的操作性非常高。如果能执行,肯定效果特别好。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历史上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概念的人,其实也不是这个毛玠,而是当年战国时期的大纵横家张仪。
当年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张仪作为秦国的国相,曾经参与讨论了秦国的扩张战略。当时张仪就主张,先打秦国东面的韩国,慢慢蚕食,然后接近周王室。只要能够和周王室接壤,秦国就能挟持周天子。然后拿着周天子和九鼎,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所以,张仪最初的计划,叫做‘挟天子以令天下’。
不过,对于张仪的这个计划,当时秦国的另一位大将司马错,却坚决反对。司马错当时主张秦国先南下,拿下巴蜀之地,充实自己的战争实力,之后再考虑东出的事情。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场争论的结果,最后其实是以司马错的胜利而告终。后来,秦国是先拿下了巴蜀之地,然后才继续东扩。
不过,尽管张仪当年的计划,没有被执行。但他的这个计划,却被史书记载了下来。后来,这件事被写进了《战国策》,广为流传。
因为《战国策》这本书,成书于西汉末年,而且在东汉时期也相当有名。所以曹操和毛玠这帮人,很有可能都看过这本书,也都知道相关的典故。
既然战略方案没错,那接下来,是不是就应该马上执行这个计划呢?
不好意思,接下来的历史证明:提出一个正确的方案,和执行一个正确的方案,完全就是两码事。
尽管曹操也知道,毛玠是对的。但当时的情况是,汉献帝远在关中,曹操的势力根本就够不上。而且,此时曹操在兖州也尚未稳固,周围的势力都在虎视眈眈。
几乎就在毛玠提出这个方案之后不久,曹操就开始和袁术、陶谦等人交手,后来又遭遇了那场著名的‘兖州之叛’。当时曹操带领全部主力,东进去打陶谦,结果却被身后的老战友张邈偷袭。最惨的时候,曹操在兖州只剩下了三个县的地盘。
所以,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曹操一直没有机会,真正执行这个方案。甚至就连毛玠计划的后两条‘修耕值,蓄军资’,曹操也没机会去做。因为在这三年时间里,战争一直就没停过!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战略,最初执行难度太大。所以后来,在曹魏阵营内部,毛玠的地位排名,一直都不算高。而且后来,毛玠卷入了曹魏的世子之争。尽管毛玠坚定支持曹丕,押中了对象,但他的站队,却引来了曹操的愤怒。
所以后来,毛玠直接被一撸到底,免除了所有官职。而且在曹操去世之前,毛玠就先去世了,自然也没等到后来曹丕登基之后翻身。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直到三年之后,到了公元195年年底,曹操终于平定了兖州内部的叛乱。同时,就在几个月之前,因为长安那边的李傕、郭汜内斗,导致汉献帝终于有机会,真正可以离开汉献帝。
在平定叛乱期间,尽管曹操一直腾不出手,但却一直没忘了和汉献帝取得联系。在这一年十月,就在汉献帝还在为了离开关中,一路大战的时候。曹操及时派遣使者,面见了汉献帝。
随后从汉献帝这里,顺利拿到了‘兖州牧’的任命!
在此之前,尽管曹操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兖州,但他这个兖州牧的官职,却始终是自封的。直到这个时间点,曹操其实才拿到了汉献帝的正式任命。
尽管此时的汉献帝,自身也都难保。但他的任命,确实对曹操帮助很大。所以之后没过多久,曹操就彻底平定了叛乱,再次统一了整个兖州。
而接下来,随着曹操统一兖州,他的心思就再次活泛了起来。
当时毛玠刚刚提出那个方案的时候,曹操根本没办法执行,因为他不可能大老远从兖州打到关中,再把汉献帝给抢回来。如果曹操有那个实力,他根本就不用再挟持天子,直接自己就能打穿整个天下。
可是如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了。
到了这一年年底,汉献帝已经到了河东郡的安邑县。此时曹操的地盘,距离安邑县已经很近了。只要能干掉汉献帝身边的护卫,曹操完全有机会,直接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地盘。
于是,公元196年正月,曹操果断派出自己的大将曹洪,带领一支精兵,前去迎接汉献帝。
但结果,还没等曹洪过去,他就在路上遭到了多股力量的阻击。一股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也就是后来在衣带诏事件当中,奉命诛杀曹操的那个人。当时他带着汉献帝身边仅剩的一点护卫,成功阻击了曹洪。
至于另一股力量,则是袁术的部将苌奴。
此时的曹操,正在和袁术交战,袁术自然不希望汉献帝落到曹操手里,所以就派人过来阻击。
在这些力量的阻击下,最后,曹洪只能无功而返。而曹操这边,因为要对付袁术,此时也没办法再分兵。而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曹操则是一直在全力和袁术对战。经过半年的对战之后,终于击溃了袁术,成功拿下了半个豫州。
而随着曹操拿下半个豫州,汉献帝那边,也再次辗转多个地方,终于最后在七月初的时候,回到了洛阳。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曹操挟持汉献帝之前,大致的历史背景。
其实在汉献帝东归洛阳之后,洛阳周围的很多势力,都在盯着这里。想要挟持汉献帝的,也远不止曹操一家。北方的袁术,西边的李傕郭汜,甚至是南方的刘表、孙策,都有过类似的计划。
但问题是,如果此时想派兵去劫持汉献帝,一定会面对两个巨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汉献帝身边的护卫军队。
此时在汉献帝身边,尽管没有太强的军事力量,但好歹还有几千人。而且这几千人,归属不同的势力统辖。之前汉献帝能够成功回到洛阳,也是利用了这些人的内斗。
如果想靠武力挟持汉献帝,必然和这些护卫军队作战。如何在战斗过程当中,成功抢到汉献帝,而且还能确保汉献帝的安全,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给人家逼急了,人家完全可以拿汉献帝做人质。或者直接杀了汉献帝,然后栽赃到你头上。
第二个问题,则是各方势力的制衡。
要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几乎绝大多数的割据枭雄,都很清楚汉献帝的价值。所以,不管是哪一方,都不会眼睁睁看着汉献帝,轻易落到其他势力的手里。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曹操靠武力抢夺,势必会引起周围势力的围攻。至少,会给其他势力围攻他的借口,这无疑是曹操无法承受的。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绝佳的机会,却突然出现在了曹操面前。
几乎就在汉献帝回到洛阳的同时,董承向曹操发出了组队邀请,邀请他带兵过来。
那么,当时的董承,为啥要主动和曹操组队呢?之前董承不是带兵,阻击过曹洪的军队吗?为何此时的董承,却主动引狼入室?要派人来邀请曹操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涉及到了很多董承的个人经历。简单来说,董承不光是汉献帝的老丈人,更是汉献帝奶奶的侄子。所以在汉献帝身边,董承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外戚。
而且之前,董承还是董卓麾下的人。董卓被杀之后,他也继承了董卓麾下的一部分人马。在抵达洛阳的时候,董承的手里,其实是有一部分兵权的。
这样来看,此时的董承,似乎就可以凭借兵权,牢牢控制住汉献帝,自己做那个挟持天子的人了。但问题是,当汉献帝回到洛阳的时候,他的身边,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人。
这个人,名叫韩暹。
韩暹这个人,早年出身农民军,后来被招降之后,成了东汉的官军将领。而在汉献帝回到洛阳的时候,韩暹手里掌握了很多军队,实力比董承更强!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当时汉献帝还拜韩暹为大将军,兼司隶校尉。
如果放在当年东汉的稳定时期,韩暹这个官职配置,估计快比得上那位大权臣梁冀了。
面对这样的韩暹,仅凭自身力量,董承也很难和他对抗。恰好在这个时候,曹操又多次派人,过来和他沟通。于是董承就想到,或许可以联系曹操做外援,以此来赶走韩暹。
就这样,在董承的秘密邀请下,曹操迅速带着军队,赶到了洛阳。而曹操赶到之后,韩暹因为惧怕曹操,直接放弃了汉献帝,南下去投奔了袁术,后来又投了吕布。最终在吕布战败之后,被人截杀而死。
韩暹和董承的那些恩怨,我们暂且不提,只说曹操。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曹操原本正头疼,应该以什么名义前往洛阳。而董承的邀请,却恰好解决了他的难题。而当曹操抵达洛阳之后,曹操第一时间联手董承,对汉献帝身边的人进行了清洗。
同时,对于董承这一系的人,曹操也给了很大面子。最后,汉献帝直接将董承等十三人,封为列侯。
另外,在这期间,曹操身边还有另一个重要谋士,名叫董昭。正是这个董昭,多次来往于曹操和汉献帝之间,为曹操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而当曹操进入洛阳之后,董昭又第一时间提出,让曹操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
而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曹操发现,这个建议是对的!与其自己带兵,留在洛阳。倒不如以洛阳残破为名,让汉献帝转移到许县。许县是曹操的地盘,只要汉献帝到了许县,接下来就只能任由曹操拿捏了。
对于曹操的这个提议,当时汉献帝也想拒绝。但问题是,此时洛阳已经被摧毁的差不多了,根本就没有粮食。继续留在洛阳,只能被活活饿死。
所以最后,汉献帝只能答应,暂时和曹操前往许县。但此时汉献帝还觉得,自己身边还有董承,可以帮忙牵制曹操,不至于被曹操彻底架空。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到了许县之后,接下来的两年里,曹操异军突起,迅速扩张,实力越来越强,董承也再难牵制到。最后,汉献帝只能用出衣带诏这种手段,但结果却反倒是彻底撕破了脸,导致董承被杀,自己彻底成了傀儡。
另外,因为当时曹操是被邀请过去的,汉献帝也没法号召其他人来打曹操。而且,此时曹操周围其他的几个势力,恰好都有各自的难题,没空来管曹操。
于是就这样,曹操轻易挟持了汉献帝,彻底掌握了最重要的一张牌。自此之后,他就能打着汉献帝的名义,轻易去打压其他各路枭雄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挟天子已领诸侯’。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在曹操的故事里,应该叫做‘挟天子以令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