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蒋介石头痛的军阀:独霸一省14年,敢没收军统电台

史在没有弦 2024-09-05 03:16:4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民国时期,中国大地被军阀割据所撕裂,军阀间的争斗不断,给普通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在这个纷争的时代背景下,蒋介石希望通过建立南京政府来统一全国。他一面剿共,一面清除其他军阀势力,但这些地方势力又构成了对他野心的重大阻碍。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谁又能真正统一这破碎的江山,重新开创一个繁荣的时代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刘文辉出生于1895年1月10日,他的家乡位于四川省大邑县的安仁镇。他的家庭背景属于地方小康,而刘家的根源可追溯至安徽徽州,他们的祖先在清朝初年由东南迁移到四川的名山县(现属于雅安市),之后又搬至大邑县,并世代以耕作为生。

自幼被父亲宠爱的刘文辉,童年时代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在家族祠堂接受初等教育,并因其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而受到教师的极大赞赏。13岁那年为了能够参加成都陆军小学的入学考试,刘文辉被迫虚报年龄为16岁。他在考试中展示出非凡的辩论和思考能力,令考官震惊并当场决定面试他,最终以破格的方式被录取。

在成都陆军小学的学习经历为刘文辉打开了通往军事生涯的大门。他的表现出色到被保送至西安陆军中学继续深造,随后进入北京陆军中学,最终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完成了他的学业。这一系列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了九年的军事教育后,刘文辉在族侄刘湘的推荐下,投身于川军,从一名普通参谋起步。在刘湘和他的哥哥刘文彩的大力支持下,刘文辉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刘湘已经在川军中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能够在政治上给予刘文辉大量支持。而刘文彩则作为当地的经济巨头,提供了财务上的大力支援。这种家族内部的相互扶持,让刘文辉的早期军事生涯得以顺利发展。

随着两人势力的增强,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尽管同属国民党,并在政治上有共同的立场,但在四川的具体治理上却意见频频相左。这种政治上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斗,被称为“二刘争川”。

在这场争斗中,刘湘凭借多年深耕于川军的优势和蒋介石的支持,逐渐占据了上风。1933年初夏,刘文辉不得不承认失败,败退雅安,从而承认刘湘的“四川王”地位。

尽管败退刘湘并未对刘文辉赶尽杀绝,反而给予了他部分兵力和资源,让他重回雅安重新开始。雅安当时属于资源贫乏的西康省,地理位置偏远,各种小势力纷争不断,但刘文辉并未因此气馁。他坚定地表示:“在西康这片贫瘠之地,我也将开创一番新天地。

刘文辉在西康着手进行广泛的改革,从经济到教育,全面推动发展,很快使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他不仅成功统一了西康省内的各大势力,而且将其纳入自己的治理体系中。

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刘文辉在西康建立了稳定的统治,还赢得了“西康王”的美誉,完全颠覆了当初的流放命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方霸主。

在1935年的春末,红军在逃脱滇军追击后,冒险过金沙江,途径会理、德昌、泸沽,勇往直前,向着大渡河的方向进发。这段路程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72年前的历史轨迹惊人地相似,同样面临的只有一条险要的通道,两侧是凶险的山峦。

得知红军抵达大渡河一带的消息,蒋介石难掩兴奋,他认为这是围剿红军的黄金机会,即可重演太平天国军队的失败历史。蒋介石随即指令来自川、黔、滇等地的将近20万士兵围堵红军,企图将他们限制在金沙江北、大渡河南和雅砻江东的狭小地带内。

在电令中,蒋介石寄望各军师长能在此重现历史,他提到:“大渡河曾是石达开军队灭亡之地,此地对敌为汉彝混居区,地形险恶,且江河隔绝,补给艰难,敌军必将步前车之覆辙。

为摆脱此困境,红军的唯一出路是强行渡过大渡河。蒋介石预料到这一点,提前命令将所有可能用于渡河的船只集中起来,意图切断红军的逃路。

面对绝境,红军选择了在安顺场尝试渡河,但到达后发现该地水流湍急,无法搭建浮桥,且仅有的一艘小船无法满足大规模渡河的需求。这使得红军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既无法快速渡河,也难以就地取得补给。

在这紧要关头,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在5月26日赶到安顺场,并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汇报后决定,主力部队必须迅速占领距离320里外的泸定桥。这座桥的战略位置关键,是红军突破包围的唯一希望。

毛主席等领导高层的战略部署很有先见之明,他们决定同时从大渡河两岸行动,这样即便一边受阻,另一边仍可继续前进,确保最终能够夺桥成功。先期用有限的船只渡过的部队,实际上是作为一支奇兵,为主力部队夺桥提供支援。

而蒋介石试图通过炸毁桥梁来彻底封锁红军的退路,命令刘文辉负责执行。但出乎预料的是,刘文辉并未立即执行炸桥的命令。原因多样:首先,该桥是当地重要的物资补给线,炸毁桥梁等同于切断自己的生命线;其次,当地强大的宗族势力不允许破坏这座联通外界的重要通道;再次,刘文辉的部队没有预料到红军能够在一夜之间快速抵达泸定桥;最后,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面合作蒋介石,实则保留自己的军事自主权。

当泸定桥被红军成功夺取时,刘文辉的内心实际上是复杂的——既惊讶于红军的迅速行动,又庆幸红军过桥后将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避免了蒋介石借机吞并自己的领土的可能。

在1938年初,随着刘湘在汉口的意外逝世,蒋介石迅速在武昌行营召集紧急会议,企图利用这一事件彻底巩固对四川的控制。蒋介石迅速采取措施,第一时间宣布撤销了已无其领导的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以司令长官之死为由。

而在短短一日之后,蒋又迅速提拔了自己的忠实追随者张群为四川省政府主席,显示出他对四川政局紧抓不放的决心。同时原本由地方势力主导的川康绥靖公署也被计划撤销,这一系列动作引起了四川内部的强烈反响和公愤。

得知消息后,刘湘的旧部门及“武德学友会”迅速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必须采取行动对抗张群的任命。他们迅速与刘文辉及邓锡侯等联合部队取得联系,共同策划反对张群的措施,刘湘的资深幕僚张斯可也专程赶往成都,希望能说服刘文辉前来共同商议抗蒋策略。

就在此关键时刻,中共南方局利用与刘文辉家族关系密切的渠道,如儿女亲家杨叔明以及忠诚的部下张志和,成功与刘文辉建立了联系。1938年夏天,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在前往汉口参加国民参政会的途中,特地绕道成都与刘文辉会晤。

这次会谈让刘文辉对中共的抗日救国方针和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同。1939年,刘文辉在重庆曾家岩与董必武、林伯渠再次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共中央更是派出了吴玉章与刘文辉会面,讨论抗战与地方治理的具体策略。刘文辉被深刻打动,决心积极响应并支持中共的政策。

这场四川实力派的联合反蒋行动最终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做出让步,通过一系列磋商,刘湘部系的王缵绪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府主席。作为妥协的一部分,王缵绪同意将雅安和西昌两地专区归并入新正式建立的西康省,并承诺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蒋介石此举旨在稳定局势,但同时设立了西昌行辕,其中设有三个处室,专门负责监视和情报收集,显示他仍不放心刘文辉的动向。尽管四川最终仍由蒋介石的亲信控制,但西康由于刘文辉的坚决反抗,成为了一个蒋介石难以干预的地区。

通过秘密电台,刘文辉与延安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并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宣布“川西起义”,正式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决裂。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巩固了刘文辉在地方的影响力,也为他在新中国政治格局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从1939年起,一直到1949年,刘文辉与蒋介石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在这十年间,蒋介石的军队未曾一步踏入西康省,相对应地,刘文辉也未曾派兵参与国民政府的内战。

刘文辉在西康实施了一套独特的政策组合:在经济方面,他大力推行开放策略,频繁向国民政府申请经费和补助,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政治领域,则实行了有限的开放,允许蒋介石的政治人物在西康担任一些民政职务,以此保持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和影响;然而在军事上,刘文辉坚决执行闭关政策,坚决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入西康,确保地方的军事自主权。

这种策略使得刘文辉在蒋介石的众多对手中独树一帜,蒋介石虽多次试图影响或控制西康,但对于刘文辉的抵抗,他只能无奈接受现实。刘文辉的坚持不仅保持了西康的相对独立和稳定,也为其地位和政策的独特性增添了色彩。

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的逐渐瓦解,刘文辉采取了和平起义的方式,宣布支持新中国,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其十年来保持的政治智慧和策略的高潮。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刘文辉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其实现政治身份与意识形态转换的关键时刻。

在1976年,刘文辉身患重病,仍对国家大事怀有深切关注。即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还是积极参与国家的统一事业,展示了不凡的政治远见和人民领袖的情怀。病床之上他采取了两项重要行动,深刻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怀和愿景。

刘文辉通过国家广播系统,向台湾的同胞发表感人肺腑的讲话。他诚恳地表达了对台湾回归祖国的强烈期望,希望两岸同胞能够撇去历史纠葛,共同迈向国家的完整与和平。

刘文辉还着手整理自己过往经历,将个人的政治转变和思想觉醒过程撰写成书,题为《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从一个被视为“反动统治者”到成为人民的拥护者和支持者的转变历程。通过自身的反思和历史的审视,他希望能够为更多人提供改正过往错误的勇气和启示,同时也证明了他对人民深刻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0 阅读:0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