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触底反弹的关键之战。
中国军人凭着一腔热血,和装备远远胜过自己的敌人顽强作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所有参战的部队中,川军和桂军无疑是两支非常特殊的队伍。

川军以数量多而著称,有“无川不成军”之说;而桂军,则是以骁勇善战不要命而著称。
他们曾在一次战役中损失了6万将士和9个旅长,但是直到战争完结,桂军中的叛徒也是屈指可数。
这到底是一支怎样彪悍的部队呢?这还要从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决战说起。

1937年7月7日,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了。
但即使如此,蒋介石仍然对所谓的国际调停抱有幻想。
8月初,当日军屯兵上海城下之时,张治中将军建议先发制人,但蒋介石却犹犹豫豫,不断错失良机。

终于在8月13日,日军发起进攻,淞沪会战终于开始了。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所以蒋介石绝无放弃的道理,为了保住上海,他从全国调集了大量的军队过来守城。
前前后后投入这场战役的士兵,有七十万之多,比日军的25万兵力多将近两倍。

但是,国民党军队在装备、训练程度上良莠不齐,各支部队的战斗力完全不能画等号。
但另一方面,日军则是武装到了牙齿,飞机、坦克、军舰一应俱全。
所以这场战役刚一开始,胜负的天平便向日军一方倒去,不过饶是如此,中国军队仍然全力以赴,为了保家卫国拼尽了最后一滴血。

淞沪会战,长江上的日本军舰
长期以来,国民党军队都是派系斗争、互相掣肘的代名词。
但是在淞沪会战中,他们在民族危亡面前,却变得空前团结,其中最让人感慨的,就是桂军的参战。
桂军,也就是后来在传说中神乎其神的广西狼兵。

当初李宗仁主政广西,利用一切资源建立起了完备的军校系统,同时又用一些非法生意,聚集了大量金钱,买了很多武器。
这些客观条件,再加上广西人与生俱来的彪悍,就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北伐战争时期,桂军甚至可以独当一面,逼得摇摆不定的蒋介石都不得不“跟注”。

但偏偏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却与国民党的主流军队格格不入。
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甚至还爆发过“蒋桂战争”,双方互相都视对方如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在淞沪会战打响时,蒋介石一个电话,就让桂军的二号人物白崇禧,带着队伍来参战了。

虽然大家有矛盾,但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他们只会变得异常团结。
战斗打响后,桂军的主要防御阵地,设置在蕴藻浜。
蕰藻浜是上海的第三大水系,沟通着黄浦江与苏州河,与京沪铁路、沪太公路相连,是上海的交通要道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但是,这条河流有足足三十公里长,想要把这里守住,绝非易事。
事实上,日军也早看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在10月7日,他们就已经开始对蕴藻浜南岸展开了炮击。
之后又经过了几天,日军逐渐拿下了南岸的一部分阵地。

面对这种局面,桂军将领廖磊率领一个军外加一个师,紧急驰援蕴藻浜。
10月15日,他们赶到了蕴藻浜南岸的核心阵地陈家行,替换下了这里原先的守卫部队。
紧接着,桂军将士便做好了准备,要和侵略者决一死战,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自己要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居然不是日本侵略者。

此时在遥远的欧洲,布鲁塞尔会议正在举行。
蒋介石为了赢得同情和援助,决定要打一场像样的反击战,以展示自己的战争实力。
而反击战的核心,就是桂军部队,桂军的兵将,就比如廖磊所部,其实早已是枕戈待旦了。

如果此时发动攻击,日军在蕴藻浜南岸立足未稳,他们还真没准儿能创造奇迹。
但是,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居然让反击的时间一拖再拖。
原来,当时的英、法、美、意四国,正在讨论淞沪会战的影响,还未最后下结论。

蒋介石怕自己的反击,会打扰西方国家的调停节奏,所以不顾战机,连续两次命令部队不要行动。
与此同时,桂军高层将领的指挥,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虽然广西儿郎骁勇善战,但是在军事训练上却存在短板,他们的防御阵形过于集中,敌人的一枚炮弹,就有可能带走他们数十人。

而偏偏,他们在这种局面下,还不懂得灵活防御的道理,一味地在阵地上和敌人死磕。
最后的结果就是,桂军成了用来在阵地上消耗的炮灰,一个单位损失殆尽了,就再补一个同样的单位上去。
这种毫无意义的“添油战术”,造成了巨大的无谓伤亡。

桂军不反击,日军反而有了机会,从容地巩固自己的阵地,甚至还用混凝土浇筑出了十分坚固的堡垒。
没有绝对的火力优势,中国军队已经很难将他们赶走了。
而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缺少足够的建筑材料,只能建造土木结构的工事。

而这种工事,在水网纵横的淞沪平原是很难建造的,这也就是中国军队明明严阵以待,却往往顶不住日军进攻的原因。
1937年10月20日,国军的反击终于发动了。
广西狼兵在蕴藻浜一线发起了全面突击,准备冲破日军的防线,将对方压回到河的北岸去。

但是此时,敌人的防线早已稳固,而桂军又缺少重装备,所以这次的反击,注定是难以取得效果的。
10月23日,桂军的这次反击行动草草收场。
他们这次反击不仅没能将日军赶走,反而造成了4名旅长阵亡、10名团长阵亡、部队伤亡过半的惨重损失。

而让他们沮丧的是,日军却趁此机会,又发动了一次反击。
他们以坦克、火炮开路,沿着蕴藻浜一线向前突进,桂军顽强阻击,将敌人拦截在了苏州河沿岸。
但是,在大场方向阻击敌人的部队却崩溃了,这导致整个战局陷入了被动。

情况本来已经很糟了,但是很快,又一个坏消息传来:日军在11月5日于金山卫登陆!
这就相当于在中国军队的侧后方,又插上了一把刀。
此时,战局已经不可为,如果尽快撤退,还能保存有生力量。

可是,蒋介石却怕此时撤退,会影响其他国家对自己的看法,于是犹犹豫豫作不出决断。
等到他终于下决心撤退时,时间已经到了11月9日。这4天的时间,每天都有桂军的战士在牺牲。
而且,蒋介石的撤退并未做好安排,致使己方军队在后退过程中互相挤压踩踏,酿成了另一场灾难。

白崇禧在得知情况后,心疼地大哭起来。
事后,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来安慰其他将士,只能简单地说了一句“求仁得仁”。
然而,这一战的损失,真的不能用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

淞沪战役中,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几乎每天损失一个师的兵力。
合计阵亡了6万余人,9位旅长、1位副师长也英勇殉国。
这支彪悍的部队,从此元气大伤。

虽然在之后的战争中,广西狼兵仍然让敌人胆寒,但却很少再那样拼命了。
不过,他们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就是这场战役从头至尾,他们也没有一人投降。
即使放眼整个抗战,桂军中的叛徒也是寥寥无几。

相比起其他派系“降将如云”的状况,桂军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淞沪会战爆发的原因——《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02-104,111,共4页

2、淞沪会战失利的主要原因探究——《才智》 2014年第5期236-237,共2页

3、蕰藻浜南北两岸反击战中的桂军部队 《坦克装甲车辆》2022年第02期5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