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赌输”了!郭台铭做梦也没有想到,“制裁”会来的这么快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9-15 17:21:00

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代工厂商,富士康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苹果,戴尔,索尼,三星,包括曾经盛极一时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等。

都曾在富士康的生产流水线上出现过它们的身影。

曾几何时,这座堪称白手起家的巨大工厂,是中国大陆的一部神话。

不仅拥有几十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型生产基地,并且仅仅深圳的旗舰基地,就已经拥有了超过50万名员工。

然而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富士康,似乎在稳坐钓鱼台后逐渐野心膨胀,选择将新的箭头指向印度。

可在不久后,想在印度市场大展拳脚的富士康,却被新地图带来的连番冲击,搞得措手不及。

这场“印度梦”的翻车,究竟会让未来的富士康何去何从呢?

要想弄明白富士康为什么会在印度栽跟头,那就必须先了解富士康的崛起之路。

1985年,富士康这个名字首次在美国由郭台铭创立。

三年后,郭台铭决定让自己的大名在中国大陆上响亮起来,于是亲自奔赴深圳,经过实地考察后创办了富士康。

最开始,富士康在深圳的场地只有一座仅仅5100平方英尺的厂房,和大约150人左右的员工。

为了招揽客户,郭台铭亲自飞往美国,自驾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

在谈生意的路上,为了节约成本,他每天住的都是12美元一天的小旅馆。

郭台铭(左2)

也正是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富士康在后来的33年中,取得了无比优异的成绩和无比惊人的进步。

在富士康最辉煌的时期,他曾经一年内建造7家新的工厂。

而在2010年,由于跳楼事件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富士康也曾沉寂在谷底。

尽管如此,富士康这个名字依旧在整个制造业如雷贯耳,如同一轮挂在天空正中的红太阳。

但随着富士康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部业务的日益复杂化,作为掌舵人的领导者似乎也暂时迷失了方向。

将富士康今日拿到的成绩,全部归功于与苹果等巨头品牌的合作。

殊不知富士康能够得到现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大陆市场为富士康提供的优越政策,和富士康本身在中国大陆积累的深厚底蕴。

由于领导者的错误判断,富士康选择在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情况下,进军印度市场。

在他们一开始的商业版图上,印度这块人口众多,产能潜力巨大的新市场,能够为富士康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

然而等到富士康真正落地印度后,他们却发现,尽管印度人口众多,但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素质十分令人头疼。

尽管富士康的主要业务是电子代工,但想在流水线上工作,也需要工人有一定的技术素养和能力。

单是想从印度的人力市场上,选取到有足够技术水平,且拥有较为良好的技能素养的工人,就是一道挑战题。

于是富士康在印度设立的工厂生产效率出奇低下,良品率甚至只能达到一半左右。

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想让富士康的招牌在印度市场上被砸个彻底,那公司就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甚至财力,来监督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成本变着花样地翻倍了,利润空间自然会缩小。

因此从这时起,富士康在印度市场上的投资失败就已经初现端倪。

除了人力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观原因,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简陋。

除了交通物流运转不畅,甚至偶尔堵塞以外,印度的电力供应也十分不稳定。

这就导致富士康工厂内众多依赖电力运作的机器,难以长时间运转来维持生产效率。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印度的电力供应与电力需求完全不符,政府只能要求富士康这一类的大型工厂减少甚至关停用电设备。

今年夏天,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气温飙升至47.4℃,印度政府的电力供应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而为了应对这项挑战,印度政府将富士康的印度工厂视为重点监管对象,严格要求其将30%的用电量彻底削减,以缓解电力危机。

这下富士康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在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上纠结多时毫无成效。

甚至还要被迫砍断自己的左膀右臂,接受限制电力供应的条件。

仅仅这一条限电政策,就让富士康在印度市场上举步维艰,如果还想继续发展下去,未来的情况无疑会更加严峻。

当初富士康高层选择在印度建厂时,预计的各类优势不但一个都没有显现,甚至还隐隐有将整个公司的印度市场拖入泥潭的趋势。

除了印度,美国也曾经是富士康重点关注的海外市场。

早在2017年,富士康就高调宣布、将会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整整100亿美元,用于建立一座液晶面板厂。

尽管这一提议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大力支持,但工程发展到最后依然令人大失所望。

先是美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让这座工厂在建立之初就被迫吸纳了大量投资,远远超出了富士康原本的运营成本预算。

然而亏钱还是小事,最大的问题,是美国本土并不像中国大陆一样,拥有一条完整的电子制造业供应链。

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富士康的运作效率被大打折扣。

于是在这样双管齐下的两面夹击之下,富士康原本承诺,能够为美国本土提供的13000个就业岗位,也激烈缩水到了不到1500个。

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着富士康选择将主力逐渐向海外市场转移呢?难道大陆市场提供的份额不够丰厚吗?

众所周知,富士康能够在中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拥有基数极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

在富士康当普通员工,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进厂”。

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公司员工逐渐增加。

在2010年,富士康的深圳园区内接连发生多起员工跳楼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富士康内部对于普通员工管理,在制度上或许存在不小的弊端。

除此之外,2012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甚至公然表示,富士康是在“给大陆赏饭吃”。

此言一出引得众人强烈不满,连带公司的声誉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此外,网络上还有许多自称是富士康前员工的博主,对富士康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提出大量质疑。

甚至有报道称富士康工厂全部采用军事化管理制度。

工人不仅工作强度十分大,而且还天天加班,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面对中国市场上的舆论迭起和种种挑战,富士康才开始将全球化布局纳入计划。

然而就现在来看,放弃中国市场,转而向外寻求新机遇,对于目前的富士康来说并不算个好点子。

打脸来的如此之快,郭台铭自己估计也没有想到。

最近,富士康又宣布将会在中国重新建设总部大楼。

这或许说明在海外接连碰壁后,富士康再次决定重新重视中国市场。

由此可见,尽管全球化已经是现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但作为一家大公司,也不能将本土市场的重要性完全忽视。

富士康的种种遭遇,也给众多试图加入全球化版图的本土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战略是劣选。

相反,富士康的前车之鉴,是在提醒其他前赴后继想要开展全球化版图的企业。

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制定更为成熟稳定的长远战略,加快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格局的脚步。

那么你会如何看待在富士康身上发生的这些事呢?

0 阅读:10
诺言的卿史录

诺言的卿史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