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写了篇关于汉字的文章《“民众”原本都是“奴隶”!要证明郭沫若的错误,不专业不行》,本来“民”字的本义就是“眼睛被刺瞎的人”,偏偏有人非要来瞎抬杠,这种“牛二”式抬杠我见得还少吗?头条上到处都是这类脑残逻辑,当真是可悲又可笑!我也早就说过,我在头条上发的大多数文章都属于“杀鸡用了屠龙刀”!


既然这位“人间正道”要跟我讨论“孟子曰的‘民为贵’”,而且问我“民作何解”,我虽然回答了他“民”是“人”的意思,但正好就此展开一下,好好说一下《孟子》里孟子说的这句话!因为去年我刚刚编完了这本《孟子再读》:


很多人被孟子的这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因为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先来看《孟子尽心章句下》,含有这句话的一整段内容: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最为宝贵,国家次之,君主为轻。因此得到百姓的信任的人就可以成为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就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信任的就可以成为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改立他人。祭祀的牲畜已经长成,祭祀的谷物已经洁净,祭祀也是按时的,但仍发生旱灾水灾,那么就改换国家领土位置。”
孟子向来主张君主要“以仁德治天下”,而且在上一句表示“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不久秦始皇就“得天下”了,但靠的是“仁”吗?
这当然不是要讨论的重点,不过向来平视诸子百家的我,一直认为他们虽然互相看不顺眼,但每一家提出自己的主张,都是向诸侯国君输出“如何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都是为帝王的统治来服务的!
孟子说了半天的“以仁德治天下”的理论,是对谁说的?不还是对统治阶级说的吗?所以他这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君主说的,是在当时构成一个国家的三要素——“人、土地、君主”当中排了一个主次顺序。目的是要劝君主必须以民为贵,以国家领土为第二贵,最后把自己排在第三,谦虚低调一把。这和《道德经》里宣扬的,让君主谦称自己为“孤、寡、不谷”,又有什么大区别呢?
为什么我会强调让大家搞清楚孟子的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表错情”。孟子是对君主说“民为贵”,而不是对着民说“民为贵”!
如果你还没有明白这其中的区别,我就再次复述一遍自己曾经讲过无数遍的笑话好了:
有一个人非常怕狗,担心狗会咬他。某一天有条狗对着他一通狂吼,他怕得要死。此时一个行人路过,看到这一幕就安慰这个人说:“别怕,你没听过有一句谚语说‘会叫的狗不咬人’吗?”这个人听后依旧惊魂未定,答道:“我当然知道这句话,问题是:‘狗知道这句话吗?’”
“牛二”们的CPU是不是又烧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