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十子胤䄉:地位仅次于太子,与胤禩交好与雍正作对,却得善终!

星空影视菌 2025-04-12 13:45:21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智勇双全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去世。根据康熙的遗命,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后世称他为雍正帝。雍正因此成为了康熙晚年九位皇子争夺皇位之战中的最终胜利者。即位后,他开始对付那些在夺嫡之战中与他为敌的人。

康熙帝的第八子胤禩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后,被雍正帝下令改名为“阿其那”,满语中意为“猪”,这一举动带有明显的羞辱意味。随后,胤禩被长期囚禁,最终在幽禁中去世。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失败者所面临的悲惨命运。

康熙帝的第九子胤禟被强制改名为“塞斯黑”,这个名字在满语中意为“狗”。随后,他被囚禁,最终在监禁中去世。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皇室内部斗争的残酷性,胤禟的命运成为了权力角逐中的牺牲品。

即便是同母所生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禵,雍正也毫不留情。

雍正对待参与九王夺嫡的兄弟毫不留情,唯独对皇十子胤䄉网开一面。尽管胤䄉同样遭到软禁,但雍正并未对其下死手。等到乾隆登基后,胤䄉不仅重获自由,还被封为辅国公。

雍正为何没有严厉处置十弟胤䄉,甚至对他有所顾忌?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首先,胤䄉在朝中拥有一定的支持力量,若贸然动他,可能会引发朝局动荡。其次,胤䄉与其他皇子关系密切,若处理不当,可能激化兄弟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政治斗争。此外,雍正或许考虑到胤䄉并无明显的谋反证据,若强行处置,可能会招致非议,影响自己的统治威信。最后,雍正也可能出于亲情考量,不忍对弟弟下狠手。综合这些因素,雍正选择对胤䄉采取相对温和的态度,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政治风险,也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相对稳定。

在皇室中,胤礽作为皇太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而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位重要人物。这位人物的身份和影响力在皇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胤礽。他的存在对皇室的稳定和权力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皇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尽管他的地位略低于胤礽,但他在皇室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康熙的后宫佳丽众多,因此子嗣也相当繁盛,仅登记在册的成年皇子就有25人。康熙不仅自身追求卓越,对皇子们的教育也极为严苛。他们不仅要掌握满、蒙、汉三种语言,还需精通骑射技艺和各类科学知识。正因如此,康熙的皇子们大多具备了文韬武略的全面素质。

当康熙的儿子们逐渐长大,皇帝便开始给他们封赏,比如亲王、郡王、贝勒这些头衔。这些封号不只是荣誉,更代表他们可以正式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

康熙的皇次子胤礽虽然在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但随着其他皇子逐渐成长,能力增强并开始参与朝政,他们对太子之位产生了野心。这导致康熙的皇子们逐渐分成了四个不同的派系。

胤褆作为康熙的长子,他的母亲是惠妃。当太子胤礽被废后,胤褆便开始积极地争夺储君之位。

胤礽作为皇太子,得到了赫舍里家族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其叔姥爷索额图的全力支持。康熙皇帝因为对孝诚仁皇后心存愧疚,对太子格外纵容,这种过度的宠爱反而让胤礽逐渐形成了残暴冷酷的性情。

四阿哥胤禛一直和十三阿哥胤祥走得很近。

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和皇十四子胤禵关系密切,彼此间有着深厚的交情。他们四人常常来往,互相关照,形成了紧密的兄弟情谊。这种良好的关系在皇室内部也颇为引人注目,成为当时宫廷中的一段佳话。

在众多皇子中,皇八子胤禩因其卓越的品德和才能,被世人尊称为八贤王,享有极高的声誉。

胤禟在皇子中以精于财务著称,他掌管着胤禩的经济事务,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作为胤禩的重要助手,胤禟在财政管理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确保了胤禩集团的财务运作顺畅。他的理财能力在皇室中广为人知,成为了胤禩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财政支柱。

皇十四子胤禵在西北战场上屡建奇功,表现极为出色。

皇十子胤䄉在各方面表现平平,缺乏显著的才能。

为什么胤禩和胤䄉关系这么好?其实,这背后有挺多原因。首先,胤禩和胤䄉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年纪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自然感情就比较深。其次,他们俩在政治上有共同的目标,都想在康熙晚年争夺皇位,所以互相支持,抱团取暖。再加上胤禩本身人缘好,善于结交朋友,而胤䄉性格直爽,两人性格互补,相处起来也很融洽。总的来说,他们关系好是因为既有从小到大的情谊,又有共同的利益,再加上性格合得来,自然就走得近了。

胤䄉显赫的地位,使得胤禩不得不倚重他。

在皇室家族里,流传着“母亲靠儿子显贵”和“儿子靠母亲显贵”的说法。皇太子胤礽和皇十子胤䄉就是典型的例子。

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出身于满洲显赫的赫舍里家族。她的祖父索尼在清朝历史上地位显赫,先后效力于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位君主,并担任过四位辅政大臣中的首席。

孝诚仁皇后的舅舅索额图曾担任高官,在康熙铲除权臣鳌拜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孝诚仁皇后作为康熙帝的元配,两人感情深厚,她在康熙心中犹如纯洁无瑕的“白月光”,彼此关系极为融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唯一的嫡出皇子,因此被册立为储君。

胤䄉的身份如何?他并非嫡出。

他的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太子胤礽。

温僖贵妃是她的亲生母亲。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她是康熙的姨母。

外祖父是辅政四大臣中的遏必隆。

我的外曾祖父额亦都,曾是清朝建立时期的重要功臣之一。

阿灵阿担任议政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是我的舅舅。

胤䄉的家族背景显赫,与胤禩、胤礼等母亲地位较低的皇子相比,他在皇位继承的竞争中占据了明显优势。然而,胤䄉本人对权力并无强烈渴望,他更倾向于与胤禩建立友谊。在胤禩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胤䄉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成为其可靠的后盾。

1683年,康熙帝的第十子胤䄉降生。此时,孝诚仁皇后与孝昭仁皇后均已离世,后宫中掌握实权的是皇贵妃佟佳氏。这位佟佳氏正是日后被册封为孝懿仁皇后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佟佳氏与康熙帝有着亲戚关系,她是康熙的表妹,因为她的姑母正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

胤䄉的母亲是贵妃钮祜禄氏,她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贵妃佟佳氏。由于钮祜禄家族势力强大,胤䄉的身份自然十分尊贵。钮祜禄氏曾生下一个女儿,但不幸早逝,因此她将所有关爱和期望都倾注在胤䄉这个独子身上。

康熙在皇贵妃佟佳氏病情危急之际,迅速册封她为皇后,然而这一荣耀仅维持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佟佳氏便撒手人寰。此后,贵妃钮祜禄氏虽未获得皇后头衔,却凭借其尊贵身份,成为后宫的实际掌权者。

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五年,钮祜禄氏也因病去世。在康熙年间,她是唯一获得谥号的贵妃,人们通常称她为温僖贵妃。

钮祜禄氏去世时,胤䄉年仅11岁,尚未成年,需要由其他嫔妃照顾,具体由谁负责尚不明确。然而,可以确认的是,胤䄉与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我看来,康熙很可能会安排宜妃郭络罗氏来照顾胤䄉。

胤䄉和宜妃的儿子胤禟关系特别好。胤禟从小就在宜妃身边长大,两人经常在宜妃的宫里一起生活,所以他们的感情比其他人更深。

此外,康熙对宜妃的偏爱显而易见,通常皇子的生母去世后,由受宠的妃子抚养是最为合理的安排。

我的推测可能不够全面,因为康熙的部分皇子实际上是由太后亲自抚养长大的。

康熙皇帝精心为胤䄉挑选正室妻子。

在《步步惊心》这部剧中,八阿哥胤禩的正妻郭络罗氏和十阿哥胤䄉的正妻明玉是亲生姐妹。这么一来,胤禩和胤䄉就成了连襟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俩娶了一对姐妹,这层亲戚关系让他们之间多了一层纽带。这种家庭背景在剧中也为人物关系增添了一些复杂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胤禩的正室妻子是郭络罗氏,她是安亲王岳乐的孙女。由于郭络罗氏的父亲早年因犯罪被处决,康熙为了安抚安亲王家族,决定将郭络罗氏许配给皇八子胤禩。这一联姻不仅是政治上的策略,也体现了康熙对安亲王家族的重视,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朝廷内部的稳定和和谐。

胤禩和胤䄉确实有姻亲关系,但胤䄉的正室并不是郭络罗氏,而是他的侧室。

皇十子胤䄉的正妻也姓博尔济吉特,但此博尔济吉特与孝庄文皇后并非同一家族。孝庄文皇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这一支系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地位显赫。

胤䄉的正室博尔济吉特氏并非出自科尔沁,而是来自阿巴垓部。胤䄉娶了多罗郡王吴尔占噶喇卜的女儿,阿巴垓部虽不如科尔沁部显赫,但在蒙古地区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部落。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几位妃子也出自阿巴垓部。

胤䄉当时已经十六岁,正是适合结婚的年纪。

胤䄉的正室虽然家世显赫,但相比侧室郭络罗氏,她并未得到同等重视。从胤䄉子女的数量上就能看出端倪,郭络罗氏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明显比其他妻妾更受青睐。这种偏爱在子嗣的数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反映出胤䄉对郭络罗氏的特别宠爱。

胤䄉的原配博尔济吉特氏虽不得宠,但为他生下了长子弘暄,可惜她早逝。康熙随后为胤䄉另选了赫舍里氏作为继室,这位赫舍里氏与康熙的首位皇后孝诚仁皇后同族,是她的亲侄女。

博尔济吉特家族和赫舍里家族都是显赫的贵族世家,地位尊崇。相比之下,皇八子胤禩的正妻郭络罗氏虽然也是贵族,但门第显然不及前者。这充分说明,胤䄉不仅家世背景远超其他皇子,更得康熙皇帝的特别器重。他的婚姻安排体现了其在皇室中的特殊地位,也反映出康熙对他的偏爱与期望。这种待遇在众多皇子中显得尤为突出,可见胤䄉在康熙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在康熙晚年的权力斗争中,九位皇子为争夺皇位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导致了许多人成为这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这场被称为“九王夺嫡”的争斗不仅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也让许多无辜者付出了惨重代价。参与者包括康熙的多个儿子,他们为了皇位不择手段,互相倾轧。最终,胜利者登上了皇位,而失败者则被贬黜、囚禁甚至处死。这场斗争不仅影响了皇室内部,也对整个国家的稳定造成了深远影响。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九王夺嫡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残酷和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一。

从身份背景和康熙帝的青睐来看,皇十子胤䄉本应在储位之争中占据优势,远超皇八子胤禩。然而,胤䄉既缺乏争夺皇位的雄心,也欠缺相应的才能,反而一心效忠于地位低于自己的兄长胤禩。

在康熙统治期间,他一共进行了多次册封。

三位皇室成员:

康熙帝的第三个儿子胤祉被封为诚亲王。

雍正的第四个儿子胤禛被封为亲王,爵位是雍亲王。

康熙的第五个儿子胤祺被封为恒亲王。

三位亲王:

敦郡王胤䄉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敦郡王受封。到了五十七年,他被委派负责正黄旗的满洲、蒙古和汉军三旗事务。—《清史稿▪诸王传》

此外,康熙帝的长子胤褆因在战场上立下显赫功勋,被册封为郡王,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此外,皇七子胤佑也被授予了淳郡王的封号。

从排位情况来看,除了胤䄉之外,其他三位亲王和两位郡王的名次都比较高,至少都排在皇八子胤禩的前面,唯独胤䄉的位次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子们的封爵中,皇八子胤禩仅获贝勒爵位,比胤䄉的爵位要低。此外,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的爵位更为逊色,仅为贝子。

康熙在四十八年十月将胤䄉封为郡王,这个时间点挺关键。因为就在前一年,太子胤礽刚被废黜。胤礽失势后,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就开始按捺不住,暗中谋划争夺储位。康熙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胤䄉封王,显然有他的用意。

康熙的长子胤褆因向皇帝表示愿意替父亲解决难题,提议处死被废的太子,结果惹怒了康熙。此外,康熙还发现胤褆与巫师串通,试图用巫术害太子,这让康熙更加愤怒。最终,康熙决定将胤褆囚禁起来,以示惩罚。

胤禔暗中对皇太子和其他皇子施展巫术,完全不考虑亲情,行事毫无顾忌。若真引发祸端,朕远在塞外,消息传到需要三天,届时如何及时阻止?

胤䄉坚定支持的皇八子胤禩,在皇长子胤褆被软禁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认为自己最有资格成为太子。他在内务府任职时,到处结交党羽,康熙对此心知肚明,并愤怒地对大臣们表示:“八阿哥四处结党营私,将我赐予的恩惠都揽为己有,这简直就是第二个胤礽。”

八阿哥四处奔走,结党营私,将朕给予的恩惠全数揽为己有,这行为简直与允礽如出一辙。从今往后,若有人再敢对八阿哥阿谀奉承,朕必严惩不贷!朕的皇权不容任何人侵犯!

康熙明确警告朝中官员,不得为皇八子胤禩美言,违者将面临死刑。他严令禁止任何人为胤禩说情,违抗者将受到严厉惩处。康熙的态度十分坚决,不允许任何人替胤禩求情,违者必死无疑。他直接下令,若有人胆敢为胤禩说好话,将立即处死。康熙严禁大臣们为胤禩辩护,违者将被处以极刑。

康熙明确表示,他根本不会考虑让“八贤王”胤禩继承皇位。然而,当康熙再次询问群臣,谁最适合担任皇太子时,许多大臣依然力挺皇八子。对此,康熙再次否决了他们的提议。此时的胤禩不仅被剥夺了贝勒爵位,还被软禁起来。

作为八阿哥胤禩的铁杆支持者,即便没有卷入相关事件,也很难在康熙皇帝心中获得正面评价。这种立场本身就决定了他们难以得到康熙的青睐,因为康熙对胤禩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支持胤禩的人无论是否参与其中,都会被康熙视为潜在的威胁或不安定因素。康熙作为一位精明的统治者,必然会对其保持警惕和戒备。

康熙虽然对胤禩有所不满,但这并未减少他对胤䄉的偏爱。

在胤礽恢复太子之位后,康熙仍将胤䄉封为敦郡王,这个“敦”字颇有深意,指的是用于祭祀或盛放食物的礼器。从这一封号就能看出,康熙对这位十阿哥的期望很高,也认可他踏实稳重的品性。在《步步惊心》、《康熙王朝》等影视作品中,皇十子的形象大多被塑造成憨厚老实的类型,这与历史上的胤䄉性格基本吻合。

在康熙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年纪增长,康熙感到精力不济,逐渐将部分权力移交给皇子们。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镶黄旗和正黄旗不仅属于上三旗,而且历来由皇帝直接掌管。胤䄉能够获得正黄旗的统领权,充分体现了康熙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在毙鹰事件发生后,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他随即改变策略,转而全力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参与储位之争。这一转变标志着胤禩从皇位竞争者转变为支持者的角色,将政治重心转移到了扶持胤禵上。

康熙在1722年12月去世后,长期低调生活、自诩为“天下最闲散之人”的四皇子胤禛继位成为新君。尽管雍正已经坐上龙椅,但皇位争夺战并未就此平息,直到1726年九月,这场围绕继承权的激烈斗争才最终落下帷幕。

雍正即位初期,面对皇八子胤禩等主要政敌,虽然心存忌惮,但由于政权尚未稳固,他并未立即采取强硬手段。胤禩等人作为雍正争夺皇位时的最大对手,自然成为其重点防范对象。然而,考虑到自身统治根基未稳,雍正选择了暂时隐忍,未对政敌展开直接打击。

雍正任命备受尊重的皇八子胤禩为和硕廉亲王,与怡亲王胤祥及马齐一同管理政务。怡亲王胤祥是雍正极为信赖的十三弟,广为人知。马齐则出身满洲显赫家族,曾是康熙的得力助手,雍正同样对他委以重任。

这三位大臣共同管理朝廷事务,表面上雍正皇帝有意提拔廉亲王胤禩,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胤禩的夫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我们怕是连命都难保!"

胤䄉作为胤禩争夺皇位的坚定拥护者,对于雍正帝登基一事内心极为抵触。他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必然会通过具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种态度不仅源于他对胤禩的忠诚,更反映出他对新帝即位的强烈抗拒。作为胤禩集团的核心成员,胤䄉的行为直接体现了这一政治派系对新政权的态度。

康熙去世后,远在漠北的哲布尊丹巴活佛特意赶到北京,准备祭拜康熙的陵墓,但不幸在京中病逝。由于清朝皇室对活佛极为尊崇,活佛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显赫,雍正皇帝因此特地派遣使者前往漠北,向活佛追授册印,以示哀悼和敬重。

雍正皇帝刚登基那年,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来到京城,准备拜祭康熙皇帝的灵柩。没想到,他刚到不久就突发重病,最终在京城去世。

雍正觉得这事儿让老十胤䄉来干最合适。其实这差事说白了就是走个过场,没啥难度。但胤䄉心里不服雍正,压根儿没打算好好干。

胤䄉虽然接下了这项任务,但仅仅行进了数百里后,他就向雍正皇帝报告自己身体欠佳,无法继续前行;

抵达张家口后,他不仅在此定居,还擅自进行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并消除灾祸。

这事看起来不大,但在祭文里反复出现了“雍正新君”四个字。雍正知道后,气得不行。

雍正之所以发火,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雍正向来对民间私下祭拜鬼神的行为十分敏感,尤其是当这种活动牵扯到自己时,他的疑心就更重了。作为一位性格多疑的皇帝,他自然会对此事格外上心,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

康熙的长子胤褆因与巫师勾结,试图用巫术陷害废太子,结果被康熙下令囚禁。这一事件成为康熙朝宫廷斗争的重要转折点,也反映了当时皇室内部的复杂矛盾。

雍正一直对胤禩及其党羽心存芥蒂,他计划逐步削弱这些人在朝廷中的势力。为此,他先找了个借口处理掉胤䄉,随后再找机会一一解决其他人。

雍正采取了一项强硬措施,将处理胤䄉的任务直接交给了廉亲王胤禩。这一决定体现了雍正对胤禩的信任,同时也将难题转嫁给了胤禩。通过这种方式,雍正既避免了直接处置胤䄉可能引发的争议,又将责任明确地落在了胤禩肩上。这一策略不仅展示了雍正的权谋手段,也反映了当时皇室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

胤禩本想维护自己的支持者,但他自身处境也十分艰难,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他只能选择将胤䄉囚禁并剥夺其爵位,以此试图缓解眼前的困境。

兵部上奏弹劾,皇帝下令让允禩处理此事并定罪。到了四月,允禩被剥夺爵位,押解到京城关押。

胤䄉被软禁后,雍正将矛头转向了胤禩、胤禟和胤禵,陆续将这三人也关押起来。其中,胤禵的处境相对较好,毕竟他是雍正的亲弟弟,雍正对他手下留情。然而,胤禩和胤禟的命运则要悲惨得多。

他们不仅被软禁并剥夺了爵位,还被取消了黄带子的资格,从皇室家族中被剔除,不再被视为爱新觉罗的子孙。

雍正对参与皇位争夺的对手们极为愤恨,甚至将胤禩和胤禟的名字改为带有贬义的“阿其那”和“塞斯黑”,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九王夺嫡中敌对势力的强烈不满。

胤禵作为雍正的亲弟弟,雍正对他自然会格外宽容。至于胤䄉,虽然与雍正并非同母所生,但他的家族背景显赫,地位仅次于被废的太子胤礽,这让雍正不得不对他保持警惕。

在雍正统治期间,胤䄉始终处于被限制的状态。

总结

乾隆登基后,为了展示自己的宽容大度,决定释放被父亲雍正软禁的两位叔叔——胤䄉和胤禵。这两位皇叔终于重获自由,并在第二年分别被封为辅国公。

乾隆六年,胤䄉因病去世。乾隆皇帝下令,允许按照贝子的规格为胤䄉举行葬礼。

在康熙六年,他去世了,朝廷下令按照贝子的规格为他举行葬礼。

胤䄉在康熙年间被封为郡王。

在侄子乾隆的赦免下,他被释放并获得了辅国公的封号。

尽管以贝子的规格安葬,结局还算体面。毕竟历史向来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法则,即便出身显赫,一旦沦为失败者,能有个安稳的收场已属难得。

0 阅读:65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

星空影视菌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