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杏遭遇主要病害,防治措施全面解析!
于燕琴
山杏是冀北的乡土树种,栽培面积较大,山杏在栽培中,经常会发生各种病害,影响树体健康生长,降低山杏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也影响生态景观效果。因此,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科学防治山杏病害,一直是山杏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山杏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期为生产提供指导。

1 杏疗病
1.1 症状 新梢受害,生长慢,节间短粗,呈簇生状,逐年枯死;病叶变黄增厚、叶柄变短、变粗,基部肿胀,叶正反面散生许多褐色小粒点。6-7 月间,病叶变为赤黄色,向下卷曲,遇雨或潮湿,溢出橘红色粘液。后期病叶变成黑褐色,干缩在枝条上经久不落。
1.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叶上越冬。春季,随气流传播到幼芽上萌发侵染。随幼枝及新叶生长,5 月出现症状,10 月病叶变黑。病菌无再次侵染。
1.3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剪将病枝、病叶剪掉,将地上落叶清扫干净,集中深埋或烧毁。2)药剂防治:山杏树展叶时喷1.0∶1.5∶200波尔多液、25%丙环唑乳油 2 000~3 000 倍液或 12.5%腈菌唑乳油 1 000~2 000倍液,15 d 后再喷 1 次。
2杏褐腐病
2.1 症状 主要危害山杏果,有 2 种症状:1)危害近成熟果,初形成凹陷,圆形暗褐色病斑,后迅速扩大,果变软腐烂,病斑上有黄褐色绒状颗粒,不规则轮生。2)果染病生出灰色绒状颗粒。有时危害花、叶,导致花腐、叶腐。
2.2 发病规律 病菌在僵果中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经伤口或皮孔侵入。
2.3 防治方法 1)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果、僵果,集中深埋或烧毁。2)防治害虫,避免果面产生伤口。3)果实近成熟时,喷洒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800 倍液或 25%吡唑醚菌酯水悬浮剂 1 000 倍液。
3杏疮痂病
3.1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多在肩部发病,在发病初期,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小斑点,后期病斑变为褐色和紫褐色,果实接近成熟时,病斑上出现黑霉状斑点。也危害叶片和新梢,使叶片早落,新梢枯死。
3.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枝中越冬,翌春借风雨传播,潜伏期长,初发病在 5 月,发病盛期为 6-8 月。该病在雨水较多的春季和初夏发病,树冠下部果比上部果发病重,通风条件不良的果园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1)避免在地势低洼、通风条件不好的涝洼地建园。2)选择合适的密度和树形,株行距一般选用(2~4)m×(4~6)m为宜,选用通风透光较好的树形,如疏散分层形,延迟开心形等。3)合理修剪,适量留果,剪除病枝。4)在早春萌芽前,喷布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1∶1∶120倍的波尔多液。5)从落花后至 6 月,每 15 d 喷布 1 次杀菌剂,共喷 4~5 次,交替使用下列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 倍液、1∶2∶200 硫酸锌石灰液;50%多菌灵 600~800 倍液。
4.1 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一般最初在叶正面出现褐色圆形小斑,后渐扩大,有宽而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斑内散生或轮生许多小黑点,1 个叶片上可生 1 个至数十个病斑。
4.2 发病规律 病菌在落叶内越冬,为翌春初侵染源,在生长季节病菌进行多次再侵染。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夏秋多雨、高温,利于病害蔓延。
4.3 防治方法 1)秋后扫集山杏园落叶深埋或烧毁。2)7-8 月发病期喷洒 1∶2∶200 波尔多液或 65%代森锌 500 倍液。每 15 d 喷 1 次,共喷 2~3 次。
5 杏细菌性穿孔病
5.1 症状 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期变为红褐色圆斑,最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一些病斑相连,形成大孔洞,严重时引起落叶;枝条受害后,形成春季溃疡和夏季溃疡 2 种类型,若干个病斑相连导致枝条枯死。
5.2 发病规律 细菌在枝条内越冬,枝条溃疡斑内细菌可存活 1 年以上,春季溃疡斑是主要初侵染源。夏天温度高,湿度小,溃疡斑易干燥,不利于发病。该病一般于 5 月间开始出现,7-8 月发病严重,温度适宜,雨水频繁或多雾、重雾季节发病重,大暴雨不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此病多在雨季发生,尤其在排水不良和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偏施氮肥的山杏园,发病较重。
5.3 防治方法 (1)早春发芽前喷 5 波美度石硫合剂;及时剪除病枝,集中烧毁。(2)药剂防治:春季展叶后发病前,喷施硫酸锌石灰液(硫酸锌、生石灰、水配比为 1∶ 1∶ 30),也可喷 65%代森锌 300~500 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 000 倍液或硫酸链霉素 4 000 倍液,每 15 d 喷 1 次,连喷 2~3 次。
6 流胶病
6.1 症状 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枝、干受害后,病部稍隆起,流出半透明状黄褐色胶质,干燥后变硬,呈红褐色至黑褐色,后期龟裂。大量流胶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枝干枯死。果实发病后胶质溢于果面,影响商品价值。
6.2 发病规律 非侵染性流胶病,由以下因素诱发,包括霜冻,日灼和虫伤,修剪和施肥不当,排水条件差等。4-6 月间,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胶病常严重。一般树龄大的杏树较幼龄树发病重。砂壤土和含砾质的壤土栽培的杏树较粘壤土、肥沃的土壤栽培的发病重。流胶与害虫危害有关,蝽蟓危害严重的,果实流胶严重。天牛、吉丁虫危害严重的,主干、主枝流胶严重。
6.3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盐碱地挖沟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杏园避免连作。2)冬、春季树干涂白,可在涂白剂中加入 2 波美度石硫合剂。及时防治腐烂病、溃疡病、干枯病、细菌性穿孔病和天牛、吉丁虫、介壳虫、蝽蟓等病虫害,以增强树势。
7.1 症状 危害山杏叶片,从边缘开始干枯呈黄褐色。感病叶片有时枯斑脱落,形成残叶;有时枯斑不脱落,待全叶枯死后连叶柄一起脱落;还有一种症状表现是病叶边缘枯死,叶片绿色部分的表面出现一层半透明的灰白色膜,似叶片上表皮老化所致。
7 山杏焦边病
7.2 发病规律 属生理性病害,4 月底 5 月初嫩叶展开时,开始发病。5 月上旬,病情发展迅速。6 月下旬前后是病叶脱落高峰。7-8 月雨季,病情发展慢。若7-8 月干旱,仍然发病较重。该病受栽培条件影响较大,在风沙地上的杏园,连年不施肥,不耕翻,土壤瘠薄、树势弱的发病重。水肥条件好的山杏园,树势壮,基本不发病。
7.3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加强肥水、土壤管理,可缓解病情。2)及时防治病虫害,增强树势。
8 杏木腐病
8.1 症状 该病在山杏老树上普遍发生,危害枝干心材,渐向外蔓延,使心材腐朽,白色疏松,质软而脆。在树干外部相应处长出不同形状的大型子实体,有的马蹄形或中央高出成馒头状,菌盖坚硬,表面最初光滑、黄褐色至灰褐色,老熟后稍有裂纹,暗褐色至淡黑褐色,边缘圆钝;有的膏药状附于树干上,黄褐色,老后龟裂;有的群聚生,呈覆瓦状,半圆形、扇形或贝壳形。
8.2 发病规律 属于真菌担子菌亚门病害。病菌在病树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老龄、衰弱、伤口多的树发病重。
8.3 防治方法 1)增强树势是根本。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重病大树,严重衰老树,应清除烧毁。2)检查树体,发现子实体应连树皮刮去,连同周围健康树皮刮去 0.5 cm,再涂 1%硫酸铜液消毒。3)加强山杏园保护管理,防止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伤口,对较大的伤口涂抹波尔多液、煤焦油或 1%硫酸铜加以保护。
9.腐烂病
9.1 症状 该病主要侵染主干和主枝,病部凹陷、水渍状,后期外部可见流胶。流胶点下的皮层腐烂,病部潮湿,酒糟味。可深达木质部,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黄褐色丝状孢子角,当病斑扩展绕枝干一周时,其上部分很快枯死。
9.2 发病规律 病菌在树干病斑中越冬,借风雨传播,自伤口和皮孔侵入,树皮裂开时,即发生流胶现象,可侵入木质部。春秋两季为发病高峰。以 4-6 月发病最重。冻害和管理粗放是发病诱因。施肥不当、虫害多,负载过量等,常发病重。
9.3 防治方法 1)壮树防病:注意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不要偏施氮肥,及时防治造成早期落叶的病虫害和根部病害。2)避免产生伤口并保护伤口: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透翅蛾等枝干害虫,树干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石硫合剂原液、食盐、水比例为:12∶2∶2∶36);防止冻伤和日灼,较大的锯口要削平,然后涂甲基硫菌灵油膏、醇酸清漆等。发现病斑及时刮除,将好皮也要削去 5 mm 宽。刮后在伤口处涂抹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铜制剂] 等。山杏树发芽前刮除翘起的树皮及坏死组织,再喷洒 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 250 倍液或 2 波美度石硫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