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8日下午,志愿军第180师召开了最后一次党委会,面对美军的重重包围,师首长决定参照抗战时期"反扫荡"的办法,各团分别组织突围,然后到铁原和伊川集结。几天以后,180师约有4000人辗转到达指定地区,跟战前满编的11500人相比,部队损失率高达66%!所幸师长和部分指战员突了出来,不然就得定性为“全师覆灭”了!
师级建制惨败如斯,不仅让第60军、第三兵团、志愿军司令部三层上级,全部闻之色变,甚至惊动了军委和毛主席!关于180师惨败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网上也有这样那样的说法。
其中最离奇的一种,是将180师陷入美军重围,归咎于右邻第63军的"不告而别",大概意思是说,由于第63军擅自撤退,并没有跟旁边的第60军打招呼,导致该军第180师侧翼完全暴露,进而遭到合围。
《志愿军存亡之战》电影热映中,傅崇碧将军和63军的牺牲精神,已经家喻户晓,却有军迷因此评论说,第63军死守铁原不退,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毕竟要为180师的损失负责,傅崇碧也不过是"戴罪立功"而已。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第63军确实与第60军毗邻,并肩向南推进,而美军第7师主力的位置,就位于两个军的结合部。到5月21日的晚上,傅崇碧和韦杰两位军长,也同时接到"志司"停止前进的急电,命令各部自5月23日起有序后撤。
然而美军的反攻,却在5月22日突然开始了,仅仅这一天的时间差,确实给志愿军各部的后撤,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困难,换句话说,当63军和60军刚刚布置撤退,还未来得及展开行动时,就已面临美军的疯狂进攻和穿插,在战术层面首先陷入被动。
那么在撤退的过程中,这两个军各自面临何种情况,63军是否要为180师的被围和惨败负责呢?不妨拨开历史迷雾,看看战场上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两个军的战场位置)
一、第63军和第60军任务性质不同
这两个军分属不同的兵团,第63军隶属杨得志第十九兵团(辖63、64、65军),第60军隶属陈赓第三兵团(辖12军、15军、60军)。
根据彭总5月21日的电令,各兵团在撤退时"须留下一个师或一个军,来监视和阻击美军,掩护主力的后撤",以吸取第四次战役的教训。
十九兵团选定的后卫部队,是曾思玉的第65军,奉命在议政府坚守20天左右,而63军和64军则应边打边撤,向涟川方向集结,并没有死守某一点或某一线的任务。
至于第三兵团确定的掩护部队,正是韦杰的第60军,任务是为整个兵团垫后,逐步撤至春川西北地带建立阻击线。如果60军按原命令实施机动防御,问题并不严重。
不料5月23日,三兵团司令部更改了作战命令,鉴于整个兵团尚有8000名伤员尚未运走,要求60军"暂不撤收,并于前沿构筑工事阻击敌人,运走伤员之后再行撤收",一句话,钉在那不许动。
第60军所属的三个师,在之前的进攻作战中,第179师被加强给12军、第181师被加强给15军,距离军部和180师都有相当距离,骤然间转入撤退行动后,另外两个师归建尚需时间。
军部能直接掌握的只有180师,韦杰只能严令180师在北汉江的南岸,坚持三到五天,莫名其妙的是,在三兵团关于各军暂不撤收的命令下达后,位于60军阵地左侧的15军却先撤退了。
这等于把180师的左翼暴露给了敌人,关于15军因何撤退,以及是否得到了兵团部的批准,战史上语焉不详,而三兵团司令部在此期间,居然还关闭了电台!
同一时间,同样滞留在江南岸的第63军,突然发现右翼的64军撤过了江,正面和侧面都出现了敌人,且有切断江南志愿军退路的企图,傅崇碧紧急召开了党委会,讨论是否立即过江的问题。
争论很是激烈,有的同志认为,过江应先请示"志司"和兵团部,傅崇碧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但情况已十分紧张,如果要请示,得到批准才能撤,显然来不及,于是我果断决定:撤! 责任我负"!
63军由此火速撤往江北,美军一部几乎同时在上游渡江,可见傅军长的决断非常正确!前面说了,63军并没有接到死守某点的命令,况且一旦美军抢先过江,实施迂回再以火力封锁江面,63军的北渡怕是一场血战。
指挥员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临机决断完全没什么问题,第63军和60军也不属于同一兵团,互相之间没有"必须通报情况"的义务,难道傅军长一定要向左邻的郑师长汇报?没这个道理。
况且63军在决定北渡后,第一时间电告了十九兵团部,至于三兵团、60军和180师,是否应根据情况调整部署,那是"志司"通盘考虑的问题,要命的是,三兵团司令部却突然联系不上了!
(两个军的撤退方向)
二、第63军和第60军的撤退方向不同
认真看上图,按照十九兵团的统一部署,第65军应就地坚守,掩护64军边打边撤,而64军的后撤速度又不能过快,必须确保,前出距离最远的63军安全撤回来。
结果是65军顶了五天就不得不撤了,而64军也没有顶住,如果63军撤退速度稍慢一点点,也将被美军合围。注意63军的后撤目的地,是西北方向的涟川,行军距离是几个军中最遥远的!
但凡傅崇碧稍有犹豫,怕是根本撤不到涟川;至于60军原定的后撤目标,则是正北(偏东)的春川,两个军撤退方向完全不一致,63军怎么可能去保护60军的右翼?
而且60军的后撤距离,远远短于63军,只要指挥得力动作够猛,完全有机会撤至春川建立阻击线,同时与179师、181师完成汇合,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三兵团未能及时作出反应,接不到最新命令的180师,只能继续坚守在北汉江南岸,如此说来,师首长在战役层面其实也没有责任!
到5月24日,第180师左右两翼都没有友军,陷入美军的三面包围之中,面临背水作战的巨大险境,如果追究责任,同一兵团的15军只怕更大,紧急撤退却不通知兄弟部队,造成180师左翼彻底暴露。
60军军长韦杰十分清楚,绝不能再坐等兵团部的命令了,否则180师真的撤不下来了!于是咬着牙,紧急命令180师渡江北撤,在美军空地火力的打击下,180师的渡江战斗非常悲壮。
尽管损失了全部火炮和600多人,180师总算跳出了三面敌人和一面大水,如能果敢北上,还是能脱离险境的。而此时的63军,正在从清平川撤向涟川的路上,傅崇碧不得不督促部队全力向西北开进。
须知尾追的美军是机械化行军,其先头部队的坦克,一度冲到了63军的军部附近,如果让美军缠上,63军能否全身而退都是问题,而63军撤退动作越快,离180师也就越远,目标不一致嘛。
整体来看,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撤退过程中,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的协同大有问题,仓促之间,两个兵团的结合部出现很大空隙,让机械化的美军钻了空子。
而兵团之间协同不好,其实"志司"亦有责任,当范弗里特发现咬不住63军时,即将主要兵力用于围攻180师,危机来临了!
战后,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检讨说:"未令63军留部队阻击敌人,等待三兵团接防,使敌能趁两兵团之空隙猖狂北犯,这是血的教训"!
这段话特别重要,已经充分说明十九兵团司令部,从未下达过63军停止后撤、必须掩护60军侧翼的命令,既然如此,傅崇碧何错之有!
司令有司令的权力,军长有军长的职责,傅崇碧的任务是率全军安全北撤,在美军的追击下且战且走,军属三个师建制保持完整,甚至没有丢失一门重炮,这难道不是战术上的巨大成功?没什么好指责的!
三、第三兵团的自身问题更大
第二野战军成立时曾组建第三兵团,司令员是名将陈锡联,时辖第10军、第11军和第12军,跟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第三兵团,完全不是一码事。
二野各兵团的番号,已于1950年底全部撤销,直到1951年春,为了加强朝鲜战场的兵力,又重新组建了一个野战兵团,以陈赓为司令员。
番号虽是"志愿军第三兵团",却是从西南军区所属的各兵团中,分别抽调一个军组成的,即原三兵团第12军、原四兵团第15军和原十八兵团的第60军。
后面两个军都是太岳军区出来的,陈赓大将的老部队,如果是陈赓来指挥作战,一定不会出现180师被围的情况,可惜陈赓当时因病回国,三兵团是由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王近山指挥的。
这位以骁勇著称的名将,战前轻敌思想比较严重,对于"撤退"既缺乏思想准备,也没有详细和谨慎的部署,关键时刻电台还出了问题,对战场情况的掌握不够,遂使60军和180师进退失据。
180师真正致命的时间点,是5月25日下午,该师冒险渡江以后,正按计划向史仓里一线迅速北移,恢复联络的三兵团司令部,突然发来一封急电,命令180师“应以两个团在加德山一线阻击敌人”!
韦杰军长对此电文十分不解,但命令必须执行,在左右两翼均无友军的态势下,强令180师主力停下脚步就地阻击,无疑会遭到美军合围,确实是一道奇怪的命令,也彻底断了180师的最后一线生机。
战至5月26日,快速突进的美军占领了四周高地,完成了对180师的战术包围,而60军其他两个师的解围行动,也告失败。此时傅崇碧的63军已经撤到涟川附近,距离加德山数十公里,不应负任何责任。
第63军在战役发起前拥兵36366人,历经两个阶段血战后,全军折损1/3左右尚有24000余人,然而在十九兵团所属的三个军中,却是建制和战力保持最完整的。
当傅崇碧率部艰难地撤到涟川时,美军正疯狂向涟川、铁原方向扑来,此时64军和65军都已无力应战,千钧一发之际,只有63军能够投入浴血阻击,若非傅崇碧此前指挥得当,我军拿什么保卫铁原?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英雄的63军更不应蒙尘,谨以此文,向铁原阻击战中牺牲的烈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