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曾制作过《解放战争著名战役系列片》,其中在淮海战役部分,时任国军第18军军长杨伯涛出镜接受采访。躺在病床上的他只说了一句话——黄维是个外行。不久后杨伯涛便去世了,这算是他的临终遗言。
黄维曾是杨伯涛的顶头上司,但杨伯涛对他却充满了怨恨,特赦后两人便再无交往。黄维同样反感杨伯涛,他对杨伯涛的评价更加气人。后来更是联合陈诚集团的旧属宋瑞珂、邱行湘和方靖等人集体对杨伯涛的文章进行驳斥。
两人恩怨要从淮海战役说起,杨伯涛认为黄维不会打仗瞎指挥,才导致全军覆没。而黄维获得特赦后却把战役的失败归结于杜聿明的指挥。这场战役到底谁是谁非?
黄维错过多次逃生机会1948年9月底,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判断华野和中野有可能联合进攻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因此请派原属于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从安徽阜阳北上增援。
黄维的12兵团是由国军五大王牌之一的18军扩编,按照常理应由原军长胡琏担任兵团司令。但胡琏打仗非常滑,经常不听指挥而是按自己的来,让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很不满。
最后老蒋决定让黄维来指挥,黄维本来在办军校并不想去打仗,结果被赶鸭子上架。对此,杨伯涛在回忆文章中说,胡琏对人事安排非常不满,借故离开12兵团。
黄维在回忆文章中驳斥,当时胡琏父亲病重,他自己也患了牙痛去后方治疗,不久胡父病逝他在家安顿完后事便立即赶回部队。后来12兵团被围,黄维两次安排胡琏去南京,要他不要再回来,为18军留个血脉。但胡琏主动回去与大家共患难。黄维的意思是他与胡琏并无恩怨。
1948年11月14日,黄维兵团分左右两路纵队从阜阳向北推进,至20日先头部队渡过涡河,兵团司令部则进驻蒙城。与此同时解放军中野也兵分三路尾追、侧击黄维兵团,阻止其北上救援杜聿明和黄百韬。
黄维
进入蒙城后杨伯涛发现情况不对:第一,以往华野和中野都是独立作战,这一次却有联合的迹象,很可能有大动作。第二,以往解放军以扰袭为主,这一次直接拦头阻击,有打硬仗的决心。第三,解放军动员力度空前,散发了大量宣传文件。
杨伯涛建议先以蒙城为核心构筑工事,等摸清情况再向北推进,黄维一开始采纳了他的建议。但第二天便下令全军继续北上,因为被围困在碾庄的黄百韬危在旦夕,不断求援,老蒋电令黄维迅速北上,占领蒙城,确保徐州、蚌埠之间联系通畅。
对此,杨伯涛认为黄维一头钻进了解放军的口袋里。但若不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仅凭一些战场的异动很难判断出解放军重兵已经合围过来。他们的任务是要北上解围,停顿很可能贻误军机。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歼灭,意味着华野可以腾出手来南下对付黄维兵团。但徐州“剿总”杜聿明并未把这一情况通报给黄维,黄维仍在向北攻击。24日拂晓,12兵团主力渡过了浍河,离宿县近在咫尺。
黄维确实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14军军长熊绶春建议他北上时留一个师守住蒙城,但未被采纳。后来蒙城被尾追而来的解放军占领,等于断了黄维的退路。
越过浍河的杨伯涛发现解放军构筑了大量工事,搜索部队在前方遭到解放军阻击,兵团后方也发现了强大的解放军部队,更感觉到情况不妙。
果然噩耗接踵而至,24日晚杜聿明才向黄维通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华野分兵南下宿县。不久,后方部队也报告中野占领了蒙城。前后阻击,后有追兵,杨伯涛建议趁东南方向没有发现敌情,立即进军固镇向李延年兵团靠拢。
黄维并没有立即采纳杨伯涛的建议,因为当天下午他接到老蒋的新命令,要与杜聿明、李延年联合攻打宿县,与解放军华野和中野两大主力决战。黄维的做法是报告老蒋,要他电令李延年立即向西靠拢。
直到深夜黄维才决定违抗老蒋命令,主动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与李延年兵团靠拢。如果天亮以后,黄维兵团立即转移的话,仍有机会逃脱被全歼的厄运,结果中间又发生了意外。
据杨伯涛回忆,负责传送撤军命令的第85军作战处处长在110师师部附近失踪。杨伯涛这么说,显然意指该处长的失踪与110师有关,因为110师师长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廖运周。
情报人员失踪,让黄维担心自己的计划败露,天亮以后他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想先观察一下中野的动静。直到中午,85军遭到解放军猛烈攻击,黄维才确认中野已经开始阻击其东撤。而先头部队49师也顺利到达大营集,让黄维确认东南方向并无解放军。
黄维这才开始行动,于下午16时下令渡过浍河的主力撤回南岸,在整顿好队伍后,于26日15时才开始向东撤离。然而49师刚到大营集,通道便被解放军切断,黄维兵团后续部队东撤时立即遭到强力阻击,不仅未能前进,反而被压缩后退了3公里。
惊鄂之下,黄维决定组织主力强突,不过他又踩了一个大坑。110师师长廖运周主动请缨作为攻击先锋。事实上他早已经与解放军沟通好了,他突围时中野放开了一个口子。等廖运周安全通过后,后续跟上来的国军3个师遭到华野痛击,伤亡惨重,阵脚大乱,彻底陷入包围之中。
黄维下令在双堆集附近集结,调整态势,以85军继续向南攻击。这时他又接到了老蒋的新命令,老蒋准备让杜聿明指挥的孙元良、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南下与解放军决战,要黄维固守待援,充当诱饵。
黄维兵团粮食即将耗尽,而且所占据的地盘非常狭小,极易受到炮火打击。但黄维没有提出异议,而是彻底转为防御姿态。然而外围的各个兵团都招到解放军强力阻击,黄维的地盘也不断被解放军蚕食。
黄维只能派胡琏飞回南京,当面向老蒋请求突围,然而遭到老蒋拒绝。随即解放军发动全线猛攻,感觉情况不妙的黄维再次派胡琏飞回南京,请求突围“保存一批军官”。这时老蒋才不情愿地批准。
不过为时已晚。解放军重兵合围,哪怕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来。12兵团最终全军覆没,黄维和杨伯涛被俘,胡琏侥幸逃脱。
黄维的回应更气人回顾整个战斗,黄维确实优柔寡断,缺乏决断能力。但导致战役失败有多重因素,并非黄维个人能决定。
杨伯涛说黄维是个外行有点言过其实。杨对战局的判断确实是对的,但回忆文章是站在上帝视角回顾,填充了许多对自己有利,而贬低黄维的描述。事实上根据已公开的档案对比,杨伯涛的说法也有许多不实之处。
杨伯涛认为黄维打仗太呆板,与其说黄维呆板不如说胡琏太狡猾。杨伯涛此前一直在胡琏手下打仗,胡琏的战场感知能力确实超过大多数国民党将领,一有危险他就跑路,或者以敷衍的手段拒绝去救援队友。
黄维与杨伯涛所处的地位不同,作为一个军长考虑的是战争胜负和自身的安全,而显然黄维“觉悟”更高,要从大局上来把握,不能只顾自己的死活。
这场仗换成胡琏来打,他大概率早就跑路了。但黄维不会,就算明知是坑,也会服从校长的命令。这也是老蒋让黄维来当兵团司令,而不用胡琏的原因。
若论呆板,国民党许多名将都是如此,比如杜聿明、廖耀湘等人无一例外都是在战场上拖延导致兵败被俘。只能说到了那个位置,考虑的层次不同。黄维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算不上优秀,但一定不是外行。
黄维被俘后,一直拒绝改造,他不愿写交代材料,靠研究永动机来麻痹自己。而且他非常看不起积极改造的人,比如他曾痛骂积极劳动的邱行湘“天生奴才”,骂积极写材料的杨伯涛“出卖灵魂”。因为拒绝改造,他曾遭到两次集体批评,却依然故我。
妻子亲自来劝他放弃执念,却被他骂到哭着离开。先行获得特赦的宋瑞珂平均每7天就要写一封信给他,但他从来不回。直到一次知道很多获得特赦的人员被安排为文史专员,要写文史资料时,他才回信叮嘱宋瑞珂:
你是陈诚身边长大的人,应该当仁不让,把这个军事集团的正史写出来,不要给那个沽名钓誉、恬不知耻的家伙以可乘之机……
黄维骂的人便是杨伯涛,因为杨伯涛写了一篇《陈诚军事集团发展史纪要》的长文,文中详细介绍了陈诚集团的崛起和消亡,但由于年代久远,记忆模糊,以及观察事情的视角不同等问题,难免会出现错漏。
黄维看了这篇长文非常恼火,当即提笔也写了一篇文章,对杨文中的不实之处逐一进行驳斥。而且他的回应比杨伯涛骂他外行更气人,上来就否定了杨伯涛的身份。
黄维的文章中说,淮海战役开始时,他才免去胡琏兼任的18军军长职务,让副军长杨伯涛代理军长。而且人事报告报道老蒋那里,还没有得到批复,结果16天后杨伯涛便战败被俘。
这段描述不仅推翻了杨伯涛文章中描述的一些细节,而且直接否决了他18军军长的身份,言外之意是以杨伯涛的级别,能了解到的事情太少,并没有资格来写陈诚集团的事。而且他在功德林里还冒充军长级别,获得了一些优待。
这篇文章让杨伯涛非常恼火,他认为黄维措辞尖刻,用心险恶,让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此后同属陈诚集团的宋瑞珂、邱行湘、方靖等人也站在黄维一边,纷纷写文章指出杨伯涛文章的不实之处。弄得杨伯涛非常尴尬,曾一度要求撤回自己的文章重新撰写。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认为他的文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应该保存,只要与黄维等人的订正文章一起发布即可,这样便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历史。为此编辑部还特意发了一则公告进行说明。
获得特赦
尾声黄维虽然顽固,但战犯管理所却一点也没亏待他。黄维患有5种结核,公安部为了给他治病特意派人去香港买美国生产的链霉素。他在床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时,都是管理人员负责照料。他吃的是病号小灶,每顿两菜一汤,即便是困难时期,牛奶也没断过。
黄维在病床上躺了将近三年,才能从床上爬起来,后来又休养了好几年才参加一些劳动。他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在旧军队里得了病就得离职回家,以他自己的家底,即便典当一空,也未必支付得起医治10年的费用。
从这以后,黄维的思想才慢慢转变。后来管理所又安排他们外出参观了两次,看到新中国巨大的发展成就,他才由衷地佩服“还是共产党有办法”。此后他的思想彻底转变,并于1975年获得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