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这个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里,汉人官员能否赢得那最高的荣耀?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得到了这份殊荣?在这八位中,仅四位具备真正实力,其余四位则是皇上的授业恩师,并无实际才干可比。
刘统勋在康熙五十六年中举,雍正二年又考中进士。但在雍正时期,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翰林院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乾隆登基后,他获升为内阁学士,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研习治水技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治水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统勋在浙江学习一年后晋升为刑部侍郎,不过乾隆让他继续在浙江深造。直到第二年,他才被调回京城,正式在刑部任职。回到京城不久,刘统勋的母亲便离世了。因此,他立刻返回家乡守孝,整整守了三年时间。御史的日常工作是监督官员,查找违法行为,像贪污、受贿和结党营私等。一旦发现官员有这些不当行为,御史就会上奏弹劾。
许多官员因御史职责所在而深恶痛绝,视其为通过揭人短处、损害他人来谋求晋升的不择手段之人。然而,这些人全然不了解御史的困境,他们必须上奏弹劾且不能出错,这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确凿的证据。一旦弹劾有误,自己也会受到惩罚。
有时,御史会遇到一些他们不敢弹劾的官员,哪怕这些官员确有过错,且御史手中已握有确凿证据。这些朝廷重臣深得皇帝宠信,弹劾他们定会遭致报复。另外,有些前朝老臣连皇帝都礼让三分,又有谁敢去参奏他们呢?
确实有位勇者敢于上奏弹劾,他就是新任左都御史刘统勋。刘统勋大胆地同时弹劾了两人,一个是张廷玉,另一个是讷亲。张廷玉自雍正时期九子争位时便是高官,至乾隆朝,资历已极为深厚,但刘统勋仍不畏权势,上书弹劾了他。
讷亲不仅是雍正帝指定的辅政大臣,还拥有皇室血统,深受乾隆帝器重,是朝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刘统勋参奏两人并非为了名声,他列出了两人的具体罪行,证据确凿,让对方无从反驳。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名声响亮。因此,他在朝廷里的一举一动都需谨慎,否则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下,朝中不少人对他提出非议。汉人中,张家与姚家平分秋色且交往密切,两家势力庞大,不容小觑。
讷亲仗着皇帝的信任,行为放荡不羁,同时他还掌控着极为重要的吏部与户部,权力极大。他在两个部门中掌握绝对权力,排斥他人发表意见。这种独揽大权的行为极其危险,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刘统勋担任左都御史时,勇敢地上书弹劾两名高官,此举让满朝文武都为他感到紧张,担心他会因此遭到报复。这种行为等同于亲手葬送未来,简直是在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自掘坟墓。众官员都料定刘统勋会遭乾隆责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乾隆并未发怒。
乾隆对大臣们说道:“张廷玉和讷亲若真仗势欺人,刘统勋必不敢弹劾。但事实表明,他们确有此类行为。”官员们工作繁重,责任重大,难免有疏漏之处,受到批评在所难免。但若因此怀恨在心,就显得格局太小了。
乾隆随即罢免了张廷玉和讷亲的职务,并展示刘统勋的弹劾奏章给众人,赞扬刘统勋勇于直言极谏,称他为一位出色的御史。这次事件后,刘统勋迅速在朝廷内外声名鹊起,成了众多官员的楷模。不仅御史,其他官员也纷纷对他表达敬意和钦佩。六年间,刘统勋三次负责治洪,三次受命疏通河道。他治理水患成效显著,再次赢得乾隆赞誉。
刘统勋不仅投身治水,还负责了相关各项工作。乾隆二十六年,黄河水位暴涨,多处河道出现决堤。刘统勋抵达灾区后,惊讶地发现当地官员竟无所作为,既未着手修建堤坝,也未筹备筑堤所需的干草材料。
刘统勋勃然大怒,严厉斥责水道官吏,质问他们职责何在,为何连基本的干草都无法筹备到位。刘统勋换上便装去村里查干草的事。到了后,他惊讶地发现路边停了数百辆干草车,可奇怪的是,竟没人往河边运。
刘统勋前行时,遇见一群人在装干草的车旁痛哭,他连忙上前询问情况。当地村民得知黄河涨水后,提前备好了干草。可负责运输的官员却向送草的村民索贿,否则拒收干草。
刘统勋听完百姓的诉苦,立刻命人把那位不分轻重缓急的官员绑了,随后带着他和干草,急忙赶往黄河岸边。抵达黄河岸边,众人急忙着手修建堤防。刘统勋怒不可遏,下令将失职官员投河,那官员闻言,惊吓过度,当场晕厥。经百姓求情,那位官员得以幸免于黄河沉尸之刑,然而虽逃一死,活罪依然难逃。
乾隆三十八年,七十五岁的刘统勋乘轿前往朝廷。那时,他身为东阁大学士,是乾隆皇帝的重要助手,如同皇帝的得力干将一般。路过东华门时,轿夫猛然察觉刘统勋在轿内似乎“失去了意识”,连忙停下轿子检查,却发现刘统勋已经离世。
乾隆得知消息,立刻命御前大臣携皇家特制药前往救援,然而遗憾的是,抵达时已无力回天。他亲自去悼念,到了刘统勋家,惊讶地发现竟清贫至此。回宫途中经东华门,乾隆难过地对群臣说:“我如断一臂。”回宫后,他立刻撰写了一副挽联,派人送到刘统勋家中以示哀悼。他的灵柩运回家乡时,沿途二十里内的所有官员均到场吊唁。其后,他的儿子步入仕途,官至左都御史,便是广为人知的刘墉,即刘罗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