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瞧不上的欧盟,正在拉拢日韩憋大招?

科学欧呀 2025-04-15 18:12:47

【编者按】据媒体报道,4月10日,欧盟宣布与中国达成共识,启动“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对华电动汽车关税谈判。这被外界视为双方贸易争端实质缓和的重要信号。而在此前,欧盟通过对美部分商品征收25%关税的反制措施,回应特朗普政府的钢铝关税计划,跨大西洋关系持续紧张。欧盟对华态度的调整与对美贸易摩擦加剧,恰逢其在防务领域寻求重大战略转型之际。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欧洲正积极谋求战略自主,筹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防务革新。面对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与特朗普政府对欧洲安全承诺的不确定性,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投入8000亿欧元的宏伟防务计划,试图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然而,对于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跨大西洋两岸的专家学者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专家詹·卡萨波格鲁和彼得·拉夫在《国家利益》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欧洲的战略自主目标仍是一种“幻想”,欧洲防务仍需依赖美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特朗普在关税战中对欧盟的种种施压;与此同时,欧洲改革中心(CER)研究员路易吉·斯卡齐耶里则在其分析文章中提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与困难,欧盟的防务计划与独立自主战略必须尽最大程度实现。即欧盟不会对美国妥协,中欧关系或有重大缓和。两种不同的视角也折射出当前全球安全格局重组的复杂性。

本文通过通过整合两篇立场相对的文章,试图为读者呈现这一图景:欧盟在特朗普战略中的定位及欧盟防务力量对美依赖程度,欧盟面对美在关税、防务上的极限施压,所采取的态度与立场,以及欧盟防务政策的未来走向。为便于国内各界了解域外动态、把握形势之变,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摘译编写这两篇文章,供读者参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欧洲防务自主:天方夜谭还是曙光初现?文|Luigi Scazzieri、Can Kasapoglu & Peter Rough 摘译编写|刘倬妍来源|CER、The National Interest

▲ 图源:美联社

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欧洲正积极谋求战略自主,筹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防务革新。面对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与西方盟友关注焦点的转移,欧盟提出了投入8000亿欧元的宏伟防务计划,试图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然而,对于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构想,跨大西洋两岸的专家学者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本文基于两篇重要文章进行分析:一篇是欧洲改革中心(CER)研究员路易吉·斯卡齐耶里于2025年3月26日发表的《欧洲防务:迈出关键一步》(One step forward for Europe's defence)分析文章,另一篇是哈德逊研究所专家詹·卡萨波格鲁和彼得·拉夫于2025年3月28日在《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发表的《欧洲战略自主只是一个幻想》(European Strategic Autonomy is an Illusion)评论文章。从大西洋两岸不同视角出发,两篇文章对欧洲防务自主的前景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一方视之为务实进步,一方贬之为空中楼阁,反映了当前全球战略格局重塑过程中的深层次分歧。欧盟的庞大防务投资计划能否弥补欧洲长期存在的军事能力缺口?欧洲的防务自主之路究竟面临哪些障碍?本文将深入剖析欧洲防务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前景。

1 欧洲防务转型:八千亿欧元的雄心 (一)风云变幻中的安全危机

当前,欧洲身处国际格局剧变的漩涡中心,面临严峻安全挑战。美国战略重心持续东移,对欧洲安全承诺日渐弱化,不仅使俄罗斯威胁愈发凸显,也让欧洲各国猛然惊醒,认识到必须加强长期被忽视的防务体系。面对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摇摆态度,欧洲领导人纷纷加快军备升级步伐。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近期掷地有声地表示:“在加大国防与威慑能力投入上,我们要花钱,花钱,再花钱。”

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3月19日重磅发布《欧洲防务白皮书》,并提出一系列详实方案,落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重新武装欧洲”(ReArm Europe plan)战略计划。若该计划全面落地,将为欧洲防务注入数千亿欧元。根据欧盟委员会规划的蓝图,该计划将欧洲整体国防支出提升至惊人的8000亿欧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即将组建的新政府正筹划重大军事扩充方案,核心在于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的国防开支排除在该国宪法强制实施的“债务刹车Security Action for Europe, SAFE)的创新金融工具,总规模达1500亿欧元。该机制运作模式别出心裁:欧盟利用其卓越的国际信用评级在全球金融市场融资,随后以优惠利率向申请的成员国提供定向贷款。符合资助条件的国防项目必须满足两大要求:至少由两个成员国联合开展,并直接针对欧洲防务体系中的特定能力短板。作为政策组合拳的重要一环,欧盟委员会还提出对SAFE资助项目实施增值税豁免,进一步增强该工具的吸引力。

此外,欧盟委员会将出台系列便利措施,简化成员国重新调配区域凝聚基金以支持国防工业发展的行政程序。该综合计划还重新提出了扩大欧洲投资银行对国防领域的金融支持,目标是将年度投资总额翻倍至20亿欧元,同时拓宽可资助活动范围,将无人机系统、太空资产和网络安全等战略领域纳入支持范畴,只有直接杀伤性武器系统的投资项目会被排除在资助范围之外。最后,欧盟委员会承诺建立更高效的机制,盘活私人储蓄并引导这些民间资本有序流入国防产业,为欧洲防务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金融市场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战略转向。英国BAE系统公司(BAE Systems)、法国泰雷兹公司(THALES)、德国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 GmbH)、瑞典萨博公司(Saab AB)等欧洲军工巨头在欧洲证券交易所表现亮眼,股价大幅领先美国同行,彰显投资者对欧洲防务工业复兴的坚定信心。

(三)七大核心领域与欧盟战略定位

在强化欧洲自主防务能力体系方面,白皮书系统梳理并明确了欧盟七大战略优先发展领域:

1.防空与反导系统;

2.火炮与导弹系统;

3.弹药供应链;

4.无人机与反无人机系统;

5.军事快速机动能力;

6.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网络与电子战;

7.战略性赋能器(strategic enablers, 包括战略空运与空中加油飞机、高级情报与监视系统、太空与其他安全通信资产)。

欧盟委员会对当前形势有着“知己知彼”的清醒认识,充分理解成员国在防务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尊重北约作为多数成员国组织防务体系的核心制度框架。在这一复杂格局中,欧盟将自身定位于三个关键领域:首先,致力于扫清阻碍欧洲安全建设的各类法律与监管障碍;其次,积极提供额外财政资源支持防务发展;最后,通过统筹协调各方行动,引导成员国走向更深层次的防务合作。

这些七大能力领域正是现代高强度战争中的关键因素,也是欧洲防务体系长期以来的软肋。系统性弥补这些能力缺口,将决定欧洲能否在未来冲突中保持相对自主的防务能力,避免在关键时刻捉襟见肘。

CER在其分析文章中认为,在当前国际安全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构建坚实的欧英防务伙伴关系框架应成为双方不可回避的战略优先事项。现实基础是,欧盟与英国国防工业体系已形成高度融合的产业链网络;同时,英国也与多个欧盟成员国在军事能力建设与装备研发领域保持着广泛的双边与小多边合作机制。

欧盟的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防务合作理念从地理局限性向功能互补性的根本转变,表明欧盟正在采取更为灵活的防务合作模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这种打破地缘政治藩篱的思维突破,为欧洲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防务生态系统奠定了制度基础。

3 欧洲战略自主的现实之困

对于欧盟的防务宏图,大洋彼岸的美国分析人士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哈德逊研究所的评论员在其评论文章中认为,欧洲的战略自主目标在现阶段恐怕只是镜花水月,欧洲防务仍然离不开美国的鼎力相助。

来自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的分析人士《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战略自主是一种幻想”。他们观察到,欧洲领导层在国防问题上展现的新姿态令人振奋,但欧洲的防务自主面临三大根本性挑战,无法在短期内迎刃而解。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表示:“那些购买‘爱国者’防空系统的国家应转而考虑新一代法意联合研制的SAMP/T防空导弹系统;那些有意引进F-35的国家,则应将目光投向法国‘阵风’(Rafale)战斗机。”然而,美国评论员认为,这些欧洲自主研发的武器系统恰恰暴露了欧洲防务工业的结构性弱点。

(一)军工短板:从防空系统到战机落差

美国评论员指出,欧洲国防工业基础实则不足,尚未能为整个大陆提供实现战略自主所必需的军事装备与技术能力。他们通过对比欧美军事系统的具体案例,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这一结构性短板:

1.防空系统对比

以法意联合研制的SAMP/T中远程防空系统为例,直至近期,该系统核心拦截组件“紫苑” (防空导弹的单枚生产周期长达四十个月。尽管法国政府雄心勃勃,计划在2026年前将生产周期压缩至十八个月,但若无实质性新订单提供动力,这一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据美国评论员指出,截至评论文章撰写时,新加坡仍是最后一个对SAMP/T系统下达大规模订单的国家,而这已是2013年的事情。

美国评论员认为,即便投入更多资金与技术,SAMP/T系统与美国研制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爱国者”系统正在乌克兰战场上大显神威,成功拦截来袭的气动弹道导弹和常规弹道导弹,展示其卓越性能与技术优势。乌克兰军政高层,包括总统泽连斯基在内,多次公开赞不绝口,称“爱国者”系统是当代防空系统中的翘楚,并不断向西方盟友求援更多此类系统。

2.战斗机能力对比

法国“阵风”战斗机同样面临现实困境。尽管这款战机性能出众,是欧洲军工的扛鼎之作,但其技术水平与美国F-35这一第五代战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阵风”缺乏F-35所拥有的先进隐身技术,这一关键能力使F-35能够在高威胁防空环境中游刃有余。更为关键的是,“阵风”在数据融合能力方面也无法与F-35相提并论,而这种能力对于指挥大规模联合作战以及在冲突初期迅速获取信息优势至关重要。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F-35战机还享有市场先发优势。据预测,到2035年,欧洲空域将有多达600架F-35投入使用,若土耳其在未来重返该项目,这一数字还将水涨船高。相比之下,“阵风”战斗机的制造商达索飞机制造公司(Dassault aircraft manufacturing)承诺在2026年至2033年间交付188架战机。表面上看,得益于国际订单的增长,这一数字已相当可观,但实际上达索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在确保现有交付时间表的前提下,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阵风”战机的生产规模。

3.核心组件依赖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承认,欧洲军工界确实还拥有其他战斗机替代方案——主要包括欧洲联合研制的“台风”(Typhoon)战斗机和瑞典的“鹰狮”(Gripen)战斗机——然而这些战机系统均含有美国制造的核心组件,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国际武器贸易条例》(SAAB)相形之下,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且已制定宏伟计划,准备将年产量提升至1100枚。

这些战略支援能力的严重短缺意味着,即使欧洲在常规作战平台上取得进展,仍无法摆脱对美国战略支援系统的深度依赖,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欧洲追求战略自主的可行性。没有这些关键的战略支援装备,欧洲防务体系将如同巨人的身躯却缺乏神经中枢,难以发挥真正的战力。

(三)依赖之忧:武器进口与能力断层

美国评论员在文章中指出,近四年来,北约欧洲成员国从美国军工企业进口的武器系统比例高达65%,相较于2015年至2019年的52%,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欧洲内部军工体系中,仅有法国与德国两国能够为欧洲北约成员国提供一定比例的武器装备,占比分别为6.5%和4.7%。与此同时,以色列和韩国这两个非欧洲武器供应国,却分别贡献了联盟武器库的3.9%和6.5%。

虽然欧洲在主战坦克和攻击型潜艇等少数领域的设计与生产上尚能维持相对自主,但在诸多其他关键军事装备领域,其自主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美分析人士举例指出,以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为例,欧洲军队的相关武器库几乎清一色装备的是美国研制的“海马斯”(HIMARS)和M-270火箭炮系统。

在弹药生产方面,美国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同样面临挑战。尽管欧盟计划到2025年将年度炮弹产能提升至200万发,但目前俄罗斯和朝鲜在这一关键领域的产量均已超越整个欧洲。受制于生产能力的瓶颈,欧洲在战略防御武器系统方面不得不大量依赖美国。在欧盟二十七个成员国中,有十二国未装备任何主战坦克,十四国未拥有战斗机。

4 理想与现实:欧盟防务规划的重重阻力

(一)资金迷局:从承诺到实施的鸿沟

CER的分析文章指出,欧盟防务综合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总体价值恐难达到预期的8000亿欧元规模。尽管如此,斯卡齐耶里认为财政规则的重大调整无疑释放出积极信号——欧盟已认识到大规模国防投资的战略必要性,并致力于消除制度性障碍,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进步。然而,基于各国国情与战略偏好的差异,预计并非所有成员国都会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弹性空间。

CER分析认为,欧盟提出的防务融资机制确实能为成员国增加国防预算提供支持,但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引导各国走向深度防务协作,仍存在不确定性:

1.政策约束不足

国家预算灵活性的政策框架设计相对宽松,几乎未附加严格约束条件,更未明确要求增加的资金必须投向跨国联合项目。这可能导致各国仍然优先考虑本国防务需求,而非欧洲整体防务能力建设。

2.贷款吸引力有限

SAFE贷款利率约为3%,对于国家主权债务利率较高的成员国——如罗马尼亚(7%)、波兰(约6%)或意大利(约4%)——确实构成一定程度的财务优势。然而,对于大多数融资成本与欧盟相近的成员国而言,这种微小的利差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更具体地说,以100亿欧元的借贷规模为例,波兰仅能将利息支出从原本的6亿欧元降至3亿欧元,净节省额度在宏观财政层面上相对有限。

3.替代性支付风险

即使成员国积极采纳SAFE贷款机制,这也未必能有效带动真正意义上的额外国防投入。斯卡齐耶里在文章中提到,波兰政府官员已公开表态对该计划持欢迎态度,认为波兰将从中获取实质性收益。然而,细究其实际操作,波兰很可能将这些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替代性支付——即为已纳入国家预算规划的现有国防项目提供资金,而非真正扩大国防投入规模。这种“借新还旧”而非“增量投入”的模式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CER分析认为,将欧洲投资银行(EIB)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贷款范围扩展至国防产业领域,其实际效益存在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已然成熟的国防工业巨头而言,制约其产能扩张的真正瓶颈并非资金短缺,而是稳定持久的政府采购订单不足。倘若各国政府能够提供明确且长期的订单承诺,融资问题的严峻程度将显著降低,这一点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适用。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CER分析认为欧盟的融资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8000亿欧元的目标可能只能部分实现。资金承诺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将是检验欧洲防务雄心的重要指标。

(二)协作困境:各自为政的结构性挑战

CER分析指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在于,其核心机制设计缺乏足够强度的协同合作导向,难以有效推动成员国在弥补关键军事能力缺口方面开展深度协作。无论是财政规则中的国家豁免条款激活机制,还是SAFE贷款框架,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成员国在防务发展路径选择上的战略考量。

欧盟防务政策架构中存在一个显著的结构性缺陷——缺乏一个具备足够规模与影响力的专门工具,用以有效引导成员国开展大规模联合军备采购。这与欧洲国防基金(

0 阅读:14
科学欧呀

科学欧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