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国大将王翦的锐利铁骑踏破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的厚重城墙,一个宏伟的帝国应运而生。然而仅仅在15年后,这个自称“千秋万代”的大秦帝国便在汹涌的反抗声中灰飞烟灭。而最后沉重的一击,正是来自曾经的楚国。楚国后裔项梁、项羽等人发起了反秦起义,并在垓下之战中击败秦军,导致秦朝灭亡。
秦灭六国拉开序幕时,最先失陷的是地理位置临近且实力薄弱的韩国。在秦国的绝对力量面前,一位默默无闻的将领——内史腾,仅用短短数月时间便攻占了韩国全境。而后轮到赵国,尽管赵国英勇善战,但在秦昭襄王的长平之战中,赵国精锐部队惨遭屠戮,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赵国经历南柯一梦的元气大伤。赵国名将李牧几次力挽狂澜,但最终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李牧被处死,赵国随即覆灭。魏国的灭亡也没费太多力气,秦将王贲利用黄河泛滥将大梁围困,顷刻瓦解魏国防线。燕国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失去最后的抗争勇气,不久后一败涂地。
说到伏击秦国,这最激烈的反抗和最深的仇恨来自楚国。公元前299年,楚怀王熊槐踏上秦国土壤,与秦昭襄王会盟,岂料却掉入圈套,从此连年扣押于秦,终在异国他乡凄凉病逝。楚怀王的无辜被俘引发了楚国人对秦国的深仇大恨,这种痛彻心扉的仇恨贯穿其后数代,最终形成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
范增——这个战乱中的智者,将陈胜、吴广的失败归咎于未立楚王后裔,无法唤起楚人的共同仇敌感。而事实确实如此,陈胜、吴广虽起义,但未能延续楚国人对秦国的深仇,反秦的声势难以壮大。然而,楚地的将领项梁、项羽抓住了这一点,拥立楚后怀王熊心,重燃楚国复仇的烈焰。项梁与其侄子项羽,以熊心正统为旗帜,带领楚军与秦国的血战逐渐将战火烧至秦国的心脏。
值得一提的还有刘邦,他出身楚地沛县,作为楚人起义的重要一员,终让大汉王朝揭开序章。他的崛起也得益于这股复仇的浩荡浪潮。项羽横扫巨鹿,摧毁秦军主力,而刘邦率先攻破函谷关,最终彻底颠覆了大秦帝国的统治。
秦的灭亡不仅是楚人的义愤,也是楚地丰沛人力物力的优势结果。秦在灭六国过程中,耗费巨大,特别是耗费60万将士的灭楚之战,付出惨重。这场高成本的战争,使秦国实力削弱,留下诸多隐患。最终在楚人仇敌般的复仇决心里,秦朝迈向灭亡。
楚国武勇强悍源自其地理和民族特点。古时荆楚大地多蛮族,战斗力本就较强,加之长期被视为蛮夷而不服中原政权的心态,使楚人始终保持抗争气势。这种不屈的精神使“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刻在每个楚人心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