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阅张震上将的一些历史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和华野系统与张震差不多资历的开国将帅相比,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张震将军反超了一大批人。
一、早遇名师
1955年大授衔,是对开国将帅数十的功勋的评定,张震将军荣授中将(88年授上将)。在他前面,尚有十大元帅十大将和55位上将(王建安、李聚奎两位系后来补授)。
从军衔上看并不是很靠前,但分跟谁比。
从待遇级别上看,张震则实现了大反超。
这个话头说起来,要从全面抗战时起,张震在新四军彭雪枫游击支队工作。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基本编制是军、支队、团。
新四军的支队等级略相当于八路军的师,但论其实力和影响力,又完全比不上115师这样强悍的主力,介乎八路军的师和旅之间。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张震在彭雪枫支队任参谋长,到底这个起点有多高?有基本的参照和对比,我们才好看的更明白。
1940年1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下辖部队改为师、旅、团之正规编制,共有七个师。彭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张震仍任师参谋长。
那时四师实力一般,最强的是粟裕兼任师长的一师,实力较雄厚的是黄克诚三师,张云逸、罗炳辉指挥的二师地位高、实力雄厚,李先念五师独立作战于中原,成就很大。彭四师只比六、七两个小师略强一些。
张震任职于此,起点比王必成、陶勇、叶飞这些后来鼎鼎大名的纵队司令们低多了,与其他师的参谋长们相比,大概也稍弱一些,但是张震的级别是副兵团级,超越了很多纵队司令,详细对比后文再说。
还可以看看同时期一至七师的参谋长,一师无,二师参谋长周骏鸣(未授衔)、韩振纪(中将),三师彭雄(牺牲)、洪学智(上将),五师刘少卿(少将),六师罗忠毅(牺牲),七师李志高(自杀)、孙仲德(未授衔)、桂蓬洲(牺牲)。除了洪上将,张震超越了所有同期参谋长。
彭雪枫将军可说是张震军旅生涯第一位名师,最早发现张震在参谋工作方面的天赋,一直委任他担任自己的参谋长。两人肝胆相照情同兄弟,倘使彭雪枫没有过早阵亡,张震在解放战争初期大概率会像粟裕帐下之叶飞一样独力率领主力纵队,55年的军衔也就不仅止于中将。
彭雪枫将军牺牲对新四军四师人事安排带来较大影响,张爱萍从三师回来接任师长,认知没过多久莫名其妙出了一场车祸,伤到头部,不得不出国治病。全师上下人心不稳,不得不由老同志韦国清暂时担任副师长,张震去11旅当旅长,作战指挥放到次要地位,一系列干部调整都是为了稳住局面。
试想若彭一直在位,张震又何须离开指挥位置呢?韦国清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震担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是四师最合理的搭配。
只是历史不容假设啊!
二、坎坷之路
1945年11月,在粟裕坚持下,华中解放军剩余主力部队编成华中野战军,辖六、七、八、九纵共4个野战纵队,张震所率11旅和其他部队合编为九纵。
本来是个很好的机会,直接受粟裕指挥,弯路就能走得少一些。可惜粟裕当时在华中说了不算,华中军区始终坚持野战军要分成两片部署,六七八纵在淮南江北作战,九纵留在淮北,理由看似充分:
1.淮北军区本来就是新四军四师的老根据地,人情地理都熟。
2.两淮需要主力部队保卫。
这种思路与粟裕集中主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理念背道而驰,粟裕力辞华中军区司令员,此时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消极影响很快降临到九纵头上。
当时国军在江苏南北两头夹击,南线李默庵大战粟裕,北线薛岳亲督诸军进攻陈毅于鲁南苏北,一南一北,把我军切割成两部分。张震九纵正处在结合部,离陈毅山野主力更近一些,因此接受陈毅指挥的多,打了朝阳集和泗县两仗,一胜一败。
打完之后仍要保卫两淮,但不能一直这么孤悬着,这时山野指挥部给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指示:
可北可南亦可相机向西反攻。
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里记下了这个指示,这等于啥也没指示。九纵没奈何,不得不既顾南又顾北,主力分成两部分,79、81团留在敌人重兵包围之地打牵制,打了一个月损失惨重,一位副团长被俘后,国军将其押往南京,途中跳车不幸牺牲。
记录这段历史时,张震颇有意味地写了一段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的内容,与九纵没有什么关系,却要写出来,什么意思再明显不过。
同样的兵,同样的干部,同样的系统,别人打漂亮仗立大功缴获如山积,自己却一再消耗,一胜难求……
此后再经两淮保卫战,九纵与张灵甫整编74师交手,再遭重大损失。
张震将军在回忆录里说:“整个苏皖战局陷入被动,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是那种看不到希望、靠纵队层面努力无法解决的困难。张震将军是一位豁达乐观的乐天派,通观其回忆录,红军时期、抗战时期无论多难,包括后来在朝鲜战场面对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都没有这样消沉低落的文字。
可见那时将军有多难。
到了1947年初,张震再度面临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
当时山东和华中两大股野战军要合并整编,大的方向定了,往山东转移,但华中根据地还有苏北一隅尚在我军手中。华中局不甘心放弃,提出留下九纵保卫淮北根据地,毕竟这一带原本是彭雪枫、张震等人开创的。
可以想见,如果张震九纵留下,日后将错过华野绝大部分战役,张震将军的军事生涯将黯然失色。
粟裕看出了不妥之处,建议不要全留下,九纵一共5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一分为二,2个步团和骑团留淮北,另3个主力步团北上与韦国清二纵会合,编成华野二纵。张震出任二纵副司令,给韦国清当军事助手。
虽说粟裕的主要考虑是集中主力,但客观上拉了张震一把,使其免于苦战敌后的困难处境,也给他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平台和机会。
这不仅不令人想起当年长征,当主力部向于都集结时,张震正在后方医院治病,他右臂负伤,还有严重的疟疾,像许多重伤病员一样,面临留下来打游击的命运。红四师政委黄克诚来到医院,不由分说拉他走,说你胳膊伤口化脓,脚还能走。若不是黄克诚拉一把,后来还会不会有张震的成就?难说。
三、疯狂反超
留在二纵留住了希望。
1948年2月,张震突然接到调令,去东南野战军一兵团当参谋长。
这个番号当时是绝对保密的,为了达成挺进东南的突然性,毛主席只把命令向陈毅、粟裕等少数主要领导做了传达。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华野一、四、六纵组成,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叶飞任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金明为第二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这个班子、部队构成都是老华中野战军的,倾向性很明显,保持战斗力、保持凝聚力,防止挺进后被打散。
后来东南野战军并没有成立起来,但这个任命至少代表了粟裕的想法,挑的都是最心腹最可靠的人。
张震回忆这个突然的任命时,还说,许世友、谭震林想把他要过去在山东兵团当纵队司令员,韦国清想把他要走参与组建苏北兵团,邓子恢也说,他受命要去把淮南、淮北军区合整编,组成江淮军区,想请张震出任军区司令员。
编入华野作战序列短短一年有余,张震为啥突然成了香饽饽了呢?
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1.韦国清虽然是二纵司令员兼政委,但更多在于稳定大局,张震实际是二纵的军事指挥员,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以及七月分兵后转战胶东,二纵一直都是打配合,主攻的次数不多。配合打的比较好,战斗力说不上一流,却也能独当一面。
一四六纵是粟裕亲自带出来亲自指挥的,三八九纵是山东老底子、骨干部队,二纵是七拼八凑弄起来的,能打成这个样子,张震功不可没。
2.张震爱研究战术,思维视角很独特。莱芜战役他在南线作战,并未参与莱芜围攻,但战后他对粟裕的战术吃的很深很透,写了篇文章《把箝制变为突击》。粟裕听说后,专门到二纵来看了看,对张震的文章很感兴趣。这种东西,别说是陶王,就是叶,也弄不出来。
打完南临战役,二纵失利,伤亡6000余,牺牲了一个师政委,一个师从三个团打的只剩两个团。张震痛彻心扉,组织二纵干部们研究战术,又写了一篇好文章《改进我们的战术与指挥与商榷》。有心者可以去看一看这篇载于《张震军事文集》文章,战术思想非常细密、扎实,非常有针对性,非常有军事科学的思维。
这些特点为其他几乎所有纵队将领所无。
许世友、韦国清他们肯定都看出来了,都抢着要。在粟裕看来,这是可用之人、可造之才,直接划拉到自己身边了。在华野这一年多,司令和参谋长的活儿一兼挑,把张震调过去可以极大分担压力。
至于正牌参谋长陈士榘为啥没有分担过粟裕压力,之前文章说过数次,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许多将领都喜欢在一线指挥部队,而不耐烦或者是没有能力干参谋长的活。
张震担任副参谋长,华野原副参谋长刘先胜调到苏北军区,参谋长的工作主要由张震负责。
这一负责就走上了快车道。
张震回忆录中提到过许多次粟裕和他谈话,如建议暂停第二次千里挺进前的谈话,豫东战役前的谈话,淮海战役前的谈话,粟裕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话唠,遇到大事都要先聊一顿,动辄和张震聊到半夜。
淮海战役齐辰电,就是和张震深入交流意见后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张震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最终决策。
不是之前粟裕不话唠,而是没有人能接得住他的战略思想。
粟裕把张震放在利于发挥专长的位置上,而且一步步循循善诱,半是指导半是商量,把张震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了。
张震再不是1946年那个孤危愁苦、进退失据的失意者,干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光彩夺目。
1949年1月华野整编为三野,张震出任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做到总参作战部长。当然也有其他职务,唯此职最见本事,乃是全军最强最具代表意义的机关部门。
1952年3月全军评定干部的等级,自军委主席至战士,共十一等二十四级。
张震评级为副兵团级,属于第三等的第二级。副兵团级前后的级别为:正兵团、副兵团、准兵团、
1955年授衔为中将。
张震将军与华野将领们对比,发展潜力极大,在粟裕帐下发展也极快。
在干部级别上,他追上了韦国清、唐亮(上将、副兵团级),军衔逊之;
在军衔和干部级别上,他追平了当年高于他的刘先胜(中将、副兵团级)和陶勇、王必成、成钧(中将、副兵团级,这三位都是纵队司令);
反超的则有:三纵司令何以祥、孙继先(皆少将、正军级),二纵司令滕海清(少将、正军级),八纵后任司令张仁初(中将、正军级),九纵后任司令聂凤智(中将、准兵团级)、胡炳云(少将、正军级)等等。
酒香也怕巷子深。
千里马也怕遇不到伯乐。
新四军的支队相当于八路军的旅
相当于八路军的旅比较合理些
腾海清是中将不是少将
孙继先是中将,不是少将。
我军大兵团作战,只有张震将军,和粟裕将军。其中,张震将军是第一档的存在,中央给的评价是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粟裕是第二档,中央给的评价是组织大兵团作战,比张震将军少了实施两个字。
要是再打半年,可以评上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