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详解]T8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论语·八佾篇》等

老谢语文 2024-12-16 20:10:44

[文言详解]T8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论语·八佾篇》、《论语·宪问篇》、《史记·管仲列传》

[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有删改)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桓公|A|实怒|B|少姬|C|南袭蔡|D|管仲因而伐楚|E|责包茅不入|F|贡|G|于周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兼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义相同。

B.没齿,“没”意为尽、终,“齿”指年龄,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的意义相同。

C.区区,小,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小,小看、轻视之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因为管仲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为自己聚敛财富,又不知节俭,甚至还有僭越的行为,这些都与孔子重视的“礼”相悖。

B.《宪问》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但当被问及管仲时,孔子只说虽然管仲夺取了伯氏的封地,却能让伯氏对他没有怨言,此处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C.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有不同态度的原因。(5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CDE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大意为: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发怒,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这个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怒少姬”主谓宾齐全,其后应断开,即C处;“南袭蔡”,主语承前省略,“南”是状语,“袭蔡”指向南袭击蔡国,谓语宾语齐全,其后应断开,即D处;“管仲”是人名,“因”指趁机,“而”是连词,“伐楚”指讨伐楚国,语意完整,因而断在E处。附原文标点: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没齿难忘”是终生难忘,“没齿”是终生的意思,文中意为伯氏终生没有怨言,二者意义相同。C项,《陈情表》中“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是谦辞,形容自己的私情,文中意为“小小的”,是形容词,形容齐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二者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D项,本文的“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小看”“轻视”,《师说》中“小”是名词,指小的知识(句读),二者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A项,本文“摄”的意思是“兼任”,“摄乎大国之间”的“摄”的意思是“夹处”,二者意义不同。故选A。

1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根据材料三原文“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可知,这里的“故曰”,不是诸侯们的话,而是太史公司马迁对此的评论。故选C。

13.[参考译文]

(1)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信用(的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2)古话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说的是管仲吗?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自经于沟渎”的“于沟渎”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为“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莫”,没有人。

(2)“匡”,匡正、纠正;“管仲之谓”说的是管仲,宾语前置。

14.

①在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因为管仲不知节俭,自己的一些器用与国君的标准一致。

②在材料二中,孔子对管仲主要是肯定的态度,认为他符合“仁”的标准。因为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或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

③在材料三中,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不知节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自己的一些器用与国君的标准一致。材料二中,孔子肯定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认为他符合“仁”的标准,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材料三中,司马迁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可见,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

[挖空练习]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器量)小哉!”

或曰:“管仲俭(节俭)乎?”曰:“管氏有三归(有多种说法:娶有三房,三处采邑,筑有三台),官事不摄(兼任),焉(怎么)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设立影壁),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反坫‌是指一种土筑的平台,类似于现代的茶几,用于放置物品。在宴会中,宾客互相敬酒后,会将空酒杯放回反坫上,以示礼貌和尊重‌。在周代,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拥有反坫),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谁)不知礼?”

材料二:

或(有人)问郑之子产。子曰:“惠(恩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他呀)!彼哉!”问管仲。曰:“夺(削夺)伯氏骈邑(食邑)三百,饭(吃)疏食(粗粮),没齿(指到老)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为动用法,为……死)之,管仲不死,未(不算)仁乎?”子曰:“桓公九(虚指,多次)合诸侯,不以兵车(代指武力),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任……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匡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恩赐)。微(如果没有)管仲,吾其(大概)被发左衽(披头散发,左开衣襟)矣。岂若(哪里像)匹夫匹妇(一般男女)之为信也,自经(上吊)于沟渎,而莫之知(莫知之,没有人知道)也?”

材料三:

仲既任政相(任……相)齐,以区区(小小的)之齐在海滨,通(流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指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仓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遵循法度)则六亲固(稳固)。”“四维(指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下令(下达政令)如流水之原(通“源”),令顺民心。”故论卑(政令符合下情)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给予)之;俗之所否(反对),因而去(废止)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看重)轻重(指事情的轻重缓急),慎权衡。桓公实怒(怨恨)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讨伐)楚,责包茅不入贡(进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整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会盟),桓公欲背(背弃)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使……信守)之,诸侯由是归(归附)齐。故曰:“知与(给)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比拟,比得上)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奢侈)。管仲卒(去世),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世人所说的)贤臣,然孔子小(小看,轻视)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勉励)之至王(行王道),乃称霸(行霸道)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过错),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提宾句,难道说的是管仲)?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正对大门的影壁,管仲也设立这个墙壁。国君为了两国君的友好,(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材料二:

有人问郑国的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也是)呀!他(也是)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粮,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齐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信用的(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材料三: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处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懂得荣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礼、义、廉、耻不发扬光大,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顺应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变祥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发怒,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这个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整修明召公时期的政教。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齐桓公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获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拥有诸侯才能享有的三座华丽高台和国君的宴饮设施,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古话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说的是管仲吗?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