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的现实:六七十年代的人走了以后,可能再也没过年味了

东场的校尉 2025-01-27 18:12:52

现在过年,感觉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热闹劲儿也少了很多。

以前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

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龙灯舞得热火朝天,大戏唱得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包饺子、打麻将、玩扑克,一宿都不睡觉。

那才叫过年呢。

年轻人就更别提了,大过年的也不出门,就抱着手机在家里躺平,刷刷短视频、打打游戏,年味儿淡了。

城市化、现代化像一把无声的剪刀,正在剪断文化的根脉。

年轻人追求便捷和个性,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与家人团聚的温度。

现在认真过年的,好像只有那些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了。

他们还在努力回忆小时候的年味,想把那些传统习俗找回来,可越来越难了。

再过二三十年,50后、60后、70后相继离开。

谁还记得那些细腻的乡土气息?

不过,虽然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但过年的方式也在变。

现在有了电子鞭炮、数字红包、云拜年。

虽然少了点烟火气,但也方便了不少。希望这些新的方式能留住年味儿,让春节永远热热闹闹的。

老一辈人,对肉是有多么珍惜啊!

以前的农村,肉,平时想都不敢想,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肚皮吃一顿。

苹果?

那可是浑身是宝。

孩子生病了,大人舍不得给吃,留着过年时当最宝贵的礼物。

瓜子、花生,那是有钱人家的零食,普通农家连想都不敢想。

记得有一年,我特别馋苹果,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吃,自己只能咽口水。

等到过年,我妈终于买了几个苹果。

我捧在手里,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那甜滋滋的滋味,到现在都忘不了。

还有水果糖,平时根本买不起。

过年的时候,我妈会给我买几颗,我每次都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一颗糖能含好久,那甜蜜的味道在嘴里久久不散。

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

父母,最大的烦恼反而是:

“孩子咋不好好吃饭?”

冰箱里随时有肉,橱柜里零食堆成山。

过去梦寐以求的美食,现在早已是司空见惯。

曾经的稀缺变成了如今的丰裕,幸福感也在悄然转移。

过去盼着过年,是因为那是唯一能“吃好”的日子;

现在不盼过年,是因为每天都已经“吃好”了。

过年的时候,虽然家里还是摆满了好吃的,但大家的心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大年前的集市,就像一锅热气腾腾的大杂烩。

集市上,最热闹的就是炸油饼的摊子。

油锅里滋滋作响,油饼在锅里翻滚,金黄酥脆,香气四溢。

大家排着长队,就为了买上几个热乎的油饼。

还有卖炭的,一车车的炭,堆得像小山一样,买回去烧火取暖,那暖烘烘的炭火,让整个屋子都暖和起来。

剃头的师傅也忙得不可开交,过年要换个新发型,图个吉利。

百货公司门口挤满了买帽子、买袜子的人。

那叫一个热闹,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大家伙儿不为别的,就是想凑个热闹,感受点年味。

现在可不一样了。

动动手指头网购,快递小哥还没放假就把东西送到家。以前逛街买东西是社交,现在买东西只是一个交易。

以前过年,亲戚都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大家互相串门,拜年,说说笑笑,热闹得很。

现在呢,这些角色越来越稀缺,表亲之间也疏远了。

过年的时候,就剩下自家几个人,冷冷清清的。

红包越来越大,但装进红包的只剩下金钱,没有了从前的亲情烙印。

曾经一个10块钱的红包能让孩子们兴奋好几天,现在动辄几百上千,但那份激动劲儿再也回不来了。

有时候,我真怀念以前的过年。

虽然日子过得简单,但那份热闹和亲情,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以前,一到腊月,大家就开始忙活过年了。

那时候啥事儿都是自己动手,邻里之间还互相帮忙,热热闹闹的,年味儿一下子就上来了。

打糍粑吧,非常有意思了。

大人们拿着木槌,一下一下地把糯米打成黏糊糊的一团,小孩们就在旁边帮忙,踩在糍粑上,把它踩得更软糯。

打完一家,就轮到下一家。

大家互相帮忙,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糍粑的香味。

那时候,小孩们最喜欢的就是踩糍粑。

踩完之后,手上、脚上都是白白的糯米,可好玩了。

磨豆腐也是一样。

大人们推着磨子,小孩们帮忙添黄豆和水。

磨出来的豆浆,白白的,香香的,喝一口,心里别提多美了。

然后把豆浆煮好,点上卤水,豆腐就做成了。

那时候的豆腐,吃起来特别嫩,特别香,因为是自己亲手做的嘛。

杀年鸡就更热闹了。

大人们拿着刀,准备杀鸡,小孩们就在旁边唱民谣:

“鸡毛掉,年来到,杀鸡宰鹅真热闹。”

鸡被杀掉后,大人们会把鸡毛拔干净,把鸡炖得香喷喷的。

等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鸡肉,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现在大家都忙着赚钱,忙着生活。

过年的时候,直接去超市买现成的糍粑、豆腐、花生,方便倒是方便,但那种自己动手的乐趣。

那种邻里之间互相帮忙的热闹劲儿,却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过年,虽然东西啥都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那种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少了那种邻里之间的亲情和温暖。

村里到处都是熟悉的声音,大人们忙前忙后,孩子们跑来跑去,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那时候,乡音听着特别亲切,乡俗也懂。

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互相帮忙,年味儿浓得化不开。

可现在,从农村进城的年轻人,住进了高楼大厦。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变得城市化了。

过年的时候,虽然东西啥都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那种曾经熟悉的年味,那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口味和体温,好像都渐渐消失了。

从乡村走来的年轻人,他背负着祖辈的乡愁,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迷失了自我。

高楼林立的城市,吞噬了他最初的模样。

语言不再带有乡音的温润,举止不再有乡野的质朴。

他的灵魂,正在被城市一点点同化。

年味,曾经是连接我们与故乡最后的纽带。

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底色,是灶台升起的炊烟,是门前晒得发黄的对联,是爷爷奶奶温暖的目光。

现在,这些记忆正在慢慢褪色。

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像一片飘零的叶子,被城市的风卷走。

我们渴望留住什么?

是那些已经模糊的乡村记忆,还是内心深处从未真正割舍的乡愁?

真希望春节能慢点过去,再慢点过去,让我能多回味一下那些美好的回忆。

可我知道,时代在变,有些东西是留不住的。

就像那句诗说的,无论我们怎么留恋,时间总是会往前走。

那些传统的习俗和年味儿,也许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也许,这就是城市化的代价,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回避的命运。

0 阅读:0
东场的校尉

东场的校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