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奥金莱克:唯一被隆美尔敬佩的英军将领

巴巴维维 2023-09-03 11:23:08

克劳德·奥金莱克(也译“奥钦莱克”),二战英国陆军上将,战后英军元帅。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在战争初期,英国联合法国,结果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二战中期和后期,英国又联合美国、苏联,才最终在欧洲战场战胜了德国,勉强保住了强国的地位。

1940年7月至1942年7月,是英国最艰难的时期。自从英国海军实施“弩炮”行动后,英国和法国维希政府交恶。美国虽然一直在背后支持英国,但起初因为没有宣布参战,所以支持的方式只能是有偿的物资供应。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国正式结成盟友,但美国参战还需要时间准备,所以英国在亚洲和北非的局势仍然非常被动。

扭转英国危局的标志性事件是英军在1942年底取得了北非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人们也因此记住了蒙哥马利这个名字。战争中需要英雄提升士气,阿拉曼战役后,英国媒体铺天盖地地渲染蒙哥马利的功绩,将他塑造成拯救英国的英雄。可我们再看看蒙哥马利接下来的表现,除了巨大优势下取得了一些胜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稀奇古怪的指挥和陷入苦战的战局。这不得不让人们质疑蒙哥马利的指挥能力。

那么是什么样的“神奇小饼干”让英军在北非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其一是蒙哥马利的指挥能力虽然算不上卓越,但也称得上是出色的将领;其二是英国在结成广泛的同盟后,可以更多地向北非投入兵力和装备,从而在实力上大大超过了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其三是德军没有得到和英军匹配的补充,使得阿拉曼战役前,德军的兵力远远落后于英军(阿拉曼战役期间,英军兵力约20万,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兵力约12万);其四是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之前的战斗中,几乎耗尽了己方的兵力,新的兵员和装备只够补上空缺,却不能向英军那样实力大大超过从前。

我们继续剖析第四个因素,阿拉曼战役前耗尽德军兵力的并不是蒙哥马利。他在1942年8月就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隆美尔因为手上只剩下50辆坦克而停止了进攻。给他造成如此巨大损耗的是蒙哥马利的前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

1884年,奥金莱克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八岁时父亲去世,他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1902年他考入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一年,毕业后被派往印度。1903年进入第62旁遮普营服役,其间苦读军事学,研究各国历史名将。渐渐地他总结出一条原则:如果想要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建功立业,绝不可遵循前人的教条,要敢于创新才会有所作为。

一战爆发后,奥金莱克所属的部队调往埃及,保障英国地中海航线安全,准备和德国和土耳其军队作战,这是他首次踏上非洲的土地。1915年,部队移防非洲的亚丁,扼守红海航道口。1916年,部队再次移防到美索不达米亚(西亚两河流域)。

奥金莱克以分队指挥官的职务参加了一战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后期的战斗。他在这个时期对沙漠作战有了一定的认知,广阔的战线、恶劣的环境对双方都是极大的考验。后勤保障问题首先凸显出来,在当地无法筹措足够的粮食,一部分粮食只能依靠外运;与此同时,伤员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很多士兵因此白白丧命。

英国远征军第二个严重问题是部队缺乏配合,这些部队都是战时从各个殖民地抽调出来的部队,每支部队有少量的英籍官兵,大部分则是招募的当地人。部队之间缺少协同,在组织大规模作战时,这样一个松散的组合很难表现出高效的战斗力。

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指挥官,奥金莱克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军事理论。不过由于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一战结束时,已经晋升为中校。

一战结束后,欧洲迎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和绝大多数二战将领一样,奥金莱克默默地在军中服役。1927年,他获得国防学院深造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印度担任第1旁遮普团团长。

1930年,奥金莱克调到印度奎达参谋学院担任高级教官。他讲课时观点新奇、富有想象力。在使用沙盘讲述战术课程和战略课程时,善于把一些不相干的概念组合成一套全新的体系。这样的教学风格让他博得了“不安分的求新派人士”的名声。

1933年,奥金莱克离开奎达参谋学院,担任白沙瓦旅旅长。因为在镇压当地人民反抗中有功,他于1936年升任英印军副参谋长,晋升少将军衔。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奥金莱克奉命返回英国。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英国决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挪威,以保护北海航线,并封锁德国海军的出海口。新组建的部队命名为第二联合远征军,由奥金莱克担任司令。远征军下辖英军的2个旅、波军的1个旅和法军的3个营。4月20日,联合远征军兵分两路,分别在挪威中部的纳姆索斯港和翁达尔斯内斯港登陆。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取已经被德军占领的特隆赫姆。可是由于缺乏高射炮和必要的空中支援,登陆部队遭到德国空军连续的轰炸,致使后勤补给中断,结果两支部队都没能对特隆赫姆形成威胁。

在翁达尔斯内斯登陆的英国旅东进约90公里,与挪威部队会合以后,放弃了向北进攻特隆赫姆的预定计划,转而向西南的古德兰德斯山谷推进,增援那里的挪威军队,阻止德军主力由奥斯陆向山谷推进。

4月21日,这一路联合远征军在哈马尔以北遭遇德军。由于运载火炮的船只还未靠岸即被击沉,英军只好用步枪和机枪迎战拥有坦克、火炮并有强大空军支援的德军。经过24小时的战斗,英军和挪军被迫退却。他们从古德兰德斯山谷沿铁路撤到翁达尔斯内斯。4月30日夜间,英挪军队冒着德军的空袭从翁达尔斯内斯向东北撤退,抵达纳姆索斯,两天后登船撤回英国。

另一路远征军则撤往挪威北部继续和德军作战。5月28日,他们在挪威军队2个旅的配合下,把处于劣势的德军赶出纳尔维克港。这次胜利本来会使德国的铁矿石供应受到致命威胁,但因德军已经在5月10日起进入法国,迫使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军从5月26日开始敦刻尔克大撤退,联军已无暇顾及挪威,遂于6月4~8日从纳尔维克撤回英国北部。

在一个多月的作战中,奥金莱克指挥的远征军和挪威军队伤亡6000多人,没能阻止德军夺取瑞典和挪威。

返回英国的奥金莱克转任本土南方军区司令,晋升为中将。在此期间,他致信陆军副总参谋长约翰·迪尔,表达对英军保守落后的作战理念的不满。他断言“如果我们抱着那些老古董不放,我们永远不会赢得胜利,我坚信蜘蛛网必须打扫”。他的此番言论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进而得罪了包括迪尔在内的很多英军高层。当他在北非战场失利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他申辩。

此时日本正借欧洲发生战事,开始逐步蚕食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1940年9月,日寇进驻越南,然后又逼迫经营印尼石油的荷属东印度公司每年向其提供300万吨石油。由于荷兰和法国都已经沦陷,很难阻止日本人的扩张。英国遂决定派奥金莱克返回印度,担任英印军总司令,保护印度和缅甸殖民地。

1941年2月,隆美尔在北非突尼斯组建非洲军团。在此后的2个多月中,他的部队向东突袭1600多公里,将中东地区的英军逼退到利埃边境,并在托布鲁克港包围了3万英军。丘吉尔担心德国人一旦控制了整个北非,将彻底切断地中海航线,遂决定更换中东英军主将,以扭转战局。几经物色人选,他决定将韦维尔和奥金莱克对调,由后者接任中东英军总司令。1941年7月,奥金莱克抵达开罗开始履行中东总司令职责,并晋升上将军衔。

奥金莱克接手的是一副烂摊子。他所属的部队一部分正在叙利亚和法国维希政府军队作战;一部分在东非和意大利军队作战。在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正面,英军各部队在此前作战中损失很大,更让他忧心的是部队组织涣散、人员疲惫不堪。

他向丘吉尔请求让部队休整一段时间,恢复士气、补充物资。此时,德国正在全力进攻苏联,丘吉尔出于全局考虑,要求他必须在一个月内发动一次攻势,来激励英国民众,提升英国的影响力。

奥金莱克对丘吉尔的考虑很不感冒,他在给丘吉尔的回复中说:“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也不会为了取悦你而说不负责任的大话。”他继续强调英军缺少战斗准备,即便仓促发起进攻,也将会冒极大的风险。这次是奥金莱克第一次顶撞丘吉尔,后者虽然十分恼火,最终还是做出了妥协,允许中东英军转入休整。

作为二战期间杰出的领袖,丘吉尔尽管并不喜欢奥金莱克,但他还是尽可能地给后者送去了援兵。在此后的几个月,奥金莱克的坦克部队从4个团增加到14个;摩托化步兵师增加了3个;困在托布鲁克的守军也得到了1个旅的加强。

奥金莱克在上述部队的基础上,奉命组建第8集团军。集团军下辖2个军,其中第13军下辖第4印度师和新西兰师;第30军辖第1南非师和第7装甲师,预备队为第2南非师,集团军司令为艾伦·卡宁安(海军元帅安德鲁·坎宁安的弟弟)。

当面的德意非洲军团实力也有所加强,不过仍然是以意大利军队为主。隆美尔手上有9个师,即第21装甲师、第90轻装师和“非洲师”,另外还有6个意大利师,兵力约10万人,400辆坦克;坎宁安的第8集团军兵力约11万人,700辆坦克。英军还有空中优势,1072架飞机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德军则只有344架。

奥金莱克在部队休整期间制定了代号为“十字军”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解除德军对托布鲁克的围困。达成此目的后,英军将继续推进,夺回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攻取的黎波里。

1941年11月18日,奥金莱克抢在隆美尔动手之前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由于这次行动事先采取了严密的伪装,进击路线选得巧妙,加上隆美尔判断失误,直到行动已拉开帷幕,隆美尔仍然认为英军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当英军的坦克已经突进80公里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判断失误,并着手组织反击。

两军主力在利比亚大沙漠西迪雷泽格附近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激战至第5天,隆美尔孤注一掷地采取了疯狂的冲击行动,他把全部机动兵力集中起来,直捣英军第8集团军的后方地域,打乱了英军的后方补给线。英军部队开始出现恐慌情绪,一时间乱作一团。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安的信心也发生了动摇,认为第8 集团军必须脱离战斗而向后撤退。

英军打仗向来“矫情”,这在很多战役中都能体现出来。此时奥金莱克展现出铁血的一面,他从开罗飞往前线,当机立断撤换了坎宁安,指派其开罗总部的副参谋长里奇来接任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使英军有了“把牙咬到底”的顽强斗志。在11月份的最后几天里,英军渐渐地从慌乱中恢复了过来。以后双方又继续厮杀,彼此伤亡都很惨重。

尽管英军损失重大,但奥金莱克正确地估计到了隆美尔部队的弱点。当时英国在地中海取得了制海权,至少在近期内德军无法得到新的补给和增援部队。而英国却有新的部队和后备坦克可以调来作战。因此他决定继续打下去。他将第4印度师调往前线,与英国第7装甲师会合,以切断隆美尔的补给线和退路。在此情况下隆美尔不得不选择后撤。

1941年12月8日午夜,德军撤退正式开始。他们先是撤退到了身后预设的撤退性防线。在英军的连续追击下,隆美尔不得不放弃围困了200多天的托布鲁克和整个昔兰尼加地区继续后撤。1942年1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撤回到突尼斯境内。

至此,“十字军”行动结束。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损失了3.3万人,英军伤亡1.77万人。此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军队赢得的第一次对德军的重大胜利。丘吉尔高兴地赞叹:“奥金莱克挽救了这次战役,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作为一个野战指挥官所具有的杰出素质。”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奥金莱克的兵力被抽走两个师和大批装备去保卫东南亚。隆美尔的实力却得到加强,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非,德军也加快了进攻的部署。

1942年1月21日,刚刚撤到突尼斯的非洲军团转入进攻。此时英军不仅被抽走了大量部队,补给线也延长了1000多公里。在德军的反击下,英军不得不选择后撤。至1月28日,德军重新占领班加西和整个昔兰尼加,在距离托布鲁克不到70公里处停止了攻势,双方在战场上恢复对峙状态。

利用战争间歇,奥金莱克决心针对英军在“十字军”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造。为了去除英国陆军各兵种长期缺乏共同指导和训练、在作战时不能密切配合的顽疾,奥金莱克主张彻底取消分立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再另外设立一种新的“机动师”,即一种装甲兵、步兵和炮兵混编的新组合。

在师级编制下,奥金莱克决定采取一种比较接近德国模式的新编制,把装甲师分为一个旅级的装甲集群和一个旅级的摩托化集群,装甲集群的每个坦克团都配有摩托化的步兵营。两个集群都配备野战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组建步、坦、炮、工等诸兵种搭配一体的战斗群,使每个集群都具备独立机动作战的能力。这个决定立即遭到部下的阻挠,尤其是装甲兵少将克里瑞更是强烈反对,奥金莱克毫不客气地将他调离。

在奥金莱克正在整训期间,丘吉尔于1942年5月飞抵开罗,要求他在6月1日以前对隆美尔发动一次“毁灭性的攻势”。奥金莱克却认为若现在发动攻势,结果将不仅是被敌人各个击破,而且埃及也有失守的危险。他需要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对第8集团军的改组、再装备和再训练。

丘吉尔不想再等,他回国后就推动英国战时内阁通过一项专门决议,正式命令奥金莱克必须在1942年6月1日以前发动攻击。

出于对战争负责,对士兵的生命负责,奥金莱克再次表现出一个军人所应有的敢讲实话的品格。他冒着被法庭查办的危险,坚持不打侥幸之仗。他向内阁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第8集团军在训练、经验和装备上才开始逐渐能与对手相匹敌,但在武器装备上仍是捉襟见肘,他手里只有新型的美国“格兰特”坦克能在整体战斗力上与德国的三号坦克抗衡,而这种坦克在第8集团军的坦克总数中尚不到1/4。面对实力雄厚的德军非洲装甲部队,他只得到了112门新的6磅反坦克炮,许多坦克还只能使用威力极弱的2磅炮,这样的炮弹已经在战场上得到验证,根本无法击穿德军坦克的正面装甲。

丘吉尔和英国战时内阁急于发动进攻则是出于战略需要。他即将启程前往美国,与罗斯福商议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他希望奥金莱克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他就可以趁机提出在欧洲南部登陆的主张。所以丘吉尔坚持奥金莱克发动进攻,在得到后者“固执”的坚持后十分愤怒。

就在统帅和将领之间争论不休时,隆美尔用一场主动进攻结束了这场争执,也为奥金莱克在北非的军旅生涯划上了句号。

隆美尔在休战的几个月中也得到了补强,他的非洲军团兵力增加到13万人,和英军第8集团军相当。坦克数量是英军的一半,共有600多辆,不过正如奥金莱克所说的,英军的坦克仍然大量装备着40毫米口径的火炮,在德军坦克面前作用有限。德军的空中力量有所增加,达到了600多架,而英军大批飞机调往他处,只留下和德军数量相当的作战飞机。

1942年5月27日,隆美尔以两个装甲营在英军防线实施佯攻,主力则从南面对英军防线实施迂回,进攻由法军1个旅驻守的比尔哈凯姆。奥金莱克和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对德军的进攻缺少准备,而且奥金莱克也没有像上次那样在关键时刻亲临前线指挥。6月11日,德军突破英军加扎拉防线。6月19日,德军再次包围托布鲁克,并且一举其攻破,俘虏守军3.3万人。至6月底,德军已经进入埃及境内,并包围了马特鲁港。

英军在一个月的防御作战中虽然被连续击败,但德军也遭受的不可承受的损失。截至隆美尔下令停止进攻的7月3日,整个非洲军队仅剩下50辆坦克可用,最精锐的第15装甲师只剩下200多名战斗兵。双方在英军的阿拉曼防线再次形成对峙。

对于首相丘吉尔来说,托布鲁克的陷落和第8集团军一退再退使他大丢颜面。当时英国国内舆论大哗,国会甚至有人提出了针对首相的不信任议案,幸亏绝大多数议员最终选择支持他,才算否决了不信任议案。

1942年7月份,英美两国决定在北非实施“火炬”计划以后,丘吉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北非战场上。虽然目前英军在阿拉曼抵住了隆美尔的攻势,但在丘吉尔看来,奥金莱克是故意迟迟不反攻。

其实奥金莱克并非无主意,他也在积极准备利用敌人损耗严重、后勤补给线已拉长之机,在10月份大举反击。但一向缺乏耐性的丘吉尔出于政治的需要,总是催促奥金莱克立即发动攻势,以迅速夺取胜利,而不准再延迟。

8月3日,丘吉尔又一次来到开罗,他一下飞机就直奔第8集团军司令部,在作战室与奥金莱克及其助手们发生了争论。他指出英军不应再在阿拉曼原地不动,应该集中力量发起进攻,但不懂得逢迎上司的奥金莱克再次据理力争,拒绝9月中旬以前采取行动,并提出了许多推迟进攻的理由。奥金莱克认为“要想成功则需要更多的兵力、装备和充分的准备时间”。丘吉尔听后十分生气,怒气冲冲地离开了第8集团军司令部。

8月5日奥金莱克被免去中东总司令的职务,他从此离开战场,返回本土赋闲在家。奥金莱克受命于危难之时,却在北非战役胜利指日可待的关键时刻被免职,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其实在奥金莱克被解职之前,丘吉尔和罗斯福已经决定实施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这个决定已经宣告盟军即将在北非取得决定性胜利。所以奥金莱克的“求稳”从军事角度毫无问题。但丘吉尔更多地从英国利益考虑,他希望在火炬计划行动前,英军能够在北非取得一次重大胜利,以提高英国在盟军中的地位。二人究竟谁对谁错自然有不同的解读。

奥金莱克的对手隆美尔首先给予了他充分的尊重,隆美尔认为:就个人能力而言,奥金莱克比蒙哥马利强得多,也是他唯一值得尊敬的英军将领。

德军非洲军团的将领们也对奥金莱克的指挥能力十分钦佩。隆美尔的参谋长拜尔林曾说:“在英国居然没有人认清奥金莱克赢得战争的奇妙,这实在非常可惜。”

丘吉尔对奥金莱克的评价显然过于刻薄,他在蒙哥马利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后说:“在阿拉曼之前,我们从未有过胜利。在此后又从未有过失败。”显然为了展现政治家的口才,他忘记了奥金莱克在取得“十字军”行动胜利后亲口说过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当年各种事实的澄清,英国军政界发现在对待奥金莱克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事实上正是奥金莱克指挥的阿拉曼防御战的胜利,为继任中东总司令的亚历山大和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击败隆美尔创造了条件。英军后来普遍采用的装甲步兵联合编制制度,实际上就是以奥金莱克1942年的改革为蓝本。

1946年,奥金莱克晋升元帅军衔。此后他在家安度晚年,撰写了自己的回忆录。1981年,他在英国病逝,享年97岁。

2 阅读:257
评论列表
  • 2023-09-30 11:41

    同样的士兵,装备,补给的话,蒙哥马利会被隆美尔摁在地上摩擦千百遍[得瑟][得瑟][得瑟]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