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改名“泰国”,为何反复改两次才成功?

环球情报员 2021-04-19 19:27:50

暹罗和泰国

暹罗,是古代中国对泰国的称呼,最早从元代开始称呼,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暹罗国王,这个国名正式定了下来,并沿用五百多年。直到20世纪前期,国际社会仍然在使用暹罗及英文译名“Siam”。

等到二战胜利及新中国成立后,暹罗已经改名为泰国,英文名也从Siam改成Thailand。泰国的主体民族是泰族,英文名是Thai,因此用Thai+land(泰人之地)作为国名似乎无可厚非。

▲泰国是个美丽的佛教国家,国家改名的背后却是战争

但有意思的是,暹罗在1939年第一次改名泰国后,又在1945年改回了暹罗,直到1949年,又第二次改为泰国,这才最终固定下来。为什么改个简单的国名,会出现两次反复呢?

一、暹罗历史

关于泰人的来源,国际上的主流看法是起源于中国云南,云南地区长期以来游离在中原王朝之外。有泰国人认为,唐朝时期的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就是泰人,南诏国及后继的大理国,都独立于中原王朝,这种说法为日后的改名和纷争埋下了伏笔。

13世纪,蒙元冲击并最终灭掉了大理国,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包括泰人在内的很多西南民族受到压迫,向东南亚迁徙,但有一部分继续留在了云南(称为傣族)。

▲南诏国地跨云南和东南亚,是很多民族的混居地

南下到东南亚的泰人部落,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和湄公河的中下游,一开始这里处在柬埔寨真腊王国的统治下,并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而信奉佛教。13世纪开始,真腊国逐渐衰落,泰人在阿瑜陀耶的带领下,打败真腊国,在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

泰人自称是“勐泰”,“勐”是指部落,“泰”是指整个民族,合起来就是“泰人之地”。另外,“泰”也有自由独立之意,因为被真腊国统治期间,很多泰人被抓去充作士兵或奴隶,他们渴望自由,不甘心被奴役。

▲13世纪末鼎盛时期的素可泰王朝版图

素可泰王朝的扩张在13世纪末达到顶峰,以如今泰国为核心向四周扩张,还统治了曾经奴役泰人的柬埔寨。因此,泰人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的分布,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佬族、印度的阿萨姆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

▲素可泰第三任国王,雄才大略的兰甘亨大帝,还是泰文的创造者

元朝使者出访真腊国时,了解到有泰人国家的存在,印度人一直将他们称为“暹罗”,音同“仙罗”,在梵语里有黄金之意。元朝跟着用这个名字,将其纳为藩属国,明朝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在1377年正式册封暹罗国王。

也就是说,“暹罗”这个国名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梵语的音译,延续了印度人的叫法。以中国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包括日本、越南等国都这样用。泰人没有反对,但他们更愿意在外国人面前自称“勐泰”,这里的外国人主要是指欧洲殖民者。

二、反抗殖民

暹罗遭受殖民威胁的时间相对较晚,英国完成对印度和缅甸的殖民后,才向暹罗提出通商的要求。当时的暹罗正值拉玛王朝,通过英缅战争见识了英国人的强大后,对英国人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

1826年,英国为了对缅甸作战,主动与暹罗签订《伯尼条约》,虽然也不完全平等,但相对比较公平,以通商合作为主要条款。这时候的暹罗仍然自称为勐泰。

▲暹罗割让近一半国土给英法两国,但保住了独立

到1855年再次签订《鲍林条约》时,英国人已经完成对缅甸的征服,开始在东南亚拓展殖民势力,因而武力威逼得到了暹罗的领事裁判权、3%单方面关税、英国人自由贸易和投资等特权,暹罗的境遇与鸦片战争后的清朝非常相似。

签署该条约的英国官员鲍林同时也是香港总督,受到中国习惯的影响,他按“暹罗”的中文读音翻译为英文“Siam”,并得到了拉玛四世的认可,“暹罗/Siam”由此成为该国在国际上的正式国名。

▲《伯尼条约》(左)和《鲍林条约》(右)

暹罗被英国人打开国门后,迅速开始西化改革,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相比清朝和日本,暹罗西化改革的阻力最小,没有经历过动荡和战乱。

正当英国对暹罗虎视眈眈的时候,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老挝,也在向暹罗逼近。而两个欧洲列强都不愿意对方独占暹罗,给暹罗留下了夹缝生存的空间。

▲暹罗军队刚刚开始学习西方,制服已换却保留着战象部队

为了充分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标,暹罗不得不逐步割让不少领土,满足英法两国尤其是法国的贪婪,柬埔寨和老挝基本都被割走。领土虽然损失很多,但避免整个国家沦为殖民地,同时也为富国强兵争取了时间。

门户开放后,暹罗积极从欧洲引进军事人才和先进装备,使暹罗军队很快接近欧洲军队的水准,数量也颇有可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英法征服暹罗的野心。

▲1893年的暹罗军队,已经完全西方化

暹罗在近代史上的前期遭遇与其他亚洲国家相似,被逼着打开国门,但是在拉玛王朝的英明领导下,再巧妙利用地缘政治方面的有利条件,没有经历任何战争便保持住了民族独立,成为整个亚洲除了中国和日本外,唯一的独立国家。

三、泛泰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暹罗一边加速向西方靠拢,一边强化自己的武装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暹罗不但加入协约国,还向欧洲派遣了1000多人的军队参战,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

一方面,由于暹罗是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助长了民族自豪感,又加上国际地位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却是国土仍然被英法殖民者侵占。在正反两方面的促进下,暹罗的主体民族泰人产生了“泛泰主义”,也就是大泰族主义。

▲泛泰主义者主张的泰民族国家,包括中国的部分领土

泛泰主义者希望用“泰”来代表自己的国名,以取代源自梵语、并被汉语文化圈使用的“暹罗”。当时暹罗国内有1300万泰人,而散居在东南亚、受到殖民统治折磨的泰人同胞则多达2300万。

他们主张在东南亚各国泰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强大的泰联邦,如果成功的话,将会包括整个泰国及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的部分领土,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国家。

▲拉玛七世(中坐者)同意废除绝对君主制,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泛泰主义的主要温床是在暹罗军队,这支在反抗殖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武装力量,开始有了干政的欲望和实力。他们渴望跟上国际社会的潮流,使泰国迅速强大起来,恢复失去的故土,解放泰人同胞。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日本明治维新、中国辛亥革命、德奥俄三大帝国的君主退位,暹罗的绝对君主制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对国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少。1932年,部分暹罗军人联合文官发动政变,迫使拉玛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军人终于登上了暹罗的政治舞台。

▲銮披汶•颂堪在二战前后都担任过总理,对泰国影响巨大

1938年,陆军司令銮披汶•颂堪出任暹罗总理,建立军政府,终于启动了更改国名的进程。经过充分的舆论准备后,在1939年6月正式宣布改国名为泰国,英文译名也相应地从“Siam”变为“Thailand”,这是第一次改名。

銮披汶•颂堪是个泛泰主义者,改国名的根本目的是强调本国是一个泰民族国家,军政府将有一部分泰族血统的公民也都归入泰族,使泰族占到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5%。

▲现代的泰族融合了暹罗历史上的多个民族

更重要的是,銮披汶•颂堪准备把泛泰主义付诸实际,公开宣称想把3000多万东南亚泰族合并在一起建立一个“大泰国”。他的这种想法显然是受到了法西斯思想的启发,并得到日本法西斯的支持。

从国际政治的客观条件来看,“大泰国”计划并非空想,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正受到日本的挑战,原先东南亚各民族政权在殖民者的压迫下奄奄一息,正是重新构建东南亚政治版图的最好时机。

四、大泰国计划

二战爆发后,法国很快向德国投降,法属印支殖民地表示效忠于维希法国,但其军事实力和作战意识都虚弱到了顶点。銮披汶•颂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用武力收复被法国占领的故土。

▲泰军向法军发起攻击,下图为銮披汶•颂堪在观赏缴获的法国军旗

近代史上割让给法国的领土占到暹罗版图的三分之一以上,暹罗人,尤其是泛泰主义者对此深以为耻,夺回故土的军事行动因而得到了国内的大力支持。

这场战争从1940年10月持续到1941年2月,泰军取得全面胜利,在日本的调停下,法国割让柬埔寨和老挝大部分地区给泰国。这是亚洲军队罕见击败欧洲军队,并迫使欧洲国家割让领土,銮披汶•颂堪的声望因此达到了顶点。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后,马上与泰国结成军事同盟,并借道泰国进攻英属缅甸。銮披汶•颂堪组建征缅远征军,参与了对缅作战。日本占领缅甸后,将掸邦的部分地区转让给泰国。

▲曼谷的泰法战争胜利纪念碑,泰国人认为这是民族骄傲

泛泰主义者认为,中国的傣族也属于泰民族,因而他们对中国产生了领土野心。1943年2月,驻扎在缅甸的泰军对中国云南发动攻击,遭到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不得不退出中国领土。

泰军战斗力的低下,使日本人转而加紧对泰国的资源掠夺,大大加重了泰国的经济困难,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民众频频与军政府发生冲突。为了安抚泰国人的情绪,日本在1943年将其占领下的马来亚部分领土转让泰国,这是“大泰国”达到的最大领土范围。

▲二战期间,泰国为了收复故土向周边各国发起军事进攻

泰国的实际地位虽然与殖民地差不多,但名义上仍然是日本的盟国,可以算是轴心国之一。而以泰国外交官为核心的“自由泰运动”一直得到英美等国的支持,组织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活动。

眼看德日法西斯即将失败,在“自由泰运动”的领导下,泰国国内摆脱日泰同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銮披汶•颂堪见日本已经指望不上,只好在1944年8月辞去总理和陆军司令的职务,归隐田园。

▲使用日式装备的泰国军队,与日军并肩作战

接下来,“自由泰运动”组建新政府,全面倒向反法西斯同盟。从反抗殖民时代开始奉行的“与强国搞好关系”政策,终于再次尝到了甜头,不但避免了作为轴心国被清算,还成为战胜国向日本索取了一笔赔偿金。

不过,泰国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不但交出了所有战争期间夺取的领土,还在1945年9月17日宣布将国名改为“暹罗/Siam”,表示与泛泰主义划清界限。

五、再次改名

由于泛泰主义及主要支持者军方没有在战后遭到真正清算,再加上“自由泰运动”组建的新政府无力恢复经济,腐败丛生,引起民众的不满。军方在1947年11月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

而这次政变最引人注目的是銮披汶•颂堪重返政坛,他在战后曾经被当作战犯进行过审判,但暹罗法庭宣判他无罪,使他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自由泰运动三位领导人和旗帜,避免泰国被清算,却不擅长搞经济

銮披汶•颂堪并不是这次政变的领导人,一开始只在军政府里担任国防部长。军政府几位领导人之间发生争斗,相互削弱势力,最终让銮披汶•颂堪在1948年4月出任总理,再次成为国家的执政者。

凭着昔日的积威以及丰富的执政经验,銮披汶•颂堪担任总理一职长达十年,并在1949年5月11日第二次将国名改为“泰国”。跟第一次改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都没有表示异议

▲越南战争期间,有13000名泰军在越南作战

銮披汶•颂堪这一次执政后,没有重提泛泰主义,对外宣称以主体民族来命名国家符合国际惯例,有助于更准确地展示国家形象,因而得到了国内民众的认可。

同时他也接受了二战后的领土变更,降低周边国家的反感,而泰国与周边的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一样都信奉佛教,给人以爱好和平的印象。所以,“泰国”这个国名平静地被大家所接受,一直使用到现在。

▲美军B-52轰炸机从泰国基地起飞轰炸北越

更重要的是,銮披汶•颂堪选择了紧跟美国的外交政策,成为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忠实盟友。冷战始于1948年,第二次改名泰国时,东西方关系日趋紧张,东南亚有被苏联集团控制的可能。

另一方面,英国和法国的国力被二战严重削弱,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越来越难以维系。因此,美国需要一个坚定的盟友作为桥头堡,以取代英法控制整个东南亚地区,泰国正好是最合适的人选。

▲越南入侵柬埔寨使泰国感受到威胁,进一步倒向美国

暹罗/泰国一向保持着独立,英法两国对其的影响力远小于前殖民地国家,又正好处在英法殖民地之间,可以同时向东西两个方向施加影响力。

冷战期间,泰国跟随美国参加过朝鲜战争,美国还向泰国租借了多个军事基地,部署战略轰炸机参加越南战争,美泰两国的军事同盟是美国东南亚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期间的“金色眼镜蛇”演习是美泰军事同盟的最明显体现

新中国在1949年10月成立时,泰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改名。出于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尊重,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没有对改名表示异议,全面在官方文件里使用“泰国”。

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在美国的庇护下,“泰国/Thailand”这个国名经过两次反复终于固定下来,“暹罗”慢慢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长期作者|霈霖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6 阅读:2591
评论列表
  • 2021-05-14 15:14

    北大年,宋卡如今属于谁?马来亚?泰国?

  • 2021-05-01 19:14

    什么叫做成功

  • 2021-04-20 19:25

    第二张图是缅甸仰光大金塔吧?[哈哈笑]

  • 2021-04-20 06:09

    丝纙国

    用户13xxx92 回复:
    一次改一个字,所以要两次

环球情报员

简介:带着问题看世界|环球历史, 地理,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