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共享充电项目“乐电”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根据公司政策,现已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本公司将停止运营该项目。”有媒体记者拨打过乐电的客服电话,已经无人接听。网络上公布的公司联系人电话,也无法打通。这意味着,“乐电”这个项目已经倒掉,距离其上线时间只有短短7个月。
为什么“乐电”会倒闭?这还要从共享充电宝的模式说起。按照某些媒体给的说法,共享充电宝这类共享不是真正的共享,而是一种重资产模式的硬件租赁。这类硬件租赁项目不是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鼓励人们把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获取一定的收益,而是在该类硬件的拥有量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没有对人人皆有的存量充电宝的闲置资源的二次利用,而是不断制造增量,制造落后产能与硬件垃圾。
而事实也证明,打着“共享经济”旗号做租赁的行业,一般都会受到市场容纳量级的限制,即整体市场就是那么大的存量,多出来的那部分就是没有价值的存在。这注定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玩家们,进入以后就要以“闪击战”的速度抢地盘,短期迅速冲体量,因为市场是一定的,你体量更大一些,多占一些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对手少了一块儿地盘。而资本市场的热钱,想来都是更倾向于老大的。
尤其是这个行业,并没有什么准入门槛一说,只要想进就能进入,使得一时间抢着风口杀进来的项目相当之多。这其中,有很多项目是凑热闹的,可能就想着圈地VC的钱,B轮、C轮以后卖掉项目就退出,每个领域都会有那么一些人是这样想的。这些机会主义者只是顺应创业潮流,左右不了行业格局,而且大部分会以死亡告终,因为创业的初衷就注定了其会有这样的结果,甚至这些创业者在进入之初就想到了这个结果。对于他们而言,运气比实力更重要,被行业老大或者老二看上了,投资或者收购,他们就赢了,没有被看上,只能是等死的命运。
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或者说是以“共享经济”之名的租赁行业,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创业成本很低,但是发展成本相当之高。简单一想便知,要想每个饭店、KTV、商场门店等场景都能应用的上,就要尽量增加设备的铺设密度,每一个充电宝、充电箱都设备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虽然成本不是太高,但是需要投入的量实在太大了。运营了7个月就倒下的乐电,3月份在市场上投放了300多个共享充电宝柜,其目标是两年内铺设10万台大机柜、50万-80万台小机柜。
这等规模,跟几个头部玩家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据传,街电目前已经占有共享充电宝80%的市场份额;而“小电”在融资后,也曾宣布今年将在全国铺设360万台共享充电宝,“Hi电”更狠,计划今年在全国铺设1000万台共享充电宝。在这样的竞争对手之前,那些仅有几十万规模的共享充电宝项目,又算得了什么?
还是那句话,共享充电宝进入容易,但是进入以后,怎么发展是需要在这之前就要规划的。譬如,一开始就打算抱个支付宝或者微信这样的大腿,以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形式进驻支付宝或者微信生态,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流量,就如趣店的来分期可以凭借蚂蚁金融实现IPO一样。当然,前提是爸爸们没有自身做同类项目,以及也没有小弟们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是这样,可能以后你会像来分期与花呗、借呗的关系一样尴尬,合作的关系也会有诸多不稳定因素。从这角度上,如果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只允许两个玩家存在,估计也就是阿里系与腾讯系了。
所以,中国的创业项目2B2C2VC2BAT,目前最直接的就是的2BAT了,而2AT的存活概率还要相对更大。至于2VC,其实也是一条路子,但是目前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创业项目最终往往都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被合并。这点,以共享经济为最,因为本质上就是租赁,所以只有合并后一统某行业的整个江湖,后面才有挣钱盈利的可能。资本机构的钱不是让你白烧的,它们还有挣钱的,不是吗?此前圈内一直传着共享单车会合并,其实这早已不是传言,因为从滴滴等一系列的案例来看,这些项目最终都会合并,然后摸索出盈利模式上市,最后各方都能挣钱,此事也就圆满了。
最后再说几句。最近看新闻报道,街电过去两个月里也在积极布局火车站、长途站、医院、高校等高频应用场景。街电认为共享充电宝应该与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事业产生交集,应该铺设出许多公共事业基本服务输出端口,并且像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一样具有普及价值。
这个说法没有错,但若共享充电宝若成为基础设施,那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秋裤、共享女友是不是都应该成为基础施舍?显然这太可能。水电气网之所以是基础设施,是因为这些代表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充电宝能推动什么呢?推动用户减轻背包重量吗?或许吧。
如果有个1W毫安的充电宝,其实一天的电也基本够用了,不是吗?如果将来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手机可以2天不用充电,那充电宝这样的基础设施,是不是将会公用电话亭一样下岗呢?
就说这些。
【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