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原因?

旧说历史 2025-01-08 11:01:20

中国有相当多的文化,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对经验成败的总结。

比如“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还有“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这些都是古人在农业上经过一次次观察、摸索,总结出来的道理。

做人做事上面,像“小儿发癫,必有灾难”意在告诉大家,做人要稳健,还有“多行不义必自毙”,则告诉人们不要做坏事,否则只会自取灭亡。

然而,有一句俗语,似乎与这些道理直白的俗语显得格格不入,这就是“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几句话,主要告诉大家,有五种人不适合、不应该做的五件事。//慈不掌兵//顾名思义,这句话是想要告诉大家,如果你是军队的管理者,为人就不能太仁慈。无论在古时候,还是现代,战争往往就意味着掠夺、流血、牺牲,只要参与战争,就要承受战争所带来的高风险。

踏上战场,就是生死之战,对敌人仁慈,往往就是对自己残忍。正是因此,那些战场上的士兵、军人,也总是被贴着坚毅的标签,因为他们很清楚,打仗是残酷的,决不能心慈手软。只有一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如果用一个仁慈的人来率领军队,一旦见到牺牲,心生仁慈之心,就会失去斗志,一旦失去斗志,在战场上的结果往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敌人噶掉。项羽当初被刘邦逼至乌江之前,其实就已经大伤元气,但他带的几百人,依旧从刘邦的大军中杀出重围,项羽靠的就是斗志,靠的就是一股狠劲儿。

而项羽在逃到乌江之后,突然想到江东百姓,心中立刻生出愧疚心,仁慈心。他认为即便自己浴血奋战,从刘邦手下逃走,到时候还是要与刘邦打仗,这样只会为乌江百姓带来更大灾难。与其这样,倒不如自我了断,不仅可以成全刘邦,还能让江东百姓免遭战火摧残。所以说,在战场上,绝不能仁慈,一旦心生仁慈,往往就就意味着失败。//义不养财//这句话是说,为人太仗义,就积攒不了财富。很明显,这句话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非常适用。在古时候,想要成为正儿八经的富人,基本就是当地主,或者就经商。

在这两条路中,当地主明显更难,因为普通人没那资格。如此一来,经商往往是普通人变成富人的最佳途径。一旦经商,就必须面对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若是真有资格当地主,就必须要把普通人当牛马使唤。太仗义显然没办法适应这两种环境。古代的商人被所有人唾弃,因为大家认为商人是非常卑贱的一种职业,只会从中间赚差价,或者干一些不为人知的勾当。《长安三万里》中就有过这段剧情,李白就是商人后代,因此大家对他的身份极为讨厌,无论他在哪里求职,都被人拒之门外。

三国的鲁肃,本来也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但他就是为人太仗义,不仅常年救济穷困百姓,还为了东吴,把家底耗尽。当然,鲁肃的做法值得提倡,历史上的鲁肃,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这个例子只是想说,太仗义的人,守不住财。包括现代社会,因为仗义借钱给别人,结果要不回钱的例子数不胜数,若真想守财,就不能太仗义。//善不为官//这句话争议性非常大,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句话说的不对。我们普遍认为,当官就要善良,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如果一个官员作恶多端,那他就不配为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今文化具有很多差异性,一些古代的文字,并不适用于现代,比如前几天写的那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家都以为“无后”是没有后代,但实际上,那句话里的“无后”指的是目无尊长。“善”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是“譱”。因为羊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它能够明辨是非。但是只要争辩,就意味着争吵,说实话。在官场上,讲究的就是圆滑,会说话。所以说,喜欢与别人争辩,为人太耿直,说话不圆滑的人,很难在官场上混得开。//情不立事//这里的“情”,指的是情绪化,感情用事,“立事”是说对一件事做出决策。联合起来就是,太容易感情用事的人,无法做出正确决策。

只要是人,都会有感情,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一旦在面对巨大决策之时,经常会做出错误决策。刘备得知关羽被杀,丧失理智不听劝告,执意要去干东吴,结果以失败告终。//仁不从政//这句话与慈不掌兵、善不为官有异曲同工之处,生在古代皇家,每一个人都是靠着狠劲儿杀出一条条血路。李世民当初如果不够狠,就当不了皇帝,想要身居高位,就要放弃仁慈,从敌人身上一步步踩过去。

这些话出自《增广贤文》,多多少少对世人有一定帮助,但古代与现代已经完全不同,它所反映的也只是当时的社会写照。身在现代,只可轻信,不能深信。

2 阅读:463

评论列表

擎苍

擎苍

4
2025-01-09 08:26

这个不对

旧说历史

旧说历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