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许多武器装备我国还没有能力研制,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只能走从国外进口由国内仿制的道路。为了提高防空能力,中国的军工企业在1959年引进了苏联制造的C-60式57毫米高射炮以及制造技术,由国内兵工企业进行仿制生产。
C-60式57毫米高射炮
59式57毫米高射炮为单管式,于1965年批量生产后装备部队,该炮服役后与地对空导弹相结合,增强了我国的防空能力。国产59式57毫米高射炮的仿制原型,也就是苏制C-60式57毫米高射炮,它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反坦克炮发展来的。二战期间的苏德战场战事异常激烈,因为双方都是军事强国,各自拥有大量作战飞机,所以地面部队的防空作战至关重要。
当时苏军对付中低空目标的主力武器是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它在战斗中明显力不从心。二战期间德军的飞机是相当先进的,1939式37毫米高射炮毁伤威力低,火力覆盖面积小,对德军飞机的威胁有限。于是苏军统帅部下令军工部门紧急研制一款威力更大的高射炮,但战争期间不容许按部就班搞科研,为了迅速造出新型高射炮,只好利用现有装备进行改进。
苏联军工部门以M1943式57毫米反坦克炮为基础,经过一番改进,最终在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推出了C-60式57毫米高射炮。此时苏军已经完全有把握取得战争胜利,对C-60式的需求不那么迫切,因此该炮的研制生产慢了下来,直到1950年才大批量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和陆军的高射炮团。这款高炮性能在当时还是不错的,其操作简便,具备较好的射击精度,由于采用雷达导引和炮兵指挥仪,适应各种气象条件,能够全天候作战。
该炮因为是由反坦克炮发展来的,所以除了打飞机,还能消灭威胁发射阵地的中型和轻型坦克、装甲车等地面目标。在冷战时期,C-60式57毫米高射炮装备华约国家和与苏联有军事联系的20多个国家。该炮的缺点是采用弹夹供弹方式,每个弹夹只能装填4发炮弹,火力持续性不佳。
C-60式57毫米高射炮行军状态全重4750公斤,行军状态长8600毫米,宽2070毫米,高度2460毫米,战斗全重4500公斤,火线高1080-1100毫米;炮身长4368毫米,身管长4110毫米,后坐长315-370毫米。
炮弹全重6.47公斤,初速每秒1000米,最大射程12000米,最大射高8800米,有效射高5000米,高低射界-5至87度,方向射界360度,炮兵班编制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