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 年 11 月 22 日 - 1765 年 1 月 22 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出生于江苏兴化,祖籍苏州。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生平经历:
自幼读书刻苦,三岁时生母离世,由乳母费氏抚养,十四岁时继母郝氏也离世。早年生活困苦,为生计曾设馆教书。后到扬州卖画为生,历时十年。中年开始为官,曾在范县、潍县等地任县令,为官期间关心百姓,政绩显著。乾隆十八年(1753 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因民请赈而得罪权贵被罢官,之后以卖画为生。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墓葬于兴化县城东的管阮庄。
艺术成就:
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诗书画世称“三绝”。诗作多描绘穷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残暴贪婪,不拘一格,具有性灵之光;绘画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主张“胸无成竹”的创作方法;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板桥《怀素自叙帖节选》书法作品特点:
善于运用侧锋和中锋,使字形生动有趣。笔画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疾徐等变化多端,形成独特风格。比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收笔处,他通过巧妙地运用侧锋,使笔画形态更加丰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将复杂的字形简化,字体结构紧凑,重心平稳,富有力度和节奏感。常常打破传统字体的结构规律,对字体进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其更具艺术表现力。
字体大小、形状、粗细、曲直等反差大,对比强烈。他的书法作品一眼望去,形态各异的字体相互交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板桥体”风格。
善于运用对比、夸张、变形等手法,谋篇布局注重整体效果和视觉平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并非整齐划一,而是错落有致,疏密相间,仿佛是“乱石铺街”,却又不失和谐。
将兰竹的笔法运用到书法中,许多长笔划以兰竹为笔意,颇具意趣。这使得他的书法线条既具有书法的韵味,又蕴含着绘画的意境,体现了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书法艺术创新的典范。
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引领了当时的艺术潮流。“扬州八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在清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郑板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对扬州地区乃至全国的艺术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书法作品中既蕴含着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他的艺术作品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往成交记录:
- 近几年郑板桥的书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出色。近年海内外上拍郑板桥书画共计 747 件,已成交 441 件,成交率 60%,总成交额高达 1.57 亿元,其中超百万元以上的有三四十件之多。
- 2024 年北京保利春拍的郑板桥《双竹图》,估价为 80 万 - 100 万人民币。
- 过去曾拍出的高价作品有《竹石兰蕙图》,成交价为 4600 万元;《行书诗翰手卷》以 180 万元起拍,终成交价 4370 万元;《劲节清风》以 896 万元人民币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