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词韵:明朝瓷器经典之作的璀璨华章

传世珍坊 2024-11-19 09:36:19

明代瓷器历史悠久,从洪武时期奠基起步,在永乐、宣德时期因国力强盛、官窑制度完善、对外交流频繁等因素而走向繁荣,青花瓷达到鼎盛阶段,随后各朝也各具特色持续发展,嘉靖、万历等时期五彩瓷等兴起,贯穿明代的瓷器生产体现高超技艺且品类多样,在中国瓷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永乐青花菊瓣纹鸡心杯便是一件不可多得瓷器精品。

永乐时期的瓷器胎质精细,由于注重淘炼,胎土纯净,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相较于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鸡心杯也是如此,体轻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永乐青花的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主要使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杯外壁的菊瓣纹通常排列有序,花瓣细长,与其他纹饰搭配相得益彰。     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鸡心杯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造型端庄灵秀。

明永乐朝(公元1403—1424 年,明成祖朱棣年号)历时 21 年,是明代国力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昌盛,为瓷器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等对外交流活动的展开,永乐瓷器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元素。鸡心杯的造型可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格。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永乐瓷器艺术风格。 明朝官窑制度严格,景德镇瓷器业昌盛繁荣,技术不断进步。永乐时期的瓷器多为官窑精品,专为皇室御用而制,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瓷水平。 在拍卖市场上,明永乐青花菊瓣纹鸡心杯偶有出现。例如,中国嘉德 1999 春季拍卖会曾拍出一件明永乐青花菊瓣纹鸡心碗,直径 10.1cm,成交价为人民币 990,000 元。    -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拍出的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鸡心碗,直径 10cm,成交价达 4,830,000 元。

提到明朝瓷器,一定绕不开成化斗彩。

成化斗彩瓷器的烧制工艺是在长期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宣德时期**:

- **工艺基础奠定**:宣德时期是斗彩瓷器的萌芽阶段,当时已经出现了将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工艺尝试。比如当时的一些瓷器会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的主体,同时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烧成青花瓷器后,再在瓷面上施多种彩。这种装饰方法为后来成化斗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西藏萨迦寺发现的两件“大明宣德年制”莲池鸳鸯纹碗,所绘纹饰结合了青花和五彩的技法,可视为斗彩瓷器的前身。

2. **发展缓慢阶段——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这三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窑场停烧,大大影响了陶瓷装饰文化的发展,斗彩瓷的发展也较为缓慢。

3. **成熟阶段——成化时期**:

- **工艺技法完善**:到了成化年间,政治中兴,经济复苏,景德镇御窑恢复了烧造,斗彩瓷器也渐渐兴盛起来。成化斗彩的烧制工艺变得更加成熟和精湛,其做法是先用青花料在坯体上双勾各种花纹,高温烧成后,在瓷胎釉上沿青花轮线内填上各种彩料,再进烤花炉以低温烧成。这使得青花与釉上彩完美结合,色彩相互映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 **艺术风格形成**:在艺术风格上,成化斗彩瓷器型小巧玲珑,胎体细白,釉质莹润,色彩淡雅,纹饰题材多充满生活气息,图案布局大量使用团花装饰和“开窗”技法,绘画带有一种独特的稚拙感。

成化斗彩瓷使用“麻仓土”烧成,这种瓷土以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烧成的瓷器莹润细腻,与采用高岭土制瓷的亮丽坚硬胎质有很大的区别。 总之,成化斗彩瓷器的烧制工艺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陶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而逐渐形成的。它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法、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品质,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选用上等的瓷土和釉料。瓷土需经过精细的淘洗和锤炼,以确保瓷坯的细腻和洁白;釉料则需经过多次筛选和调配,达到高质量的要求。   拉坯成型,工匠将瓷土拉制成碗的初坯,这要求极高的技巧和耐心,保证碗型的规整。初坯制成后进行修坯打磨,去除多余的瓷土和瑕疵,使碗面更加光滑细腻。 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勾勒出龙凤纹的轮廓,线条流畅而有力。随后再施以红、黄、绿、紫等多种釉上彩料进行精细的填色与装饰。色彩鲜艳且与青花相映成趣,共同构成生动的图案。    绘制完纹饰后,在碗面施上一层透明的釉料,增加光泽度并保护纹饰不受磨损。最后放入窑中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成化斗彩的色彩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其中著名的“姹紫”是成化独有的色彩,后人难以仿制,常作为鉴定成化彩瓷的重要依据。这种颜色表面干涩无光,色调特殊。  成华时期的瓷器风格总体较为柔美清秀,斗彩龙凤纹碗也呈现出这种特点,龙凤纹的绘制细腻生动,与永宣时期那种雄健豪放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龙纹和凤纹在古代是皇权和高贵的象征,将龙凤纹绘制在碗上,不仅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皇家的审美和对瓷器的重视,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成化时期是斗彩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成华斗彩龙凤纹碗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对后世斗彩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为后世所借鉴和模仿。   成化瓷器以其轻盈秀雅、色彩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而著称,成华斗彩龙凤纹碗更是其中的精品,代表了明代瓷器烧制的高超水平,是明代瓷器的杰出代表。 在拍卖市场上,成化斗彩龙凤纹碗的价格通常较高。具体的成交记录会因碗的保存状况、尺寸、纹饰精美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2014 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曾拍出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 2.8124 亿港元的高价成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成化斗彩瓷器的珍贵和市场价值。不过对于专门的成华斗彩龙凤纹碗的成交记录,需要根据具体的拍卖情况而定。

宣德釉里红盖罐是明代宣德时期的一种珍贵瓷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的制作工艺极其繁琐,选用优质的瓷土作为胎体材料,经过精细的淘洗、炼制等工序,以确保胎体的细腻和洁白。胎体的质量对于釉里红盖罐的最终品质至关重要,它需要能够承受高温烧制过程中的应力,防止变形和破裂。 以金属铜为呈色剂,在胎体上用精细的笔触绘画纹饰。由于釉里红的呈色对温度和气氛非常敏感,所以绘画时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绘画完成后,罩以透明釉,以保护纹饰并增加光泽度。   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进行烧制,温度通常在1300°C以上。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气氛和烧制时间等因素,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釉里红的发色不理想,如颜色过淡、过暗或不均匀等。因此,成功烧制出一件发色鲜艳、纹饰清晰的釉里红盖罐非常不易,这也使得宣德釉里红盖罐在瓷器收藏市场上备受珍视。釉里红的颜色鲜艳夺目,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浓郁的红色。这种红色在透明釉的覆盖下,显得更加艳丽动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青花相结合时,青红对比鲜明,绚丽多姿。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卉、鸟兽、人物、山水等。纹饰的绘制风格较为粗犷而随意,但线条流畅,纹路清晰,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例如,有的罐上绘有缠枝花卉纹,花朵形态各异,枝叶缠绕,富有动感。造型端庄稳重,盖与罐身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罐的口沿、肩部、腹部等部位的线条流畅自然,比例协调。盖顶中央通常饰以宝珠钮,既美观又实用,为整件作品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宣德时期是明代官窑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宣德釉里红盖罐作为官窑出品,代表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它的制作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因此产量相对较少,流传下来的更是珍贵。   釉里红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宣德釉里红盖罐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明代的陶瓷工艺、文化艺术以及社会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