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驻守长城的兵力分配,以及官兵日常生活

东江学习社吖 2024-10-21 10:15:46

人们往往会有一个疑问,长城都修在崇山峻岭之上,过去的交通运输又很不发达,那么,常年驻守在上面的士兵是怎么生活的?

我没有找到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只好一点点搜索,整理,查证,力图勾勒出一个简单的介绍。

秦汉时期和明朝又有不同,今天,我们就以明朝为例,试着了解一下戍守长城士兵们的生活。

明朝的长城沿线有九个军事重镇,即人们常说的“九边”,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三关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和甘肃镇。每个镇大约是10万士兵,负责各自防区的防守重任。整个“九边”常年维持着80万左右的官军。

明初的人口只有6000万左右,怎么能维持这么大规模的边军的粮食供应呢?

边军粮食的供应来源两个方面,就地屯田和其他省份征收粮食供应边疆。鉴于过去交通运输条件,大部分粮食供应都来源于屯田。

明代边疆的屯田主要有三种:军屯、商屯和民屯。

军屯,即长城防线的驻军就地屯田。明初的时候,军队腐败还不严重,士兵屯田种粮的积极性比较高,“九边”士兵的口粮竟然能够做到基本自给。朱元璋夸口说:“国家养兵一百万,不花百姓一粒米。”

民屯,即朝廷在人多地少的省份,比如河北、湖南、江西等地,招募农民家庭移民实边。除了减轻人口压力外,还可以给军队提供部分粮食。

商屯,即朝廷给政策,吸引商人来“开发边疆”。简单的说,就是鼓励商人招募人手来边疆种田,再根据种田的数量换取盐引——食盐的专卖份额。盐在那个时代可是暴利,这一招也吸引了不少商人前来种田。

在明初的时候,这三管齐下,“九边”的粮食供应还能保证。到了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军屯和商屯基本都废了,只有民屯还勉强支撑。比如,甘肃镇的一个监军太监就私吞了一万亩土地,而西宁的一个百户就私吞了十万亩土地。商人也另找门路去搞盐引。长城的粮食供应开始依赖其他省份输送,士兵们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战斗力渐渐地下,逃亡的也不少。

这是宏观上的,我们来说说边军的兵力分配。我们以宣府镇为例。

根据《皇明九边考》记载,宣府镇需要防卫的长城长度为一千里左右。总兵官一名,总揽宣府镇事务,但需要镇守太监、巡抚都御史商议后,才能做出决定。

总兵官下辖有五员分守参将,这五名参将分段负责各自的防区,防御长度大约200里。分守参将下面又各自管辖几个守备官,每名守备官负责一个关城、关口、城堡,或者要塞。

宣府镇实有官军54999名,其中驻扎在宣府城(今张家口)的官兵有16445名,这应该是由总兵官直接指挥的机动战备部队。各段的分守参将,每人带兵几千到一万不等,驻扎在各自防区。分守参将在直接指挥一部分机动兵力后,再把其他兵力分配到关城、关口、城堡,或者要塞。

我们具体到一个关城,防御体系是这么布置的。

第一道防线,位于长城外侧的墩台,也叫烽火台。长城上和长城内侧也有烟墩,主要是用来传递烽火。

长城外侧的墩台最危险,因为它们孤悬在长城外面,主要作用就是瞭望侦察敌情。发现敌袭,墩台要第一时间告警。这种功能,跟我曾经拍摄过的“望火楼”差不多。

长城外的烽火台一般有五丈高,外面再建一道一丈五尺高的城墙。为了防止敌人急袭夺取,烽火台还不建台阶,守台的兵士得用绳梯上下。每座烽火台的士兵,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人,备有有火炮、火铳等武器,和铜锣、狼粪、旗帜等告警用具。

按照明军的编制,每一里设置两座烽火台,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长城外的烽火台大多废止了。

废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太危险了,一般都是那些犯了错误的士兵,充军的人,或者斥候和夜不收才驻扎在长城外的烽火台。有点关系的兵士都驻长城上,或者内侧的台堡里去了。

比较有意思的事,这种烽火台,还养着三只动物,一只鸡,一只猫,还有一条狗。这三只动物还是有“编制”的,他们吃的东西都是国家供应。

每天清晨,守烽火台士兵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狗放下去,绕这烽火台巡视一圈,看看有无敌情,尤其是附近的水源地,闻闻有无陌生人来过。确认没有危险之后,他们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士兵们在周围设了不少陷坑,即可以放敌人偷袭,又可以捕捉野兽,改善伙食。

喝水是个大问题。每个烽火台,都设有水柜,夏天储水,冬天储冰。明初的时候,朝廷比较宽裕,还规定每三个烽火台打一口井。后来,蒙古人占领一些烽火台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水井破坏掉,烽火台也慢慢荒废了。

守烽火台是最苦的差事,最开始是半年一轮换,另外,他们还能多一份“行粮”补贴,士兵们还能坚持。到了明朝中后期,腐败丛生,轮换也没了,补贴也少了。守兵实在忍受不了终身被困在这里,逃亡的也不少。

长城的第二道防线就是长城本身了。

长城城墙上有堡寨和空心敌台,空心敌台上常驻十余人,而堡寨上则住三五十人不等,由一名把总负责。空心敌台和城寨一般都有两三层,一层住人,一层用来储存战备物资。

堡寨和空心敌台都可以做饭,在冬天,他们还可以再里面烧炭取暖。

烽火台上和长城上的士兵一般吃什么呢?以粟和麦子多的饼子为主,有时也吃大米做的炒米,用水泡开,算是现代方便面的始祖了。当给养充足时,他们也会做饭,改善一下伙食。他们还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在长城的旧址上,就出土过象棋。

长城内侧,离长城不远的地方,设有军营,除了烽火台和长城上的官兵,其他的戍边官兵都住在这里。这里的条件就好多了,有官衙,校场,宿舍,议事厅等设施。住在这里的士兵,有时轮换到烽火台和城墙上,有的还要负责种田。当然,日常的操练是少不了的。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整个长城防御体系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敌人来袭的话,第一步就是想办法拔除长城外的烽火台。他们会急袭烽火台,杀死守卫士兵,让他们来不及放烟报警。如果烽火台士兵已经放烟,他们会放弃攻打烽火台,直接扑向长城城墙,以免浪费时间。

长城上的士兵在第一时间组织防御,并接力释放告警信息。内侧的军营里的军官,根据告警的强度和方向,迅速召集全军人马出动,上城墙御敌。边镇的总兵也会根据敌情,派出机动部队增援。

这就是长城防御体系的大致介绍。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