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暮朝朝,句句章章
这是第2047篇原创文章一座亟待转型的村庄
遇见了一群渴望寻根的设计师
共同探索出了一种共生关系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安山村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戴静霞/摄
安山村(又名鞍山村)
一个被“设计”唤醒的乡村
用“半是乡村半是城”的共生理念
不仅打造了一种乡村生活新方式
也探索了一种乡村工作新可能
写出了一首独具特色的都市田园诗
栖息安山,半是乡村半是城
如今的安山
有可供日常锻炼的公园
有咖啡馆、面包坊、餐厅
服装店、手作工坊等业态
周末、节假日也有各式各样的活动
是啡咖啡馆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手作工坊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戴静霞/摄
这里俨然是一个新型乡村社区
它巧妙地在城市和乡村间
构建了一种连接
村民、游客和创客
都是社区的一份子
共同维系着社区的运转
构城·安屿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杨旭/摄
在安山,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变得很小。作为离宁波市区最近的乡村文旅地,安山村一头连着城市生活,一头连着田园风光。相较于城市,这里有乡野菜园、山湖景观、原生态民居等;相较于乡村,这里有创业园区、设计聚落和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丰富配套。“你一定没想到,我们村还有夜市,里面什么好吃的都有,一到晚上好不热闹!”安山村党总支书记邬明忠说。
墅家·安山社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杨旭/摄
安山人文聚落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在安山,生活和生意的边界变得模糊。你用来招待客户的可能是自己手作的米酒,可能是自己菜园里的瓜果蔬菜;与团队或者合作伙伴增进信任和情感的方式可能是一场垂钓比赛,一次北山游步道的登山徒步,或是一起去田间采摘收获的一桌丰盛佳肴……只有你亲身走进乡野,才会明白这些在城市办公体会不到的快乐。
北山游步道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荪湖绿道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在安山,村民和创客的距离变得很近。在安山村,村民和创客不止于房东和租客的关系,更是互帮互助的合作伙伴。一方面,乡村的农产品、传统手工艺给予了创客丰富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创客的创意和设计为村民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方向。安山村有“风月无边”“宁小醉”“虫二”等多个文创品牌,其采用的大米、手工花雕酒、手工团扇等诸多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均来源安山村的村民。而入选市级示范共富工坊的“云上鞍山”,也在带货主播及大学生的指引下,带动村民走上直播共富新赛道。
老白茶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云上鞍山·共富工坊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建设安山,探索共生的智慧
乡村发展最害怕的便是“模版式”建造
忽略了乡村的真实需求
村民的生活秩序也容易被破坏
为了避免这种空降和假想式开发
安山村的设计师和运营师们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打破常规
探索了一条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道路
构城·安屿 图源江北文旅
蝶变,从“设计”开始。关于安山村的改变,12年前便已开始,从2012年的外墙面统一、仿古屋顶改造,到2018年的“散乱污”企业清退、闲置土地盘活,安山村一直在努力寻求改变。以王少华、张小晨为代表的乡村运营师的入驻,无疑是安山村一个隐形的转折点。在运营师们的设计下,不仅一众都市人周末来安山村打卡,也吸引了诸多农创客、文创客、艺创客下乡创业。邬明忠说:“经过了设计,安山活出了自己的章法。”
安屿客厅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杨旭/摄
设计,自“传统”中来。在探索安山村“乡村美学”的过程中,“乡村运营师”们也在不断聚合当地历史与文化资源。对此颇有想法的当属返乡创业的安山人王少华,她以“老樟树”精品民宿为载体和平台,将传统的趣味扎染、花艺、皮具制作等非遗文化活动融入经营日常,用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原生态农副产品为“卖点”,让更多人知晓并喜欢安山。
老樟树民宿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乡村和创客的双向奔赴。对于选择安山村的创客来说,这里提供的是稳定的运营空间和闲适的工作环境,是相较于城市而言更低的成本去实现理想的机会。对于安山村而言,更多优质企业、工作室的入驻,意味着乡村产业升级、经济赋能,走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从数据层面看,安山村的关注度和农产品直播间的流量都提高了,村里的人流量和现金流也跟着水涨船高;从创客的自身体验看,“张弛有度”的生活在这里有了具象化的画面。
共富工坊直播间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艺创安山,为理想未来蓄能
乡村的新生
不仅局限于资本、审美
还有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安山村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行走在安山村
公共生活、清洁程度
和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
你都能感受到今非昔比
安山村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沈国峰/摄
铜马雕塑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唤醒安山的共生力量。由张小晨牵头创立的构城·安山人文聚落,让安山村通过产业导入重构社区,引入20多家不同业态的企业入驻,也把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城市配套业态”下沉乡村,而依托这些产业配套,带来的人流推动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乡村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的共同富裕。”张小晨说。
一尖设计学院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安山人文聚落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戴静霞/摄
激发安山的文化自信。安山村的发展是一个从建筑到乡村文化的全面复兴,这个改造过程不仅重塑了安山村形象气质,更加唤醒了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见证了家乡发展的八旬老艺术家郑尧青,将自家老宅打造成“尧青工作室”,将安山的发展变化绘于笔下,这些栩栩如生的画作是村子历史的“印记”,也为安山村的振兴发展注入更丰富的精神能量。
郑尧青
探索安山的更多可能。村庄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一时,更要做长期主义者。安山村不仅积极打造人才的理想栖息地和创新创业的热土,更是积极开展校村合作,与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成立社会实践基地,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微学院,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也将新锐的想法留了下来。“我们想以这种方式,持续性地触摸那些先行者的探索与思考,为安山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启发。”张小晨介绍说。
安山村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安山村全景 江北拍客特约摄影师 沈国峰/摄
设计
让安山村从过去的“朴素”
变成如今的“风华正茂”
它解构了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形态
打造了独属于安山的美与生活
关注句章是座城,随时随地带你领市面▼文字/ 一支小夭鲸、旺仔小鼠、何哈哈
编辑/一支小夭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