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几公里是最痛苦的。
最近为了备战马拉松在有计划的拉一些长距离,特别有这种感受。
平时我们跑步都是习惯性的短距离,这种感受不强烈。
跑马的人都知道在正式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都要拉一个长距离,一般来说是30公里。
即使经常跑步的人也很少会跑这样长的距离,一般就半马就可以了,而半马就是21公里多一点。
别看从21公里到30公里只有9公里的差距,但想要突然提升到这个距离并不容易。
我的习惯是先跑几个半马,以恢复状态,然后以每周两三公里的量逐渐增加上去。
比如从21-24-27-30这样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加上去,目的就是让身体逐渐适应超长距离的感觉。
可能因为自己平时跑量不够大,因此每次拉这种长距离阶梯的时候还是会感觉有一些吃力。
尤其是最后几公里的时候,疲惫、烦闷的情绪就会出现,放弃的念头也经常闪现。
比如今天我就是从24加到27,因为今天又下了点阵雨,心里就会想,因为下雨了是不是少跑一点,下周直接冲30得了。
但理智告诉我无论从心理承受力还是身体承受力来说,还是今天到27下周再到30比较稳妥,否则下周的心理压力就太大了,身体可能也受不了。而且万一下周又有什么事耽搁了呢。
下周末冲30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最好的窗口期了,这样可以留下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减量和身体调整。
但基于一般的跑步经验,刚遇到点雨最好是不要停的,还是要一直跑下去通过运动的热量让身体变干,这样才能避免感冒,让寒气进不去。事实上,我在10公里的时候遇到点阵雨,有一阵比较大,后来逐渐变小,到15公里基本晴了,我跑到20公里的时候,除了鞋之外身体感觉基本干了。觉得自己挺明智的。
但20公里左右又下起来,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此时就在家附近了,要不跑个半马就回去吧,也差不多了,下周再冲算了。
主要是此时身体的热量被消耗的比较多,不知道还能不能热起来,也不知道下多久或者下多大。我就想先跑到半马,如果太大就跑回家。
雨下得不大不小,跑到半马还在下,我就又想跑到24也可以啊,只少与上一次打平,也算是奠定了一个基础。跑到24的时候,我就又想,要不还是跑到25吧,怎么着也应该有所进步啊。
到了25的时候我又鼓励自己,反正还有两公里了,坚持坚持得了。
在这最后几公里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心里建设,不断给自己打气,感觉耗费了很多意志力。
为什么人们都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因为最后的10公里要耗费一半的意志力。
这是因为前边的90公里相当于舒适区,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是曾经完成过的。
最后的10公里是一种超越,就像我跑27,最后的3公里是对之前的24的超越。
而24也不是我经常跑的距离,一般顶多就是21。
所以我的舒适区在21,如果训练不够的话可能就是只有15。
超过这个舒适区就变得十分困难。
这里边有两个困难:
1.心里上的困难
自己原来不跑这么远,突然跑害怕跑不完,超过舒适区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怎么总也到不了终点。时间会变慢,因为配速会降低,身体会因为承受力逼近习惯性的极限,而有点恐慌,其实这不是真正的身体极限,是一种心理上的极限。
也就是感到有一点不自信,总是怀疑自己能不能跑完,会出现焦虑、急躁、孤独、烦闷等情绪。
2.身体上的困难
身体习惯于之前的一个舒适距离,超过这个距离就是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原来承受一个15或者21的距离,是比较适应的。但是超过这个距离之后,能量消耗就会增加,出汗多电解质也会流失,再跑肯定是需要是一些补给的。
自己补给肯定不会像比赛时那么充分,也会相对简单,而且一般不会带水。
补给只是一小部分原因,主要是身体的承受力会超过习惯性的负荷,这必然会带来身体上的一些反应,比如腿疼,没劲,心肺负荷增加等等。
但其实这也正是拉跑的目的,就是让身体逐渐适应更长距离的负荷。
如果平时你只是跑半马,现在突然跑全马,到了后半程就会受不了,硬跑就容易受伤。
拉跑30的目的就是让你的承受力适应到将近80%的水平,然后现场再冲一冲,就比较容易安全完赛。
而这个身体承受力的提升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很难完成,也容易受伤最后耽误训练日程。
但拉跑不断拉长距离的过程,就是对身体舒适区和承受力的一次又一次挑战,这种挑战一定是不轻松的,而且可能很痛苦。
正是因为痛苦,通过身体的恢复,才会让承受力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一个基本满足参加水平的身体条件。
事实上,最后几公里的问题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在。
很多长期的项目和任务,越是到后边越是痛苦,烦闷,不愿意干,可能很多人都有撂挑子的心情。
比如一个你从来不愿意干的工作,越是到最后成稿或者做成的时候,越是痛苦。
因为你需要大量的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形成成果,而这个过程之前没有先例可循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自己超越自己。
这个最后的过程很考验人的意志力。
如果那些只是满足于自己干过的任务,凡是没干过的任务,都不愿意干。如果谁都没干过,那更是不敢去挑战。
那么你就很难成为骨干和中流砥柱。
因为经常干的活,前人干过的活,谁都能干。越到一些有点新意、挑战,甚至创新力度比较大的活,才没人敢干,才有机会,也容易出成果。这个时候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也让你获得成长。
老干一样的活,难度系数从不提高,怎么可能提升呢?打游戏的人都知道通过升级难度,不断过关才能提升啊。
所谓最后几公里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舒适区、不断上难度的过程。
所谓疾风知劲草,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只有不断走出舒适区的时候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但接受挑战一定是不舒服的,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都会带来压力和痛苦,但只有我们克服它,我们才有能力接受更大的挑战。
如果我们直接接受特别大的挑战,我们可能承受不了,这就像跑马拉松一样。
我们要小步快跑,每一次都完成对挑战的应对,才能让自己树立信心,增长经验,磨练技能。
如果我们放弃一次,就很容易形成放弃习惯,让我们卡在哪一个关口上不去了。
卡得时间长了,自己也就没有信心了。
事实上,最后几公里还有启示我们要有始有终。
长期主义难就难在后半程,尤其是最后的部分。
但恰恰是后半程和最后的部分在决定如何开花结果。
比如写文章,这几年写了不少,有的时候也有厌烦的情绪,觉得这写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但我自己也知道,肯定是后半程最重要。
十几本书只是一个开始,而最后的作品更重要,也更成熟。
自己还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写下去,还要写上二三十年的,刚写几年虽然有一些收获,但是如果与这二三十年相比其实微不足道的。
这二三十年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像完成马拉松一样,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一直是一个不断在突破舒适区的过程。
以前没写过这么多,没写过这么久,好像也没有多少人这样一直弄。
那么我自己要不要坚持下去?
自己总是会面对超越舒适区的不舒服,要不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当然我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目标,目前只完成10%左右,未来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以行百里半九十的算法,真正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
但我是一个新手啊,我们从没走过这么远的路,未知的路程总是会有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需要我们像坚持最后几公里那样去克服。
因为只有克服这些舒适区才能得到成长,才能继续走接下去的路。
因为这些路绝不是坦途,很可能需要升级打怪,需要不断升级自己。
但有一个好消息是,每一次坚持完成阶段性的目标,或者多跑几公里之后,意志力都会增强一点。
这些提升的意志力支撑我们将接下来的路走下去。
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刚性的去完成,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己可以信赖的人。
也就是对自己要狠一点,这样才能完成这些不断出现的最后几公里。
这些道理对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大型工程、一个长期的改革项目,甚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一样的,越是到了最几公里越难,因为这里的问题都是深水区和硬骨头的问题。已经没有了低垂的果实。
这最后几公里同样也需要意志力,或者叫战略定力。
但这同样坚持了一些基本的规律,总结起来有四条:
一是不断突破舒适区实现能力升级;
二是顺序渐进不断上台阶尊重发展规律;
三是刚性完成累积信用和意志力;
四是坚持长期主义的量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