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观察·睿诚研究院|
文|罗乾波
一、当前“人”不如“狗”的科技尴尬局面1、碧桂园机器人简述
2018年7月成立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是碧桂园发展机器人业务的核心平台。在发展思路上,博智林机器人将从自主研发、企业收并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和业务布局。杨国强曾经提到,碧桂园现在做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机器人,一个是机器人餐厅。他希望未来5年到10年,餐厅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能由机器人来完成。
杨国强表示:“现在机器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果我们有足够优秀的人把建筑机器人做出来,我们会成为最先进的房地产公司,我们现在要朝着一个高科技企业去做。”
如,最近碧桂园的煲仔饭机器人,已捐给武汉,引发了一些关注。
2、波士顿动力机器狗的“强壮和灵动”
在据“HyperAI超神经”相关文章介绍,网红机器狗 Spot 将在今年正式出海,在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船进行巡逻,并完成故障排查、碳氢化合物泄漏检测、收集设备数据和生成安全报告等任务。Spot 配备了多种 AI 算法,可以智能分析检测施工环境中的危险,比如根据视觉信息,检测仪表是否正常运行,通过声音判断,诊断机器设备的故障。
Spot 是波士顿动力于2016年推出的四足机器人,它能够自主行走,配有摄像图等传感设备,还可装备机械臂,进行抓取等精细操作。Spot 内置的系统可以控制腿部和平衡性,配备的障碍物检测摄像头,可以用来识别栏杆和台阶,并自主上下楼梯。而前、后和侧面的摄像头,能够保障 Spot 的导航、自主行动和全方位移动。
在建筑工程领域,Spot可进行建筑物内部勘测,帮助生成全景式的图形数据。向工程师提供现场施工沉浸式场景方案。而 Spot 的具备的特定技能,则让它完全接管了这项工作,节省了人力还提升了效率。在使用时,通过配套的 App 训练行驶路线后,Spot 就可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技术,绕开行动路线上的障碍,在整个建筑工地里自由穿行,并绘制出详细的数字地图。
譬如,Spot可自主进行拍照和数据采集,而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则会通过 AI 引擎来进行分析,用于分析和跟踪施工现场的进度。此前,Spot 已参与到旧金山国际机场哈维米尔克1号航站楼的施工等。
睿诚研究院分析:
两相比较,碧桂园的机器人尚处于初级形态,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数据,并按照设定的程序来固定执行,且其行动能力也有局限;只能说是可以代替人的一很小部分功能,缺乏“大脑”和灵魂,尚不具备“人”的灵性。
这与国内整体科技水平和碧桂园进入该领域比较晚有一定关系,我们不能求全责备,碧桂园的大胆尝试,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代表了未来房地产业科技进化转型的一个主流方向。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狗,行动自如,能精细抓取需要的数据和图像,并通过AI智能大脑分析,和生成解决方案或支持控制者后台进行数据分析而提出解决方案等。
碧桂园机器人,与波士顿机器狗等国外技术相差较远,起步低、晚,并非禁锢国内房企进化的脚步,反而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师夷长技以制夷”,古已有之,今应为甚,希望碧桂园在机器人研发和应用领域能做出更加优秀的业绩。
二、碧桂园机器人有效进化和追赶国外对手的三大思考碧桂园机器人曾经一推出,就震动了业界和市场。其号称投资800亿元来耕耘此事业,近年来不断在建筑机器人和餐饮机器人两大方向有所动作,和发布1.0版本产品。但目前来看,皆是小打小闹,离智能化的要求尚远,跟国外的同类产品没法比。在建筑机器人方面,其当前技术和产品,更像一条砌砖生产线或技术手臂,跟严谨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不太搭得上边。
有了研发理念、投资准备、决心及产品雏形,未来碧桂园的机器人还是可以期待的,至少开了一个好头,也给业界做了充分示范。
如要进化到可匹敌国外技术的水平,在中国地产业等内进行量产化、商业化运用,睿诚研究院认为,碧桂园可能要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强化自己:
1、筑造国内首个研发平台,从技术端引领市场。
目前,碧桂园已成立了机器人研究中心,并与清华、同济等院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技术合作,但笔者观察,杨老板仍然是地产思维在操作,可能在他心里这就是一个技术部门或一个分公司吧,招了200多号研究人员就开干了。
一般而言,研发平台应该具备充足且资深的研究人员、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科研、测试和工艺设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体系及雄厚的财力支撑,另外加上老板和企业文化等条件的支持等,当然,作为国内地产界多年成功运营的企业,碧桂园已初步具备这些基础条件,但研发平台的打造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是一场长跑,能跑多远,尚需观察。
研发平台,就像汽车的底盘,轮子跑得再快、车厢再大,如底盘不稳,则必然会翻车。
在其他同行,并未发力时,如碧桂园能前瞻性打造技术类综合性研发平台,必将让后来者一定期内难以追赶上来,可有效形成自己的技术及市场竞争壁垒,而不断获得技术的研发红利。
2、在产品层面强化“身与灵”的提升及融合,以达肉灵合一之境界。
多年来,国内材料的柔性、刚度等指标、以及机械运转韧性和质量等,一直被国人诟病,碧桂园机器人在材料及机械性能等物理层面,要加强“锻体”,以免出现易碎、不听指挥等缺陷。
在智能化方面,就相当于人的“灵魂”或中枢神经系统,比如,碧桂园的机器人只能识别形状和确认距离等,而波士顿的可以独立自如行走、精细化读取仪表数据、抓取小型物件、生成实时图像、汇总成一座大厦的立体图纸等,虽然,“SPOT”是一条机器狗,但它显得很聪明。
我们无需妄自菲薄,差距就是前行的一大动力,如果是真的想做好机器人的话。
3、在商业化应用层面,需有效跨界融合制造业、科技研发、建筑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的运作手法,要搭建起自己的产业运作中心体系,而保障机器人产品的长期成功运作和演进。
碧桂园机器人看似是一个独立产品门类,然而其牵扯很多方面。这对曾经多次自称为“农民”的杨国强来说,他自己与核心团队的思维能不能有效驾驭机器人这个领域的核心走势,在未来打造出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东西,目前还不好说。
产业领域要跨界、思维模式要重塑、运作手法要创新,一切的一切,关隘重重,这也是房企不敢轻易涉足高科技领域的原因之一。房企们赚惯了快钱,一是缺乏动力去其他领域尝试,二是人才、资源、运作体系都需要重新来过,耗时耗力还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一直来都是隔岸观火和临渊羡鱼而已。
不知碧桂园,在上述各层面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未来市场,自然能检验。
三、结束语如本文文题所问,能不能追上波士顿等其他先行者的脚步?
睿诚研究院分析,这是碧桂园要思考的课题之一,也是其他同行乃至产业界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对标国外科技先锋,能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以避免咱们闭门造车;紧跟时代的最新脚步,是当下国内房地产发展中的新命题,也是“房住不炒”大市横盘期,房企们破茧重生的思维洗礼。
不转型等死,采用新思路、合理寻找“第二曲线”突破口,也许能打开企业发展的另一扇窗,而看到新的希望。
房地产界,已进入深度的红海竞争阶段,品牌整合、疫情重压、债务撞击等等,单纯的地产制导市场的模式,不能再给房企们新的巨大蛋糕,随着市场蛋糕被政策及灾情等外力的不断消融,以及别人的争抢,很多企业必将被逼向悬崖地带,进一步会坠崖、退则亦无可退。
洗牌时节雨纷纷,众多房企欲断魂。
碧桂园在机器人和农业、恒大在汽车和医疗、万科在物流等产业的尝试,虽未开花和结出硕果,但皆是业界企业在新领域的探索,给其他同行以示范和思考,未来亦可带动其他更多人走向新的世界,而创造出另一片绿色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