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最后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灵巧饭团 2025-01-20 10:01:30

《三国演义》里,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去讨伐董卓,这一情节无疑相当经典。

在这一故事里,各地枭雄以袁绍为首,为讨伐董卓,纷纷于各自盘踞之地起兵。随后,众人共同推举袁绍作为首领,携手展开对董卓的讨伐行动。接着,诸如三英战吕布、孙坚得玉玺等故事也相继发生了。

然而有趣的是,那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在之后大多都没了什么消息。人们相对比较熟知的,也就袁绍、曹操、孔融、陶谦等寥寥几人罢了。而其余的那些人呢,大家压根就没什么印象,仿佛他们就此在历史长河中悄无声息了一般。

那么,人们常说的十八路诸侯,他们在之后各自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要是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问题的话,情形便是如此:经历了一场混乱的争斗后,曹操最终成为了获胜的那一方,而其余参与这场混战的人呢,无一例外,全都在混战的过程中丢掉了性命。

可要是详细来讲的话,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得从十八路诸侯的那份名单开始说起才行。

据《三国演义》所讲,那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具体为:勃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这一说法与历史上的真实状况相比,实际上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在正史记载里,上述所提到的那个名单当中啊,孔融、公孙瓒、马腾以及陶谦这四个人呢,实际上都未曾参与到“董卓讨伐战”之中去,这可是有明确的正史依据的呢,并非是随意猜测或不实之说哦。

严格来讲,关东联军所宣称的“十八路诸侯”,实际上并非真的有十八路之多,准确来说应该是十四路才对。

当然啦,说“十四路”这种讲法呢,实际上并不是特别严谨。

实际上,在正史上,除了前面提及的那些人之外,还有一些刺史或者太守级别的官员。他们虽未亲自率军前往前线屯兵,但也着实为联军这边给予了诸多助力,提供了不少物资以及兵员方面的支持呢。

像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他们都曾有过帮曹操募集士兵的经历。另外,冀州的诸位太守也不例外,在冀州牧韩馥的作用之下,差不多都为联军给予了一定的协助。

然而,这些人由于并未真正率领军队奔赴前线作战,同时也未曾前去与袁绍结成同盟,所以从常理来讲,他们自然是不能被算在“十八路诸侯”这个范畴之内的。

总而言之,传说中的十八路诸侯,在正规的历史记载里其实仅有十四个人是真正参与了“董卓讨伐战”的。那么接下来呢,就依照这份名单,他们每一个人最终都是怎样的结局啦。

要是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的话,在那份名单所列的十四个人之中,率先倒下的那个人,实际上是东郡太守桥瑁。

当年东汉的太尉桥玄,乃是桥瑁的远房堂叔。在何进势力崛起之后,桥瑁便站到了何进那一方,而且在此之前,他还曾担任过兖州刺史这一职务呢。

何进调兵之际,着重调了四路兵马赶赴京城。桥瑁便是这四路中的一路。可还没等桥瑁抵达京城,何进就已惨遭杀害。之后,桥瑁留在了成皋附近,并且伪造三公的书信,以此助力袁绍召集天下各路诸侯前来。

按理说,桥瑁应当算是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可关键在于,联军组建起来以后,桥瑁没过多久便和兖州刺史刘岱发生了冲突。

史书并未记载两人之间冲突的缘由。不过在后世,人们普遍觉得,他们产生冲突大概率是在争夺兖州的掌控权。要知道,桥瑁曾经担任过兖州刺史一职,而当时的兖州刺史已然是刘岱了。

总之到了最后,刘岱出人意料地突然采取行动,毫不留情地把桥瑁给干掉了,而后顺理成章地由他自己接手,全面接管了兖州这块地盘。

继桥瑁之后,河内太守王匡成为了第二个倒下的人。

在正史的记载当中,王匡来自泰山郡。其早年之时,便与那位颇有名气的名士蔡邕有着不错的交情。而在此之后,王匡做出了新的选择,他投身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门下,进而成为了何进极为信任的心腹之人。

在汉灵帝驾崩之后,何进着手调兵入京一事。彼时,王匡所率兵马属于四路兵马中的第二路,其地位和桥瑁相差无几。那时的王匡还接到何进的秘密指令,被派回到自己的老家泰山郡,目的是为何进招募弓弩手以扩充兵力。

然而,后续的发展是何进不幸被杀,这使得京城顿时陷入一片大乱的局势之中。就在那个充满血腥的洛阳之夜,王匡同样参与到了相关事件当中。待董卓进入京城之后,王匡便前往了河内郡,并在那里出任河内郡太守一职。

随后,联军起兵之际,王匡主动率军去迎击董卓,然而没过多久便遭遇惨败。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董卓派遣胡母班前来劝降王匡。因要彰显抗击董卓的决心,又有袁绍的指令在,所以王匡后来干脆把胡母班给杀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之后的日子里,胡母班的亲属出于为其报仇的目的,竟也拉起了一支军队。接着,他们还与曹操达成联合,一同朝着王匡发起进攻。而彼时的王匡呢,其麾下原本的精兵已然损失殆尽,新招募来的那些新兵,在战斗力方面着实有所欠缺。

最终,在曹操以及胡母班亲属发起的进攻态势下,王匡难以招架,彻底败下阵来,就这样丢掉了性命,从而成为了继其他诸侯之后,第二个在这场局势中倒下的“联军诸侯”。

而应当倒下的第三个人,就该是豫州刺史孔伷了。

之所以认为应该是那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史书当中压根未曾记载他的最终结局。我们仅仅晓得,他参与了关东联军,并且在颍川屯兵。可在此之后呢,史书上便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内容啦。

然而,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行动结束之后,袁术曾向上呈递表章,委任孙坚担任豫州刺史,如此一来便取代了孔伷原先的职位。由此看来,在这个时候,孔伷十有八九已经离世了。即便他还活着,也从这之后彻底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总归是倒下了,不再有什么作为了。

此后,轮到冀州牧韩馥倒下了,他便是第四个倒下的人。

差不多在孔伷倒地的同一时刻,冀州牧韩馥也倒下了。韩馥本就是袁家的老相识、老部下,当初袁绍起兵之际,那可是最为期望韩馥能出手相助的,所以径直就奔着韩馥所管辖的冀州去了。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韩馥竟然属于骑墙派那一类人。袁绍到来之际,韩馥一开始不但没有立刻举兵起事,反倒将袁绍给软禁起来了。直至后来众人纷纷起兵,他这才把袁绍释放,随后还协助袁绍组建起了联军。

袁绍对待这样的骑墙派可不会手软。没过多久,他便联合冀州的其他几位太守,把韩馥给架空了。随后,袁绍还与公孙瓒暗中勾结,让公孙瓒对冀州发起进攻,这可把韩馥吓得够呛,最后只能老老实实地让出冀州牧的位子。

此后,韩馥在卸任冀州牧一职后,结局并不好。他被袁绍逼迫,无奈之下只得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然而没过多久,袁绍派人来和张邈私下交谈。韩馥竟误以为袁绍是要对自己下杀手,为了能让家人得以保全,他索性当场就选择了自杀。

前面提及的四个人,大体上在关东联军尚存在之际,便已被处理妥当。而在这四人之后的那几个人呢,却是等到关东联军完全瓦解崩溃之后,才陆陆续续地退出舞台的。

长沙太守孙坚,理应是第五个退场的。

孙坚的事儿,大伙想必都挺熟知的了。在孙坚成功打入洛阳之后,由于联军内部并不团结,且他自身也缺乏补给物资,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回南阳郡,去与袁术会合。随后呢,袁术竟把孙坚当作了自己的一把利刃,借此在豫州以及荆州方向一个劲儿地扩张势力。

最终的结果是,孙坚在对荆州发起进攻的过程当中,出人意料地丧生于黄祖之手。

虽说之后孙家还有孙策、孙权的诸多故事,但就孙坚本人而言,他确实是在那个时候便早早退场了,就如同在剧情发展到此处时,直接领了盒饭一般,后续的那些精彩便与他无缘了。

差不多就在孙坚离场的同一时刻,兖州刺史刘岱,也就是那个杀害桥瑁的人,已然变成了第六个离场的角色。

刘岱身为老刘家的宗室一员,乃是刘邦大儿子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后人。待到东汉末年时期,他与汉献帝之间的血缘关联,已然疏远到了极致,远得不能再远啦。

关东联军解散之后,整个兖州很快就被刘岱接管了,彼时其势力颇为强大。可差不多就在这同一时间,青州黄巾军的余部竟一下子对兖州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之后,在抵御黄巾军的那场战事当中,刘岱不幸于战场上直接殒命了,其死亡的状况极为突然,毫无征兆可言,就这样在与黄巾军对抗的过程中,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与此同时,在刘岱离世之后,黄巾军的侵扰并未停止,仍旧持续进犯。并且,此前由刘岱所任命的东郡太守,面对黄巾军这般来势汹汹的入侵,同样是毫无办法,只能干着急,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应对举措来抵御。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兖州还有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那便是济北相鲍信。鲍信大力支持曹操出任东郡太守这一职务,在此之后,他们二人携手合作,一同发力来联合抵御黄巾军的侵犯。

最终,在曹操的调度指挥之下,黄巾军还是被成功击败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鲍信竟在这场战役中不幸战死在了战场上,如此一来,他便成了这场战事里第七个离世的人。

就在孙坚和刘岱相继下线的同年,山阳太守袁遗也没能逃过领盒饭的命运,就此成为了第八个下线的人。

汝南袁氏中有个人叫袁遗,他和袁绍之间有着从兄的亲属关系。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在袁绍发起起兵之事后,袁遗便也理所当然地随之起兵响应了。

然而,发展到后期的时候,袁家内部已然出现了分裂的状况。就袁遗而言,他在这场家族内部的纷争里选择站在了袁绍那一方,由此和袁术之间产生了矛盾,双方处于不对付的状态。

随后,联军溃败。袁绍上表任命袁遗前往扬州接任刺史一职。可哪曾想,袁遗还没来得及正式上任呢,半路上就遭遇了不测。竟是被自家人袁术给截杀了,而且下手的还是他自己麾下的士兵,就这么命丧途中了。

再往后去,领盒饭的第九个人与第十个人分别是广陵太守张超,还有陈留太守张邈。

实际上,这二人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有着相同的血脉渊源,本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至亲关系呢,只是可能旁人一开始未察觉到,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确确实实是关系极为亲近的亲兄弟俩。

当黄巾军被击退之际,曹操自行担任起兖州刺史一职,就此接替了刘岱。在随后的一年时光当中,曹操凭借兖州刺史的身份,持续对兖州的若干太守加以压制,全力去掌控整个兖州地区的局势。

然而,他所做出的这一行为,竟然招致了张邈的反感。

曹操与张邈曾是好友,曹操起兵一事还得到过张邈的支持。然而时过境迁,曹操发展迅猛竟后来居上。且二人理念存在分歧,尤其曹操进攻徐州时大肆屠城之举更让张邈不满。于是在曹操攻打徐州之际,张邈最终选择联合吕布在其背后起兵造反了。

张超乃是张邈的弟弟,他自然是站在自己哥哥这一边给予支持的。并且,张超的地盘位于广陵郡,然而在关东联军解散之后,他似乎压根就未曾返回广陵郡,而是始终留在其兄长张邈所在之处。

于是在此之后,张邈与他的兄弟张超二人,便一同起身对抗起曹操来了。

在张邈兄弟发起叛乱之后,曹操耗费了整整一年的时光,方才将这场叛乱成功平定下来。到了最后,曹操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并且顺利地把两兄弟最后的据点雍丘给牢牢困住了。

历经数月的围城,最终张超兵败,随后便直接选择了自杀。至于张邈,他提前逃出,企图去寻求袁术的援助。可没料到的是,还未等见到袁术,他就在半路上惨遭杀害了。

到了此刻,原本组成关东联军的那十四个诸侯,其中已有十位不复存在了。细细算来,从关东联军走向崩溃开始,一直到现在,时间才过去了还不到四年呢。

第十一个领了盒饭的角色,正是上党太守张杨。在相关的情节发展或者故事进程当中,张杨作为上党太守,也迎来了自己的结局,从而成为了这一系列事件里第十一个走到尽头、类似领盒饭般退场的人呢。

张杨的经历说来有些复杂。简要而言,他曾经是丁原的手下,还位列丁原麾下三大猛将之中呢,正因如此,他跟吕布之间的关系极为要好。

在丁原离世后,吕布暂且投靠了董卓。与此同时,张杨举兵对抗董卓。不过没过多久,张杨就遭人挟持,沦为了董卓的阶下囚。董卓将其俘虏后,不但没要他性命,反倒对他加以重用,让他担任了河内太守一职。

在那之后,董卓被杀掉了,而张杨就始终待在河内郡。当汉献帝往东边返回的时候,张杨身上又发生了诸多事情,有着不少剧情戏份,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他也算得上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啦。

仅仅过了数年,当曹操与吕布于徐州展开对决之际,张杨因着吕布的缘故,出兵至东市,企图以此来牵制曹操的部分兵力。然而,他这番牵制之举,终究还是未能挽救吕布的败局。非但如此,他的出兵行动还招致了部下的反感。最终,其部下为向曹操投降,竟直接将张杨暗杀了。

第十二个领了“盒饭”的角色乃是袁术。值得一提的是,袁术离世的时间与张杨差不多,他们二人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段告别了人世。

大家对袁术的故事想必也并不陌生。联军瓦解之后,袁术曾有过一段发展得很不错的时期,甚至后来还公然称帝了。然而在称帝之后,他却是败仗连连,军队人员不断折损。到了最后,尽管他撤销了帝号,却也已经陷入了无路可走的绝境。

最终,袁术在寿春城外,只因未能喝上那一口蜜水,便大口呕血,而后不治身亡。

到此为止,原先号称的十八路诸侯,就仅剩下袁绍与曹操二人了,他们成功进入到了最后的角逐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决赛圈。而关于袁绍和曹操后续的那些故事,想必大家在后来了解得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官渡之战落幕,袁绍落败而归,曹操倒是侥幸取胜了。此役过后,本就身体欠佳的袁绍,因这一败急火攻心,身体状况愈发糟糕。直至官渡之战结束半年有余,袁绍终是因病离世。

就这样,这场混战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他成为了最终的赢家,在诸多势力相互争斗的局面下脱颖而出,成功将胜利的果实收入囊中,曹操凭借自身的谋略、实力等因素,在这场混战里笑到了最后。

而说到那四位虽在小说所列出的名单里,可实际上并未参与联军的人,他们最终的结局,着实也是颇有意味的呢。

在正史上,孔融、公孙瓒、马腾、陶谦这四位,其实都未曾参与讨董联军一事。若按照领盒饭的先后时间顺序来讲的话,他们四人谢幕退场的次序依次应当是陶谦率先,接着是公孙瓒,而后为孔融,最后则是马腾。

大家因刘备的缘故,对陶谦的故事通常较为熟知。早在董卓入京前,陶谦便已掌控徐州并着手经营起来。然而,当联军组建之后,陶谦并未在第一时间加入其中,而是采取了静观其变的做法。

然而到了后来,在之前的联军已然崩溃的情况下,陶谦竟又着手组织起了另一波联军。可最终的结果是,他所组织的这股联军,甚至都还没能够正式成立起来,就迅速地分崩离析了。

最终,陶谦于徐州离世。在弥留之际,他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至于陶谦病逝前后的种种故事细节,要是想了解得更为详尽的话,顺着刘备的故事脉络去探寻便可知晓了,在刘备的相关情节里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情况。

在陶谦之后,领盒饭的就轮到公孙瓒了。也就是说,继陶谦的相关情节发展结束之后,紧接着要迎来其命运走向终点的人物便是公孙瓒啦。

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公孙瓒堪称是最为顶尖的枭雄人物之一。他曾长时间和袁绍相互对峙,在当时,那可是袁绍所面临的最为强劲的对手呢。并且,公孙瓒他自身所经历的种种故事,数量也着实不少哦。

然而,在关东联军组建之际,公孙瓒实际上还算不上是名副其实的一方诸侯哦。彼时,他是在幽州牧刘虞手下效力的,真正能称得上老大的是刘虞。而公孙瓒呢,仅仅是刘虞帐下的一名将军罢了。虽说他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独立性,可在这个时候还并未完全独立出来呢。

如此一来,刘虞压根就没打算参与关东联军,自然也就不曾参军入伍。彼时的刘备呢,正好是在公孙瓒帐下效力。既然公孙瓒都未投身其中,那刘备十有八九也不会参加这关东联军的,顶多也就是在旁做些策应方面的事务罢了。

因此,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三英战吕布”这一情节。历史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那些在小说、传说里绘声绘色描述的场景,在真实的历史长河里其实并未发生过,就像“三英战吕布”,它不过是虚构出来的罢了。

说到后来,公孙瓒败亡的事儿,想必大家也都知晓得很。那时袁绍对其展开围攻,在公元199年的时候,公孙瓒终因不敌而兵败,随后便选择了自焚这种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至此,他的人生便画上了句号。

而在公孙瓒领完盒饭之后,接下来轮到孔融去领盒饭了。

“孔融让梨”故事的主角孔融,在联军讨董那会儿,才刚被董卓派遣至北海郡没多久呢。要知道当时北海郡的状况可不乐观,内部黄巾军闹得极为厉害,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孔融便没能去参加联军。

之后呢,孔融与陶谦联合起来了,就此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徐州派”。当袁绍在北方顺利横扫四州之际,孔融却被袁绍的儿子打败了,没办法,他随后便去投靠了汉献帝,寻求安身之处。

数年之后,孔融因言辞冒犯曹操而遭其记恨。曹操心怀不满,随后为孔融编造诸多莫须有的罪名,以此为由,毫不留情地将孔融杀害了。

而最终领了盒饭的人物,是马腾。也就是说,在整个情节发展过程当中,到了最后阶段,马腾迎来了他的结局,这个结局便是如同领盒饭一般,从此在相关故事的后续发展里退场了呢。

《三国演义》的主线剧情里包含着马腾的故事。在曹操开展官渡之战前,马腾便已投靠了他。不过马腾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因马腾不愿舍弃兵权,于是再度举兵造反。结果被曹操打败,其家族三族更是惨遭诛杀,这也引出了马超入蜀等一连串的后续故事。

说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何非要凑出十八路诸侯,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

其一,没参与联军的那四人,在东汉末年皆是关键角色。要是不把他们写进去,后续故事线恐怕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于是呢,在罗贯中笔下,这四人便硬是被编排进了关东联军当中啦。

至于第二个原因嘛,其实是古人存在一种喜欢凑数字的习惯所致。在古人的诸多做法中,常常能看到他们出于某种心理或传统,热衷于把一些事物按照数字来进行规整、罗列之类的,所以就有了这第二个原因与之相关啦。

在古代传统戏剧平话所常用的套路里,九的倍数常常是一种颇为押韵的表述形式呢。就像三十六洞天,一百单八将之类的,都属于这类套路情况。出于营造戏剧效果的考量,小说家通常非得凑出一个是“九”的倍数的数字来不可。

如此这般,距离十四最近的数字乃是十八。于是乎,罗贯中以及古代那些戏剧家在创作之时,便特意往里面添了四个人,非要凑成十八这个组合才行呢。

倘若在历史当中参与的人数能再多一些的话,说不定他们都能够凑齐三十六路诸侯呢,甚至凑出一百零八路诸侯也是很有可能的。

0 阅读:2
灵巧饭团

灵巧饭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