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极端丑陋和相貌堂堂,哪一种才是历史的真实

濮子淳晨光 2024-12-05 16:40:35

历史的迷雾中,朱元璋的面容似乎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

他是开创大明王朝的传奇皇帝,却在相貌描述上引发了后世难以调和的争议。有人说他相貌堂堂,威严尊贵;也有人称他貌似猿猴,丑陋不堪。

同一个人,为何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描述?是史官的溢美之词,还是文人的恶意丑化?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究竟该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元璋?

一、民国以前的朱元璋形象书写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形象书写也是如此。

(一)自我塑造

朱元璋起自贫民,原本没有什么文化。

但他参加起义军后,不断吸纳儒生文士,注意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留下了大量的诏令诗文。他还在世时就下令纂修自己的文集,这反映了朱元璋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朱元璋自述“本淮右布衣”,少时因为饥荒父母双亡,流离失所。

他之所以写自己年少时的寒微,除了要“为后世子孙戒”外,更大的意义在于突出自己天命所归:“荷蒙昊天上帝后土皇帝祗悯世民之艰苦,授命于臣,赐以文武”,“生、死、废、兴,非一时之偶然,乃天地之定数也”。

文集把称帝后的朱元璋塑造成一个务实俭朴、勤政爱民的仁君形象,收录了他许多免征粮税、劝课农桑的诏书文章。

文集收录的一些诗,如“太平无事民康日,正在调和理顺秋”,“独有乾坤能造化,生成万物最多仁”,无不体现了他的仁政爱民。通过这些,朱元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顺应天命、勤政爱民的仁君。

(二)私史笔记

明清文人私史笔记中涉及朱元璋的论述浩如烟海,但多与正史记载相差不大,如夏燮《明通鉴》、谈迁《国榷》、高岱《鸿猷录》等。

如今人较为熟悉的剥皮实草(即将贪官人皮剥下之后并用干草填充其内),在官方史书中几无记载,但在《万历野获编》中却有所述。

暂且不论记载之真假,可见明清文人笔记中存在一个刑法严苛堪为暴虐的朱元璋。明人邓士龙在《国朝典故》中还展现出了朱元璋残忍、多疑、冷酷的一面。

正史虽对朱元璋百般维护,但是在私史笔记中一个暴虐、阴狠的朱元璋形象也借此流传后世。

(三)流传画像

历来流传的朱元璋画像可以分为两种:

一与常人无异,圆脸短须,双目有神,举止端庄,颇有英武之气;

二则远异常人,下巴和额头突出,整个脸型侧面看上去形似弯月,非常奇怪,有的甚至满脸黑子,更是丑陋。

后者流传还更为广泛一些,如孙中山在拜谒明孝陵时挂的便是这幅弯月形脸的画像。两张画像差异虽大,但其实都是对朱元璋的美化。

前者自不必说,后者则是明朝统治者为了昭示朱元璋的天命所在,因而对其相貌进行的改造。

二、民族英雄: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朱元璋形象

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朱元璋民族英雄的形象得到了大量肯定和宣传,赞颂他的文字屡屡见于报刊公论。

1912年民国建立是赞颂朱元璋英雄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此后渐渐退潮,到三十年代左右又逐渐升温,并在1936、1937 两年达到最高点,此后稍有回落,在1946年之后对其批判逐渐增多。

1912年孙中山率民国官员拜谒明孝陵,对朱元璋英雄形象的塑造有着莫大意义。

孙中山高度称赞朱元璋的光复事业,认为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也有赖于朱元璋在天之灵,表明自己是朱元璋的继承者。

但孙中山旋即辞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握政权。

又因为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大业已完成,新政府提倡五族共和思想,再过度宣传朱元璋民族革命的事迹也无益于时,因此政府层面对朱元璋的宣传再无民国初建之盛。

不过朱元璋民族英雄的形象却仍为民间所推崇。

三、专制暴君:民权共和思想下的朱元璋形象

与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相反,朱元璋专制、残暴的一面在民国时期也始终被人批评和质疑。即使是在朱元璋英雄形象呼声最高的抗战初期,也有一些学者把朱元璋批评得一无是处。

抗战胜利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日趋腐朽,批判朱元璋的文章日渐增多,其民族英雄的身份也要给剥夺去了。

民国初年对朱元璋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其皇帝身份带来的剥削和压迫。

到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对朱元璋个人的批评多了起来。此时北洋政府大肆镇压民众运动,内部政治腐败,颇有借朱元璋发泄对政治不满之意。

对朱元璋批判最为激烈的还要属三十年代的一些学者论著。即使如钱穆这般对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者,在述及明初政治时,对朱元璋也多加贬斥。

抗战胜利后,国家危亡的境况得到缓解,人民久历战乱,迫切希望和平。

蒋介石政府却阴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时间群情激愤,人们纷纷痛斥国民党的专制高压。在这种情况下,丁易连续发表数篇文章,皆以《旷代刽子手朱元璋父子》为题,揭露朱元璋的残暴统治。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民族英雄身份也受到质疑。

1946 年徐庆坚在《关于朱元璋》一文中痛斥“朱元璋不仅不是一个民族英雄,且是一个十足的民族革命的叛徒”,认为朱元璋勤于与其他农民军争斗而疏于抗元,作为统治者剥削人民,即位后称赞元朝等等。

四、结论

民国时期朱元璋英雄和暴君的形象分别是纪念式历史和批判式历史的体现,其背后便是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权共和思想。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朱元璋因推翻元朝、重新建立统一王朝被称为民族英雄。民国建立后,虽然推翻帝制的的任务完成,但中国始终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

尤其是日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的侵略,更将这种危机放大。

因此,朱元璋便成为时人心中的精神寄托,作为榜样来鼓舞人们反抗侵略,增强民族自信。而以民权共和思想来衡量朱元璋,则更多认为其是一个专制独裁、残暴统治的独夫民贼。

逐渐走向现代的中国必然要在新的要求下对以往的历史文化作出评估,朱元璋的残暴、专制无疑与人们向往的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有着很大分歧。

加上民国政治的腐败和文化上的高压政策,批判朱元璋便成了讥讽时事、影射现实、表达政治主张的常用途径,朱元璋在一些学者笔下甚至成为中国近代衰落的元凶。

历史人物虽早已作古,但其形象却不断被重写书写并注入活力,充分说明了历史的现实性。

但我们也要看到,历史书写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朱元璋的两种形象早在明清就有了丰富的材料,除了现实性以外,也不能忽视其历史性。

在朱元璋英雄形象的书写中,民国政府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民国初年孙中山对明孝陵的拜祭,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朱元璋英雄形象的大力宣传,都对人们的集体记忆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连学者的论著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朱元璋英雄与暴君两种不同形象的书写,同时也反映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

毫无疑问,朱元璋所建立的君主专制统治体系已不再适应于现代社会需要,对专制皇权的否定是必要的。

但朱元璋作为朝代开创者,作为历史上促进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民族杰出人物,如何评估朱元璋并重新将其定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