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我是吕克·贝松,我为VR技术代言!

阿獠聊电影 2024-07-09 09:25:27

吕克·贝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从早期的《碧海蓝天》《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期的《第五元素》《圣女贞德》《天使A》,到后期的《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阿黛拉的非凡冒险》《超体》,再到《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我几乎一步不落的看过他的所有电影。

从这些电影里我们也能看出他导演风格的改变:早期低成本,他的风格偏冷峻与黑色幽默;中期大场面,风格化体现在色彩与场景上;后期沉迷于特效技术,几乎每部电影就是为了展示他新近痴迷的一种电影技术,比如动作捕捉、意识物化表现以及本次的VR技术。

毫不含糊的说,《星际特工》几乎就是一部VR技术科教片。

片中VR技术出现在3处:

1、影片开头,男主角躺着虚拟的沙滩上晒太阳、撩美女,这属于低层次物资享受方面的VR技术应用。

2、影片中段,大市场夺宝激战,本片的重头戏,探讨了商贸交易与旅游观光环节的VR技术潜力与优越性。

3、影片结尾,缪星人在太空船里虚拟出自家母星的环境景观,属高潮片段,表现了VR技术对于濒危文化遗产的重塑可能性。

这三段从物质享受、实用经济到精神文化层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无异于吕克·贝松对于VR技术的一次个人蓝海展望。

从商业宣传与视听享受来看,本片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技术型学术讲座,但从“虚拟与现实”这个哲学角度来看,连及格都算不上。

VR技术在电影里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1、初级层面:中性展现VR技术的前景

之前的代表是《阿凡达》,操纵义体进入其他种族的社会,这是一种原始的VR技术应用。当然《阿凡达》只是披着这层技术的外衣讲述了一个有关环保、征服与抵抗等其他命题的故事。

而本次《星际特工》应该隶属于这个层面,其主旨则更为低幼,离《阿凡达》尚隔着好几个《第五元素》的距离。

2、中级层面:探讨VR技术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一项新的科学技术总是有利有弊的,它们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比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如果是非立判,也就没有必要引发那么多讨论与争辩了。VR技术同样如此。

《创:战记》( 2011)

该片是1982年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集,故事讲述男主角进入父亲多年前建立的虚拟电子世界中,经历一番冒险和挑战,最终拯救了被困其中长达20年的父亲。随着网络虚拟世界的日益发展与强大,VR技术将从精神层面侵蚀我们的现实世界。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只是因为“长时间”和“习惯性”么?

我想不完全是。或许是因为网络世界带给了他们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比如荣誉、权力、金钱、友情甚至爱情。

《未来战警(机器化身)》(2009)

讲述了VR技术给人类未来带来的方便与舒适,它让众多老年人或有身体缺陷的人也能获得如壮年正常人一样的工作机会,也让天生容貌与身材不尽人意的人们有了如花的容颜与曼妙的身段。

但它也暴露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部分人类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人们像吸毒上瘾一般依赖于代理机器人,以至于长年足不出户,拒绝接触真实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着动物缺少的思想与意识,但人类终究还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脱离了真实交往的人类,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没有了手握手的触摸,也没有了四目相对,我们与在虚拟网络游戏里生活有何区别?

《全面回忆》(1990、2012)

贩卖记忆也是一种广义上的VR技术,让自己在回忆里享受一段环游世界、遨游太空、饕餮美食甚至是与女明星共餐的美好回忆。虽然使用前知道是虚假的,可使用后说不定真能成为自己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往事,之后还能口若悬河的讲给儿孙听,俨然就像亲身经历了一样。

当记忆变得不那么可靠,回忆里已经无法区分虚幻与真实时,你我还能相信什么?也许只能像《记忆碎片》的男主角一样,只能凭亲手写下的小纸片来认识这个世界了,然而你又能确定写下小纸片时的你是清醒而真实的你么?

当记忆与真实变得混淆,人生与信仰将彻底坍塌。我们也许会如信长般感叹“人生五十年,如梦如幻……”

3、高级层面:探究VR技术所带来的道德危机

《真人游戏(天地逃生)》(2009)

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里,网络游戏风靡全球,不过玩法可跟如今动动鼠标键盘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样,而是将玩家的神经末梢接入,可以直接操作游戏角色,而操作的这些游戏角色,却都是活生生的真人。

游戏的开发商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利用全球各地监狱里的那些死囚来当成玩家们在虚拟世界里的角色,这些死囚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了操纵他们的玩家手里。

这部电影探讨了VR技术滥用所带来的道德沦丧与人性缺失,它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终极游戏盛宴,却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因为在虚拟与现实的两端,它抹杀了善良,泯灭了人性,人类已堕落如野兽与恶魔。

《源代码》(2011)

科特上尉处于“缸中之脑”,他能感受的一切仍是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与人物,他们也许真实存在,但那都是历史。他只是“被进入”了虚拟的过去,他的存在价值只是进入虚拟,寻找真相,拯救未来。

但是,“不自由、毋宁死”。大脑与身体,究竟哪个重要?哪个才是真正的自由或是真实存在的证据?活在物质中与精神中哪个才是生命的正解?

科技让科特上尉没有选择的自由,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是强加于之的局部自由,这有悖于伦理。

4、终极层面:VR技术会否带来传统人类社会的瓦解与毁灭?

《黑客帝国》(1999-2003)

在VR技术的掩盖下,庄周梦蝶的寓言上演了,我们究竟是庄周利用VR技术扮演的蝴蝶,还是蝴蝶用VR技术扮演的庄周?

VR技术的终极模式也许不只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虚拟,而是大脑感知的全面模拟。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分不清真实的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了。一切皆有可能是幻像,无从分辨。

《攻壳机动队》(1995-2004)

男女主角都或多或少丧失身体机能,使用义体。通过直接将通讯终端植入人体的方法实现人机合一,使得躯体和思想能够直接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互动,并最终发展至“电子脑”。在这里VR技术已经运用于大脑了。

不良后果是:人们处在了脑部入侵的危险之下,因为他们的神经是连接向整个使用电子脑的人群的。最严重的脑部入侵犯罪就是骇客(Ghost Hack),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人的人格,包括过去的回忆和某个人的身体判断都将受到黑客的支配。你的躯体也许会在接入系统的时候被黑客入侵,占据你的大脑与躯体,也就成为了网络里孤魂野鬼脑电波们的宿主。

这样的结果就是虚幻与真实之间有时会发生错位与颠覆,真实的你也许会被虚幻的网络入侵并控制,成为真正的义体;而漂移不定的脑电波却借网络接口占据着万千身体成为真实的存在。

在这里,何为虚幻、何为真实将更加玄妙、模糊,伦理系统彻底崩溃。

从这四个层面来看,《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虽然已将特效做到了史无前例,但在哲学层面无疑还处于最底层的VR技术单纯展示,其深度与广度和经典相比尚有很远的距离。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从副标题理解和片头曲开始就是在探讨星际种族大融合这个宏大命题,然而故事的主线种族缪星人最终也未能在漫长的岁月里融入千星之城(阿尔法星)的生活,最终还是选择驾驶着虚拟母星环境的太空船远遁而去,从本质上来说是违背影片前述主题的。

所以,虽然我一直很喜欢并尊敬吕克·贝松,但我仍要说,《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只是吕克·贝松的一次VR技术代言,过了这个新鲜劲儿,也许连他自己都对本片提不起半点儿兴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