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完全一新的海军武器被引入进来,但当时的枪支军械库、鱼雷以及深水炸弹都获得了新的精确度,并通过控制系统和侦测系统的发展而获得了更强的打击力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战场服役的枪炮,包括“大和”号战列舰配备的460毫米口径的枪炮,和20毫米以上的轻型对空武器,后者几乎现在所有国家海军的军舰之中。
除了发射真正令人敬畏的射弹(如“大和”号战列舰的是1460千米规格)之外,大型的枪炮还有着相当远距离的射程,枪支甚至可以击中移动中的目标,如24千米以外的目标。举例说,1940年7月,英国皇家海“厌战”号战列舰在与意大利“朱利奥·恺撒”号的交战中,就实现了这样的先例。
鱼雷所有海军使用的枪支,在性能上基本都是差不多的(除了制造粗劣的意大利炮弹外)。但是,若论及其他主要的反军舰武器,如鱼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鱼雷推进系统而言,主要有两大类。更加常见的那种,使用的是压缩的气体和汽油或者酒精燃料,使其驱动鱼雷发动机。这实现了最佳速度和射程的完美结合,但是在鱼雷后面也会留下痕迹,而这会使目标得到足够的警示,从而予以躲避。
在鱼雷中,最好的当属610毫米的日本93型鱼雷,其通常都被冠以“长予”的绰号。这种鱼雷使用的是压缩的氧气,而不是空气,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使其远远超过其他类型。德国以及后来的美国海军,也使用电池驱动的鱼雷设备。这些类型虽然射程较近,但却不会留下水中痕迹。
战争初期的鱼雷,在设计上主要实现直线轨迹中某个固定深度的快速发射,从而实现接触引爆或者在敌军战舰下方引爆的功能,后者使用的是一种磁影响设备。德国人和美国人都在引爆点不稳定上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几个月之后,它们也开始加入了战争,而所有国家几乎都发现,它们的磁影响弹头确实有点不稳定。
在战争期间的新发明,就包括德国的鱼雷,其可以走“Z”字形的线路,或者说是迂回的线路,从而提高了击中的概率。而声学原理的自导引鱼雷,是由德国人和盟军共同研发制造的,主要用来对付潜入水中的潜艇或其他目标物体。
主要的反潜艇武器,是非制导的水下炸弹,而这就是所谓的深水炸弹。这些武器会简单地沉到水域中去,然后在预设的深度予以引爆。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在潜水艇的10米范围内引爆,从而将其击沉,因此其中几种通常都会在某种“模式"下投掷,但会有略微不同的装置。在战争期间,深水炸弹也得到了改进,主要靠的是给其填入越来越强大的爆炸化合物。深水炸弹也会得到小型武器的补给,要么是接触式的,要么是深水导引式的,其可以被投掷到攻击军舰的前方。其中最成功的,当属英国的刺猬型和乌贼型。
电子设备使用中的主要水下传感器,是声呐(一直到1943年,其在皇家海军的官方名称还是潜艇探索器)。这种设备使用声波来找到某个目标的范围和方位,但并不能确定潜艇的深度;军舰下方的区域,则是其探测的盲点(因此也有了前射武器的应用)。
雷达自然在海上战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能探测敌军战舰和飞机,同时在恶劣天气和夜间也能给出射击变动范围。德国的海拍型雷达,是于1939年服役的,其是战争初期比较高效的电子设备。战争后期的盟军设计,比如英国的271型以及其他设计,都可以探测到小到一部潜望镜的细微目标。
与目标探测同样重要的射程系统也被安装完毕,从而将这种信息或其他信息翻译成开火的数据。特别是美国海军,还研发了有效的对空控制系统,而安装在潜艇之中的美国鱼雷数据计算机,则要比其他海军使用中的同类设备胜出一筹。
这写的都是些啥玩意儿????错误连篇,能不能矫正好了再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