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说演义不同,刘备的形象并非是那样的大仁大义;我每每在谈及三国时,只是觉得这段历史精彩非常,却忘了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史上最悲惨的一时代,三国时期的人口由汉桓帝时期的5600万锐减至200多万,你说有哪个时期比三国还要惨?
而三国时代之所以惨烈,正是因为人才济济,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各方势力都有着互相攻伐的实力,大家都相持不下,每个人都想得到最终的胜利,所以,一打仗就一定会死人。刘备就是其中一个,他天天打仗,岂能不祸及百姓?
如果真有仁义之心的人也不忍看着百姓受着战火之苦,但无奈此等乱世不打仗就难以生存,这和三国演义之中的刘备形象是非常矛盾的。但是如果刘备并非是一个真仁义的君子,那就不矛盾了。然而,打仗需要钱,刘备一开始连根据地都没有,他哪来的钱打仗?
开始时,刘备桃园结义的两个兄弟里,张飞可是个财主啊,他有祖业,而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张飞是个屠户,其实在正史中那只是张飞家里的其中一个生意罢了。张飞与刘备结义时,仗义疏财,为刘备筹备军资,所以刘备才有了招兵买马的本钱。
其次,刘备的大舅子糜竺,我们不难发现此人一直都跟在刘备身边,虽然他没啥突出的表现,但是糜家也是望族。《三国志·糜竺传》这样写道:“糜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糜家世代在海外经商,家底甚厚,当时刘备起兵,糜家就资助他二千兵马和各类金银物资,这些对糜家来讲还只是九牛一毛!
后来,刘备夺取蜀地时,此时的刘备虽有一席之地,但也谈不上富有,居然能在短短几年之间就发动夷陵之战,还倾巢而出?这笔军费可是不小啊,就算是糜家也可能担当不起啊。原来刘备的谋士刘巴给他提了个建议,让刘备铸造“直百五铢”,直是等值的意思,这种直百五铢,一枚就可以当作100枚五铢钱使用,这就跟现在的虚拟货币一个道理。
刘备通过发行这样的货币,仅仅几个月时间,国库就被充实起来,也为他日后的夷陵之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刘备这招的持续性还挺强,一直从夷陵之战到北伐战争,这一招都屡试不爽,到蜀国灭亡之时才被废除。蜀国多年的征战也透支了蜀地的丰富资源,吴国使臣来到蜀地时都说过,看到蜀地的百姓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实不忍睹。
所以,刘备为了争霸天下,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和他仁义之形象有点背道而驰。对此小伙伴们有何看法,可在留言区评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