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非常漫长,经常会遇到坎坷和波折,也非常渴望身边可以有人同甘共苦、携手同行。生命中难得知己,有人能够在困境中帮助和理解自己,不仅可以减轻负担,平复心情,而且也让自己看清前进方向,寻觅精神港湾。
唐代就曾涌现过很多情同手足的患难之交,除了孟浩然与王昌龄、白居易与元稹等,其实还有两位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唐诗人,他们的友情也像春天里和煦的阳光,温暖人心;又似冬雪中盛开的梅花,纯洁而又忠诚。下面一起欣赏韩愈的作品:

题张十八籍所居
中唐 · 韩愈
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
蛙欢桥未扫,蝉嘒门长扃。
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
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
韩愈是中唐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张籍比韩愈小5岁左右,虽然文学成就远不如韩愈,可是韩愈却将其当作至交好友。张籍也非常尊敬韩愈,并与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经常携手同游,抵足而眠,还不时地在一起读书、探讨,并商量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张籍喜欢钻研,好学不倦,他曾将诗圣的作品抄在纸上,然后再将其烧成灰烬、吞食肚里。张籍为人和善,不忘旧情,白居易晚年时门可罗雀,张籍却经常登门造访。韩愈暮年身患重病,张籍也时常在他身边悉心照料。

韩愈文学成就虽然极其突出,可是他的仕途却是一波三折,惨痛的经历让他非常理解天下寒士的坎坷遭遇,所以当他有一次偶然读到张籍的诗文时,立刻感觉耳目一新,也由衷地为他的斐然文采而点赞。这首诗写于韩愈47岁那年,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赞赏之意。
开篇描述张籍居所周围的环境,“君居泥沟上,沟浊萍青青。”韩愈发现好友的住处附近就是一条泥沙淤积的水沟,看起来污秽不堪。可是令人惊奇的是,那片水面上竟然生长着郁郁青青的萍草。作者通过对比手法,也委婉地刻画出张籍为人正直、不会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蛙欢桥未扫,蝉嘒门长扃”,接下来作者又进一步描绘出一幅恬静、悠然的生活场景。桥面上落叶缤纷,无人清扫;池塘里的蛙叫声此起彼伏,似乎正在催促伏案读书的才子注意休息。好友家的门扉长年关闭,很少有人来访;蝉儿在屋前的枝头高鸣,好像是担心主人太过孤单。嘒(huì),象声词,形容蝉叫声。
颈联赞扬张籍的不凡文采,“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韩愈称赞张籍的名位、官阶虽在千品之后,不过其诗文水平却能与古代的典籍相提并论。这样的评价看似有些夸张,其实正反映出韩愈对张籍发自内心的赞赏之情。

“端来问奇字,为我讲声形”,结尾传达出张籍学识渊博,韩愈也不耻下问。韩愈有一次遇到一些生僻难解的字句,还特地前往张籍的住处请教,诗人也十分欣慰对方可以为他详细讲解其声调和含义。
短短十个字,便细腻地描绘出一对好友相互切磋的生动画面,也真切地展现了彼此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张籍一生贫病交加,韩愈仕途沉浮不定,他们惺惺相惜,堪为知己,也为唐代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韩愈赞赏好友满腹经纶,吟诵了一首五律,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全文叙事清晰,议论得当,更抒写了好友间的真挚友谊,虽然行文质朴,却显得胜人一筹,韩愈不愧为华夏文坛的一代宗师。
再细品首联和尾联,起首两句话里有话,作者借用“浊沟、青萍”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张籍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风貌。最后的“端来”二字,是指特意前来的意思,表达出韩愈移樽就教、虚怀若谷的高洁品质。同时张籍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体现出彼此相识相知的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