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古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解读,当然更多的人是看过就算了,根本没有想过是个什么意思。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从一到五顺着看,也就是命运决定一切,二是从五到一逆着看,也就是人读书积阴德等能够创造自己的命运,这里用创造而不是用改变,是因为可以更彻底的否定宿命论。
五个方面各自的含义是这样的:命就是人们认为的最先注定或经过人的活动而达成的结果,各自对应上面的一种看法;运可以代表环境和自身活动的变化;风水是对各种掌握资源的运用;阴德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活动;那么读书是什么?
有的人读书很多年,取得了很高的学位,却没有那些从未上过大学的同学混得好,是读书本身存在问题吗?有些人相信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在自己和孩子的读书上,结果却又是一个宿命的轮转,这样的认识真的是错误的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相信大家都知道,人类的活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而你所认为的能够改变命运的读书是这个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过去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这里面就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过去的经验能否解决现在和以后的问题,显然是不能的。
有人喜欢思考,说“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发生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不是过去的经验就有用了?借用马克吐温的话回答一下: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 意思是“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什么样的能力可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只有那些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才可以,这些人注定都是成功或即将成功的人。
知道了书里的东西就是过去经验的总结,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写那似是而非的、让你产生错误认知的东西,那么读书真正要学到什么?读书最应当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自己变得聪明而有智慧。不在于学了多少东西,学的那些有形的东西也许可以让你成为一台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但显然不能带给你成功。
读书要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人们在形成想法或做出决策之前,总要去思考的,思考就是用头脑中的逻辑思维体系加工现有信息的过程。当然也有做事不经过大脑的人,这种人注定是一辈子的loser。逻辑就是那种在任何事件中都能证明是正确的一些东西,只要有一件事可以证伪,那么它就是错误的。比照这个标准,就知道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脑袋里存了多少垃圾,还是不经过分类的(☺)。要建立完善的逻辑思维体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可不是动辄几千万字的玄幻小说),那里面的内容你可以不认可,但是那些环环相扣的逻辑思维绝对可以让你增长聪明。
读书要虚心。不能带着错误的认知去读书。人们总会这样,总要为一些自认为正确的东西去找理由来证实它,而不去管这些认知是不是错误的,偏见是人的劣根性。这样做的结果就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很多弯路。不能带着情绪去读书。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个是非善恶的标准,当遇到一些和自己的固有认知不符的说法时,本能的都会产生抵触、厌恶等情绪。情绪必然导致认知的偏差,不管是所谓好情绪还是坏情绪。虚心就是要做到“心外无物”,同时也要保持“心内无物”,才能用自己理性的光辉去观照一切事物。
读书能解决的问题有限。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要到实践中去,而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这里要说到“学习”,“学习”又包括“学”和“习”两个活动,“学”的方法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上课、观摩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都能学到东西,读书只是这里面的一小部分。“习”的本意是小鸟在窝里试飞,也就是实践的意思。“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能进入实践的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是什么决定你可以进行何种实践?是由屁股,而不是由脑袋决定的。什么决定了屁股坐在哪里?当然不是按读了几本书来算的。
读书当然很重要,前提是要达到读书的根本目的,而不是陷在里面出不来。读书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点野心和希望,就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那些能够确实提升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钻在所谓的读书的努力中消磨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