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子女的悲喜人生与悲惨结局

历史卷轴研究所 2024-12-19 09:21:54
一、秦始皇子女知多少

(一)子女数量探秘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子女数量一直是人们好奇且颇具争议的话题。不同的史料记载中,说法各有不同,有的记载秦始皇有 12 个儿子,还有史料提及他第 10 个女儿被杀,由此推测秦始皇至少有儿女二三十人。而经过专家进一步考证,普遍认可的说法是秦始皇共有子女 33 人,其中儿子 23 人,女儿 10 人。

不过,这些子女大多都没能善终,除了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 32 人皆死于非命。随着秦陵考古的新发现,也为我们探究秦始皇子女数量及他们的结局提供了一些线索。1976 年 10 月,在秦陵东侧上焦村附近发现了一组陪葬墓群,共 17 座,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其中 8 座,8 座墓中各有一棺一椁,其中 7 座墓中各有人骨一具,五男二女。一座墓中,棺内只有一把青铜剑,未有人骨,且棺中尸骨非常零乱,有的躯体与四肢相分离,有的头骨与躯干相分离,有的头骨上有箭头,这些现象表明墓主系非正常死亡,但墓中的随葬品又非常丰富,计有金、银、铜、铁、陶、玉、蚌、贝、骨、漆器及丝绸残片二百余件,这种规格说明墓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也让人联想到这些墓葬的主人很可能就是秦始皇那些惨遭杀害的儿女们。

(二)较为知名的子女

在秦始皇众多子女中,扶苏、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这几位在历史记载中相对更为出名,他们在秦朝皇室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也有着各自曲折的生平经历。

扶苏(?~ 公元前 210 年),赵氏,嬴姓,名扶苏,亦称公子扶苏,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是秦始皇的长子,秦朝宗室大臣。扶苏为人仁厚,且有着政治远见,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安辑,儒生们皆崇尚效法孔子,如今秦始皇用严厉的刑罚来惩治他们,恐怕会令天下百姓不安,所以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不要 “焚书坑儒”,但也正因这些直言劝谏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便有意疏远他,将他发配到上郡(今陕北)监蒙恬军,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使扶苏远离了皇权中心。秦始皇 37 年(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遗诏由扶苏治丧即位。可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担心扶苏即位后会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联合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并矫诏逼令扶苏自杀,扶苏看到遗诏,信以为真,准备自尽,蒙恬虽觉得事有蹊跷劝阻他向秦始皇请示一下,但扶苏认为父亲本就对自己失望,这就是父亲的命令,随后便自尽而死,葬于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时,还曾利用扶苏的名义,反抗秦二世的暴政,由此也可见扶苏在百姓心中是有着贤能的形象的。

胡亥(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07 年),赵氏,嬴姓,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胡亥少时奉秦始皇敕令,跟随中车府令赵高学习律法。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后,胡亥在赵高和宰相李斯的帮助下,秘不发丧,篡改圣旨,逼死秦始皇长子扶苏,从而当上二世皇帝。

胡亥在位期间,赵高设计陷害杀死李斯,自己成为秦朝宰相,权倾朝野,而胡亥则独断专行,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大泽乡起义以及六国贵族的复国运动。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展开了残酷的清洗,将 12 位皇子斩杀在咸阳闹市上,10 位公主死于杜县,甚至被残忍地肢解,众多皇室成员都遭受了不幸的命运。公元前 207 年,胡亥在望夷宫被赵高的心腹逼迫自杀,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被赵高以黔首之礼葬于杜县以南的宜春苑(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

公子高(?-前 209 年),嬴姓,秦始皇嬴政的儿子。秦始皇死后,赵高谋害长子扶苏,拥立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皇帝,赵高当时法令严酷,大肆迫害宗室,公子将闾兄弟、公子 12 人、公主 10 人都被处死、连坐族诛无数。公子高想出奔,又怕逃亡后赵高将他一族全部处死,于是牺牲自己,请命为始皇殉葬,埋葬在骊山之麓,二世皇帝和赵高非常高兴,赐十万钱厚葬,公子高一族因而幸免。

公子将闾同样也是秦始皇的儿子,他和兄弟几人性格相对沉稳。胡亥在残害手足时,起初没有找到合适的罪名陷害他们,便将他们囚于内宫,单独审议他们的罪行。在其他兄弟陆续被杀害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公子将闾等人据理力争,表明自己宫廷中的礼节没有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更没有一点过失,不明白为何要被定罪处死,但来人只是奉命行事,最终他们三人无奈,只好引剑自刎。

二、皇位更迭下的血雨腥风

(一)秦始皇驾崩之变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行至平原津时得了重病,且病情日益加重。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拟了一份遗诏,命长子扶苏赶紧回咸阳主持葬礼,按照当时的礼制,主持葬礼之人便是皇位继承人。遗诏写好后交给了赵高,让其赶快发出去,可赵高却心怀鬼胎,私自将遗诏藏匿了起来。

赵高与为人正直的扶苏向来关系不睦,他担心扶苏继位后,自己中车府令的职务不但保不住,甚至可能会被扶苏处死,所以他想阻止扶苏继位,转而支持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登基。之所以选择胡亥,是因为胡亥年纪相对较小,昏庸无知,容易被他掌控,而且赵高曾教授胡亥文字及狱律令法事,算是胡亥的师傅,很受胡亥敬重。

不久后,秦始皇在沙丘宫驾崩。丞相李斯考虑到皇上在皇宫之外驾崩,恐会引发诸位公子及天下叛乱,便决定秘不发丧。当时正值七月,天气酷热,李斯命人将秦始皇的棺材放置在辒辌车中,让之前受宠的宦官继续陪伴侍奉,所到之处,依旧按照礼制由地方官吏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也照常批复,营造出秦始皇还在世的假象,而实际上知晓秦始皇已去世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五六个宦官。

赵高瞅准时机,先是独自找到胡亥,告知私藏诏书一事,并表明要与李斯一起支持他当皇帝,胡亥本就觊觎皇位,当下便应允了。随后赵高又去游说李斯,起初李斯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之举,毕竟自己深受先帝厚待,怎能辜负先帝。然而赵高直击要害,问李斯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五个方面,是否比蒙恬强,李斯深知自己虽贵为丞相,但在这些方面确实比不上世代为秦臣、根基深厚的蒙恬,而他又贪恋权位,为保住权势地位,最终答应与赵高一同谋划让胡亥继位。

之后,他们写了一封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写一封诏书痛斥扶苏和蒙恬不忠不孝,勒令二人自杀。一切安排妥当后,众人继续前行,由于天气炎热,秦始皇的辒辌车很快散发出臭味,赵高便命人在车后装了大量鲍鱼,用鲍鱼的臭味掩盖尸臭,就这样车队顺利抵达咸阳,赵高这才发丧,拥立胡亥登上皇位。而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掀起了层层波澜,成为后续秦始皇子女们悲惨命运的导火索。

(二)胡亥的血腥屠杀

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后,心里却始终不踏实,他深知自己的皇位得来并不光明正大,担心其他兄弟姐妹以及朝中大臣不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赵高看穿了胡亥的心思,便向他进言,建议杀掉那些对皇位有威胁的大臣和诸公子,胡亥听后表示认同。

在赵高的怂恿与操作下,一场针对秦始皇子女的血腥屠杀拉开了帷幕。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胡亥先是通过假传诏书的方式,“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迫使扶苏自尽,消除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兄长。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此后,胡亥的手段越发残忍。

他下令将十二个兄弟在咸阳市(市指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处死,让这些皇室血脉曝尸于闹市之中,百姓们目睹此景,无不胆寒。又在杜邮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残忍碾死,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公主们,也未能逃脱厄运,甚至被残忍地肢解,死状凄惨。

公子将闾等兄弟几人平日里遵纪守法,做事谨慎,胡亥起初没能找到合适的罪名陷害他们,便将他们囚禁在内宫,之后派使者前去宣布口谕,称 “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公子将闾等人据理力争,表明自己宫廷中的礼节没有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更没有一点过失,不明白为何要被定罪处死,可使者只是奉命行事,无奈之下,公子将闾等三人最终只好拔剑自刎。

此时,秦始皇的子女中只剩下公子高和秦二世胡亥了。公子高眼看兄弟姐妹们接连被处死,深知自己也在劫难逃,本想出逃,可又害怕自己逃亡后会被灭族,为保全家人,他只好牺牲自己,上书给胡亥,表示愿意为秦始皇殉葬,请求将自己葬在骊山脚下。胡亥见公子高如此识时务,极为高兴,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十万钱。

就这样,在胡亥的血腥屠杀下,秦始皇的众多子女皆死于非命,曾经庞大的皇室家族瞬间凋零,秦朝的统治也在这场内乱以及后续引发的一系列动荡中摇摇欲坠,加速了走向灭亡的步伐。

三、各子女的不同悲惨结局

(一)扶苏含冤自尽

扶苏本是秦始皇长子,也是皇位的合理继承人。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后,遗诏本是命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然而,赵高与李斯出于对自身权势的考虑,暗中篡改遗诏,伪造了一份指责扶苏 “为人不孝” 等罪名的诏书,赐其自杀,还诬陷蒙恬 “不匡正”,也将其赐死,并要求军队交予王离统领。

当胡亥的门客带着这封假诏书至上郡时,使者宣读诏书内容后,扶苏悲痛欲绝,当即准备自杀。一旁的蒙恬觉得事有蹊跷,赶忙劝阻扶苏,认为应当先确认诏书的真伪,再做决定。可扶苏为人宽厚仁义,向来尊崇 “父命”,他觉得既然是父亲赐自己死,就不应再去请示追问,于是毅然决然地拔剑自刎于上郡军中,令人惋惜不已。扶苏之死,其实也和他自身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太过正直仁厚,又深受儒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思想的影响,面对看似来自父亲的旨意,没有过多质疑便选择了遵从,这也使得赵高、李斯等人的阴谋能够得逞,而他的死,也成为秦朝走向动乱和灭亡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二)公子高无奈殉葬

公子高作为秦始皇的儿子,在赵高与胡亥阴谋篡位、大肆迫害宗室的黑暗时期,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境地。赵高当时法令严酷,已经有众多公子、公主被以各种罪名处死、连坐族诛。公子高看到兄弟姐妹们接连惨遭厄运,深知自己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本想逃亡保命,可又害怕自己一旦逃走,赵高定会迁怒于他的家人,将他一族全部处死。

在这种无奈的绝境之下,公子高为了保全家人,只好做出了一个极为悲壮的决定。他主动上书给秦二世胡亥,言辞恳切地表示,父亲在世时对自己关怀备至,如今父亲驾崩,自己愿意为秦始皇殉葬,请求将自己葬在骊山脚下,以尽最后的孝心。胡亥和赵高见公子高如此 “识时务”,自然十分高兴,欣然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十万钱作为厚葬费用,公子高的一族也因此幸免于难。公子高此举,虽说是无奈之举,却也展现出了他在绝境之中舍己为家的大义,着实令人感叹。

(三)公子将闾拔剑自刎

公子将闾同样是秦始皇的儿子,他和兄弟几人平日里小心谨慎,行事向来遵循宫廷礼节,未曾有过什么过错。可胡亥在赵高的蛊惑下,为了巩固自己那得来不正的皇位,对宗室大开杀戒,根本不管有无真凭实据,只要觉得对自己的皇位有潜在威胁,便要除之而后快。

起初,胡亥没能找到合适的罪名来陷害公子将闾兄弟几人,便先将他们囚禁在内宫之中。之后,赵高派人前去宣布口谕,给他们安上了 “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 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欲逼他们自尽。公子将闾等人据理力争,他们表明自己在宫廷中的礼节方面从未有过差错,朝廷规定的礼制也一直严格遵守,听命应对更是没有一点过失,实在不明白为何要被定罪处死。然而,前来传达旨意的使者只是奉命行事,根本不管他们的辩解,只是一味催促他们尽快自尽。面对这样的绝境,公子将闾等三人感到无比绝望与无助,最终无奈之下,只好引剑自刎,结束了自己本不该如此悲惨的生命,他们的遭遇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也凸显出了当时权力斗争下皇室成员命运的悲哀与无奈。

(四)公主们的肢解之痛

秦始皇的女儿们,尽管生前身处皇室,花团锦簇、享尽荣华,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但在那场残酷的皇位更迭风波中,依旧没能逃脱厄运,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胡亥在赵高的怂恿下,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展开了血腥屠杀,丝毫不顾念亲情。据史料记载,胡亥将 “十公主戮死于杜”,这里的 “戮死” 是极为残忍的刑罚,意味着肢解。从 1976 年秦陵东侧上焦村附近的考古发现也能印证这一点,在发掘的陪葬墓群中,部分女性墓主人的尸骨非常零乱,有的躯体与四肢相分离,有的头骨与躯干相分离,惨不忍睹。其中,还有一枚出土于女性墓中的私印,印文为 “阳滋”,推断墓主是秦始皇的女儿嬴阴嫚,她生前备受秦始皇宠爱,却也没能逃过胡亥的毒手,被残忍肢解诛杀。这些公主们,原本可以安稳度过一生,却因胡亥的残暴与赵高的阴谋,遭受了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是令人惋惜和心痛,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古代皇权斗争的残酷无情。

四、秦朝皇室悲剧的影响与反思

(一)对秦朝覆灭的影响

秦始皇子女的大量被屠杀,对秦朝的覆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世时,凭借着自身的雄才大略以及皇室家族众多成员在各方的助力,维系着庞大帝国的运转。然而,在他驾崩后,胡亥继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展开了血腥清洗,使得秦朝内部原本稳固且庞大的统治力量被极大地削弱。

扶苏作为长子,本有着卓越的政治远见和贤能的名声,若能顺利即位,凭借他的仁厚以及在朝中、军中的威望,或许能够缓和秦朝严刑峻法带来的社会矛盾,稳定朝局,让国家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但他含冤自尽,让秦朝失去了一位可能力挽狂澜的继承人。

其他被杀害的皇子、公主们,同样有着各自潜在的能力和影响力,他们的死亡,意味着秦朝皇室内部失去了诸多可以辅佐皇帝、分担政务、拱卫皇室的力量。而胡亥本身昏庸且被赵高掌控,在无人能够有力制衡赵高、有效辅佐他治理国家的情况下,他肆意施行暴政,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不满。

各地百姓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也趁机复国叛乱,秦朝面对内忧外患,却因内部统治核心的凋零而缺乏足够应对的能力,最终只能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深渊。可以说,秦始皇子女的悲惨命运,从内部极大地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根基,是加速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历史教训与启示

秦始皇子女的悲惨命运,为后世留下了深刻且沉重的历史教训与启示。在权力面前,亲情竟显得如此脆弱,那些本应同气连枝、相互扶持的兄弟姐妹,在皇位的诱惑与争夺之下,沦为了血腥屠杀的对象。胡亥为了巩固那来路不正的皇位,全然不顾念手足之情,在赵高的蛊惑下,将屠刀挥向了自己的亲人,这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欲膨胀时人性中恶的一面是多么可怕。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凸显出皇室内部权力交接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秦始皇未能在生前妥善安排好皇位传承事宜,使得赵高、李斯有机可乘,篡改遗诏,进而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悲剧。这警示着后世,一个国家的权力交接需要有明确、公正且稳固的制度保障,才能避免因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内乱。

对于现代人而言,虽然我们远离了封建王朝的皇室斗争,但其中反映出的关于人性、权力、亲情的问题依然值得深思。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如何在追求自身目标的同时,坚守住亲情、道德底线,不让欲望蒙蔽自己的双眼,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刻警醒自己的。

0 阅读:4
历史卷轴研究所

历史卷轴研究所

探索历史长河,洞见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