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有人说汉献帝没想杀曹操?

访风聊历史 2024-08-16 02:42:17

作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政治事件之一,衣带诏事件的经过,其实特别简单。

所谓的衣带诏事件,大致就是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之后,逐渐架空了汉献帝。为此,汉献帝十分不满,所以就以衣带诏的形式,给国舅爷董承下了一道命令,让董承去找人诛杀曹操。

但遗憾的是,后来,这个计划还未执行,消息就泄露了出去。随后,曹操又派人抓了所有参与计划的人。因为刘备之前也参与了这个计划,所以在此之后,刘备也被曹操带兵征讨,失败后被迫去投奔了袁绍。

而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汉献帝和曹操之间,就彻底撕破了脸。自此之后,曹操再也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开始公然行动起来,彻底把汉献帝变成了傀儡。

这就是历史上的衣带诏事件。

对于衣带诏事件本身,大家其实了解的都很多。因为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故事属于重头戏,直接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命运。而正史上的衣带诏事件,确实也和小说里描写的情况,相差不大。

但同时,如果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个事件,我们却会发现:这个政治事件的背后,存在很多迷雾。

比如说,当时的刘备,是否真的打算参与衣带诏事件?那位国舅爷董承,是不是真的有衣带诏这种东西?而当时的汉献帝,是否真的曾经想过以这种形式,彻底除掉曹操?在整个衣带诏事件前后,到底又发生过哪些事呢?

想要真正说明白这段历史,其实我们得从一个关键人物说起。

这个人,既不是曹操,也不是汉献帝,更不是刘备,而是那位国舅爷董承。

在《三国演义》当中,董承这个名字,只是一闪而过。所以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都不算特别熟悉。

但实际上,在东汉末年那会儿,尤其是在衣带诏事件之前,董承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因为除了国舅爷这个身份之外,董承还是汉献帝的表叔!

当年汉灵帝在世的时候,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家族,也曾经显赫一时。不过,这位汉灵帝的生母,出身并不显赫,董家也不是什么大家族。

再加上汉灵帝登基之后,这个董老太太好像并不擅长政治,反倒是特别贪财。而董太后唯一的哥哥,当年入朝为官之后,又因为擅自矫诏而被处死。

所以汉灵帝在世的时候,对董家也没怎么重用。再之后,才有了何进家族的崛起,占据了外戚势力这座山头。

不过,到了汉灵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灵帝总算后知后觉,意识到何家太过势大。于是后来,汉灵帝又把自己的次子,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交给了那位董太后抚养。同时,汉献帝还有意无意之间,把身边的宦官,推到董家那边,给董家提供臂助。

但即便如此,等到汉灵帝死后,何家还是迅速占据了上风,迅速除掉了董家,和那些不听话的宦官。就连汉灵帝他妈,那位董老太太,之后也被直接赶回老家,而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因为有这样一段家族历史,董承年轻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别看当时他是当朝太后的侄子,汉灵帝的表亲。但对于自己这个表亲,汉灵帝可是特别不喜欢。

另外,史书上只是记载,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并没有记载他爹是谁。但从史书上的其他记载来看,董太后当年只有一个兄弟,也就是那个被‘矫诏’处死的董宠。所以历史上的董承,大概率是这个董宠的儿子。

这样一来,当年汉灵帝可是亲自下令,处死的董宠。而对于董承这个表兄弟,他自然也不待见了。

而等到汉灵帝去世,董太后也失势之后,董承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此时的董承,在上面已经没了靠山,眼瞅着这辈子就要彻底废了!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董承的人生峰回路转,很快有了转机。

因为后来,董卓入京了。

尽管董卓也姓董,但董卓他们家的这个董,和董太后之间的这个董,显然是不沾边的。但即便如此,刚刚入京的董卓,为了更好的掌控朝局,还是将自己硬往董家这边靠,说自己是董家的亲戚。

但问题是,当时的董卓,在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董家人的情况下,又该如何硬靠到董家这边呢?

在这个时候,董承的重要性,瞬间就凸显了出来。

作为董家此时唯一的直系男丁,董承的信用背书,无疑相当重要。史书上也没写,当时董卓到底是怎么拉拢了董承。反正最后,董承去了董卓麾下,做了董卓女婿麾下的一个官。

所以,等到董卓被杀之后,如何处置董承,也成了当时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比如说后来皇甫嵩的儿子皇甫郦,就曾经说董卓‘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这其中的董旻,是董卓的亲弟弟,董璜则是董卓的亲侄子!

显然,当时在很多士族公卿的眼里,董承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董家人了。

照理来说,这样的董承,在董卓倒台之后,显然应该受到清算。毕竟,和他齐名的董璜和董旻,后来可是都被直接杀了。

但有意思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阴差阳错之下,非但没让董承被杀,反倒是让他更加发达了。

简单来说,董卓死的时候,董承正好在军队当中,所以也就没有第一时间被杀。而董卓被杀之后不久,李傕和郭汜就打进了长安。再之后,董承就成了正面人物。

而接下来,因为汉献帝逐渐长大,汉献帝也想摆脱李傕等人的控制。但环顾四周之后,汉献帝很快发现,自己根本无人可以依靠。所以后来,汉献帝就盯上了董承。

虽说董承之前跟过董卓,汉献帝也对董卓这帮人恨之入骨。但说到底,董承还是董太后的侄子,算是汉献帝的表叔。最关键的是,当时董承的手里,是有一部分兵权的!

所以后来,汉献帝就娶了董承的女儿,做了自己的贵人。而这样一来,董承也就一跃成为了汉献帝的老丈人,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清算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之后,等到李傕和郭汜互斗,汉献帝就趁机逃离了长安。而当时的董承,也开始跟着汉献帝一起东归。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从汉献帝离开长安,到汉献帝抵达洛阳,这一路上更是一路大战不止。在此期间,董承麾下的士兵,虽然折损大半,但却越来越受到汉献帝的倚重。

等到回到洛阳之后,当时在汉献帝身边,几乎就只剩下了两股护卫军队。一股是由董承统领,另一股则是由韩暹统领。

董承的故事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他的事情,并入到历史主线剧情当中了。

随着汉献帝一行人回到洛阳,当时在护卫军队当中,掌握优势兵力的韩暹,就显得越发强势。

对此,董承自然很不满。他自认为自己是国舅爷,而且还是汉献帝的亲表叔。于情于理,都应该由他来执掌大权。

反倒是那个韩暹,他当年不过是一个黄巾军出身的农民军将领,后来被招安之后,才来到汉献帝身边。就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掌权呢?

所以,回到洛阳之后,董承就一直想要除掉韩暹。但同时,不管是兵力还是个人战斗力,董承都远不是韩暹的对手。

这可咋办呢?

关键时刻,董承就想到了兖州的曹操。

后来,董承秘密给曹操发了消息,希望曹操带兵过来帮忙。而曹操这边,之后也没让董承失望,很快就带兵来到洛阳,赶走了韩暹。但同时,曹操又以洛阳残破为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县。

从董承的角度出发,前往许县这件事,可能真的是他事先没想到的。但不管怎么说,曹操的出现,还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等到大家抵达许县,汉献帝开始论功行赏的时候,董承更是被直接封侯,官职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

而到了许县之后,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曹操就开始不断架空汉献帝,以及他身边的人。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很多人以为,汉献帝前脚抵达许县,后脚就成了曹操手里的玩物。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

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刚刚抵达许县的时候,其实是有一定权力的。至少,当时他身边的很多护卫,还是会听他的调遣。而当时的曹操,虽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无法完全控制汉献帝。更不可能曹操指挥汉献帝,去做什么事情,或者任命谁做官。

不过,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曹操却一直在挖汉献帝的墙角。因为许县是他的地盘,所以接下来,汉献帝不管去哪里招护卫,招来的都是曹操的人。而那些护卫军队里管事的将军校尉,也都被曹操换成了自己的亲朋故旧。

至于汉献帝身边的那些大臣,则更是被曹操逐渐剥夺权力,变成了毫无实权的‘备员’。

而最终,让汉献帝和曹操彻底撕破脸的,则是‘议郎赵彦之死’。

简单来说,当时汉献帝身边有个议郎,名叫赵彦。这个议郎,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顾问。而这个赵彦,当时就给汉献帝出了一套主意。

史书上也没记载,赵彦当时出的主意,到底是什么。反正最后,曹操对此很不满。所以后来,曹操在汉献帝不知道的情况下,直接就把赵彦给杀了。

正是这件事,彻底让汉献帝和曹操撕破了脸。

杀了赵彦之后,曹操曾经去找汉献帝报告。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汉献帝盛怒之下,直接说了一句话:“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就是这句话,彻底吓到了曹操,也让两人的关系,彻底决裂了。

因为按照汉朝制度,像曹操这种级别的官员,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佩刀!而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一般在这个时候,佩刀官员的身边,会有两个皇帝护卫跟着他。

这也就是说,如果汉献帝当时一声令下,真想砍了曹操,曹操必死无疑!

当然,曹操死后,汉献帝的下场也不会太好。具体情况,可以参见三百年之后的北魏皇帝元子攸。

反正不管怎么说,在这件事之后,曹操是再也不敢孤身拜见汉献帝了。而汉献帝这边,也知道曹操并不是什么好人,而是一个乱世奸雄。

所以,在这之后,汉献帝就下了衣带诏。通过将诏书放在衣带当中,然后将衣带秘密交给董承,以此来避过曹操的监视。再之后,再由董承在外面活动,联系各路人马,最后找机会干掉曹操。

不过,尽管史书上对此记载的颇为详细,但对于衣带诏事件本身,后世却还是有两大争议。

第一个争议,就是当时的汉献帝,是否真的下过衣带诏?是否有可能是董承出于嫉妒,伪造或者谎称自己有了密诏。然后借着汉献帝的名义,阴谋除掉曹操,最后由他自己掌权。

要知道,后来汉献帝一直到死,都没有承认过自己要杀曹操。同时,对于那份衣带诏,或者说那份密诏,后来史书上也完全没记载。至少,后来曹操反杀董承之后,没有找到这份诏书的原本。只是董承自己说,是受了皇帝的密诏,找人诛杀曹操。

当然,对于这个争议,后世普遍不太关注。因为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汉献帝确实是有理由这么做。而后来的结果,也都是按照衣带诏存在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直接忽略所有争议,完全当这件事是存在的。

至于第二个争议,则是这个秘密的衣带诏,后来到底是如何走漏消息的呢?

在汉献帝下达密诏之后,董承很快就拿着密诏,前去联系其他人。在这个时间点,董承的官职,已经是‘车骑将军’了。按照汉朝的官制,车骑将军属于最高层的军职。在军队系统当中,仅次于大将军。

当然,如果考虑到实权的话,那董承这个官职,就没多少含金量了。他当时能控制的,也就只有自己手底下极少的一些护卫军队而已。

而接下来,在董承的串联之后,很快又有几个关键人物入局了。他分别是:偏将军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这其中,种辑和吴硕,都是董承的心腹。至于王子服,则是掌握了一部分兵权。

当然,除了他们几人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刘备。

此时的刘备,正好闲居许昌。不过,因为之前他在地方打拼多年,麾下也有一些军队。再加上刘备作为宗室的身份,此时董承自然也要拉拢他。

就这样,在董承的串联之下,一个‘杀曹小分队’逐渐成型了。而再之后,众人就开始秘密进行准备,打算一举诛杀曹操。

但也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个意外发生了。

第一个意外,是刘备忽然被外调,前去阻击袁术。

之前在击败吕布之后,刘备就被曹操带回了许县,明升暗降。不过到了这会儿,恰好袁术称帝失败,想要北上投奔袁绍。而此时的刘备,就被曹操派往下邳,前去截杀袁术。

对于当时的曹操,为何要将刘备外派,后世存在极大的争议!有人说,这是曹操故意将刘备调走,以便自己诛杀董承等人。如果刘备留在许昌,会给曹操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有人说,当时刘备已经完全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所以曹操才会重新将他放回地方。

不管真相如何,总之,刘备的突然外调,迅速打乱了董承这帮人的谋划。

要知道,彼时的刘备,虽然只是闲居在许昌。但在他的麾下,却有着很多铁杆追随者。这些人以关羽和张飞为首,对刘备极度忠诚。只要刘备存在,再加上汉献帝出面,刘备麾下的这些人,每一个都可以迅速领导几十甚至上百个人。

如此一来,刘备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接管一支数千人,甚至是上万人的军队。一旦这个局面出现,曹操的麻烦就大了!

而除了刘备之外,剩下的董承几人,都不是出身底层,身边也没有足够多的追随者。也就是说,除了他们各自直属的少量军队之外,他们很难再极短时间内,接手其他的军队。

当然,如果只是刘备暂时外调,董承他们也完全可以等刘备回来。而且,刘备外调之后,在地方上有了实权,这反倒利于他们诛杀曹操。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二个意外。

就在刘备刚刚离开许昌之后不久,衣带诏的事情,忽然就走漏了消息。

没有人知道,曹操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得知了衣带诏的消息。对此,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但在这之后,曹操迅速行动了起来,直接逮捕了董承等人。

这其实也是正史和文艺作品的不同。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董承当时成功发动了诛杀计划!

只是曹操提前有所察觉,早做准备,所以在董承发动之后,迅速杀光了董承麾下的护卫。但在正史上,董承等人其实是还没动手,就已经被曹操逮捕了。

就这样,公元200年正月初九,曹操忽然下令,将董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全部处死!就连董承的女儿,那位正怀有身孕的董贵人,此时也没能逃过一劫,直接被曹操给杀了!

而随着董承等人被杀,汉献帝身边最后一批有兵权的人,也彻底被清理干净。自此之后,汉献帝就算再想反抗,也没了任何机会,只能彻底沦为一个傀儡了。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4-08-19 00:58

    衣带诏当然不是为了诛杀曹操。参与此事的人没有一个掌握实权,而当时整个朝堂都是曹操的人,所有官员包括刘协的工资都是曹操发的,就算杀了曹操也轮不到刘协或这些参与者掌权。衣带诏真正的意图是从根本上解除曹操“奉天子”的合法性,由外而内的解决问题。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