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形成

陈宪看 2024-08-08 07:25:31

一个时期以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有些扑朔迷离,短期走向不太容易判断。就全球经济而言,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经济学及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分析框架时常失灵。在中国经济中,深层次、超常规的复杂因素也使得经济运行有些胶着,去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反映了这种状态。好在外需(净出口)又一次助力中国经济。但内需不足,消费疲软的“症状”比较突出;内生动力不足,“独角兽”企业增长数量减缓是一个侧面的证明。面对这“两个不足”,需要管用的“招”,但同时需要调整调控思路和政策。对此,我国宏观经济部门已开始关注并付诸相关行动。

凯恩斯以后,经济分析从宏微不分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层面;从长期短期不分到长期分析和短期分析两个框架。看好中国经济的理由,主要是基于宏观长期因素,它们是:

中国经济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超大规模经济体有着很强的韧性;我国有着完整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体系;社会长期稳定,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勤劳节俭、奋发有为的发展基因,这些长期因素(基本面)的存在和综合作用,人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看好中国经济。

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微观短期因素,至少是三个方面。

其一,企业信心不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即微观经济主体,直面种种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容易产生信心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包括初创企业。人们常常会看到,宏观经济数据还差强人意,但微观主体的感受却不如人意,甚至感觉很差。特别是初创企业和大部分小微企业,都处在创业创新频繁试错阶段,试错为对的成功率很低。所以,创业者和企业主时常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尤其当负面变化袭来时,他们要第一时间做出应对,稍有应对不当,不是造成损失,就是失去机会。

其二,外部环境压力。如上所述,小微企业要直面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对其十分敏感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外部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对于初创企业,找“钱”的压力很大。这个环境变化是独角兽企业增长数量减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广大小微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需求不足,许多厂家和店家是在亏损或“打个平手”中求生存。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企业在求变求新中锻造自己的韧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要提及的是小微企业的从业者,他们是外部环境压力的直接承受者,给予他们实际的关心,减缓他们承受的压力,在当下显得至关重要。

其三,短期政策失效。由于短期问题长期化,如需求不足本应是短期问题,却在较长时期存在,故短期政策失效,尤其是货币政策失效。在这一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首选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它的边际作用在下降。到目前,长期国债成为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这是明智之举。但是,需求不足的持续存在,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短期政策又无法相救,使这一状态不断延宕,平添经济问题的复杂与纠结。

中国经济目前的这种状态和问题,一方面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与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思路转变有很大关系。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但不在明知短期政策失效的情况下“放水”,避免需求侧不当干预造成经济的更大波动,而是更多地促进供给侧起作用,以自身的定力,推动在中速增长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

观察表明,供给侧创新能够通过多个管道转化潜在需求,创造新需求,持续性影响和作用稳增长、稳就业和稳消费。这种影响和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供给侧的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二者的“双向奔赴”,形成新动能、新产业和新模式,主要将通过拉动投资增长,当消费需求难以在短时间出现较大增长时,贡献投资需求的作用;通过稳定就业增长,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拉动最终消费;通过培育长期资本,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创造有利于初创企业不断成长的资本环境,为中国经济赢得持续的源头动力。

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理想状态,是宏观政策及工具尽可能与微观主体需求相衔接,但二者的主体和影响因素不同,出现脱节是常态。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暖意未必能够到达微观主体。在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的努力和拼搏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关注供给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的作用,促进新产业新动能快速成长,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0 阅读:4

陈宪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