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敛肺涩肠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14 00:15:21

乌梅是人们最早接触到的果树之一,在《山海经》中便有“灵山其木桃李梅杏”的记载,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望梅止渴”典故‬。梅的果实于农历五月成熟,旧称梅实,可入药治病。乌梅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现历代本草逐渐总结了本品具有敛肺、涩肠、生津、止血、安蛔等诸功效。

中药乌梅是特定只由梅树未成熟的果实(青梅)炮制而成,而零食乌梅则还可能为成熟的黄梅、西梅等加工而成。而且为了提高口感,要做成零食的乌梅中添加了糖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完全丧失了中药乌梅那种酸涩收敛的药性。

中医

中药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本品气微,味极酸。以个大,肉厚,色黑,柔润,味极酸者为佳。生用,去核用,或炒炭用。

乌梅性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

注意: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乌梅为梅之果实,熏成乌黑色,故名。中药乌梅有别称:梅实,熏梅、桔梅实、桔梅肉,黄仔、千枝梅、合汉梅,酸梅、红梅等。

《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生川谷。”

《本草崇原》

梅实将熟时,采微黄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蛀。

梅花放于冬,而实熟于夏,独得先春之气,故其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也。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矣。除热烦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精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矣。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梅实结于春而熟于夏,主敷布阳气于肌腠,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痣,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愚按: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味,放花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上达也。后人不体经义,不穷物理,但以乌梅为酸敛收涩之药,而春生上达之义未之讲也,惜哉!

《神农本草经读》

乌梅气平,禀金气而入肺;气温,禀木气而入肝;味酸无毒,得木味而入肝;味涩即酸之变味也。味胜于气,以味为主。梅得东方之味,花放于冬,成熟于夏,是禀冬令之水精,而得春生之气而上达也。主下气者,生气上达,则逆气自下矣。热烦躁、心不安,《伤寒论》厥阴症,以气上撞心、心疼热等字该之,能下其气,而诸病皆愈矣。脾主四肢,木气克土,则肢体痛;肝主藏血,血不灌溉,则偏枯不仁,而为死肌;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所以主之。去青黑痣及蚀恶肉者,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现代药理

乌梅核壳和种仁水煎液可减少浓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显示出镇咳作用。果肉水煎液可对抗新斯的明所致的小鼠小肠运动亢进,并可对抗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降低稀便率。水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管的运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在体外对蛔虫的活动有抑制作用。此外,乌梅还具有止血、抑菌、抗休克、增强免疫等作用。

时间:2024

2 阅读:41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