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明要到抗日前线去,李四光一家前来送别。轮船渐渐远去了,李四光还在远望沉思..
在抗日战火纷飞的年代,地质研究所迁到桂林山区。在这里,李四光继续进行地质研究,有时还做些模拟实验,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有关地质理论的问题。
生活是艰难的。在困苦的环境中,李四光酝酿已久的地质力学脱颖而出!这个地质学方面的崭新理论给中国的地质事业带来希望,也给家庭带来欢乐。
许淑彬推着小磨磨豆浆,以便给不知劳累的丈夫添点营养。这一天,风尘仆仆的郑森神色疲惫地走进屋来。
郑森是到重庆要求政府给地质所拨款的,但几经交涉,凌子骞才批了少量经费。李四光听完郑森的汇报,一团怒火在胸中升腾。
郑森还告诉李四光:“听说日本人要打桂林···”话未说完,郑森忽然一阵眩晕。李四光慌忙扶住他,不住地叫着:“子元,子元,你怎么了?”
郑森病倒不久,就传来日本兵快要进城的消息。等地质所搬到贵阳时,郑森的病情更重了。李四光带着药方四处奔走,在一家小酒店前碰巧和宋雪涛教授撞上了。
异乡相遇,旧友重逢,话似江水,滔滔不尽。宋雪涛把李四光带到城边难民区的一间木板屋。李四光四下环顾,难过地问:“老宋,这就是你的家?”老宋哈哈一笑:“国都要亡了,还有什么家!”
李四光从窗口看到这悲惨景象,似乎听到成千上万难民的呻吟…………
看到这惨景,谁能不感到痛楚!李四光转身坐下,凝视着老朋友那种自暴自弃的消沉神态,勉励他鼓起勇气,不要在逆风浊浪中沉沦下去。
如今靠摆地摊混日子的宋雪涛,觉得“勇气”无法解脱他的穷困潦倒。这时,替父亲卖完旧书的儿子回来了,宋雪涛迎上去接过钱,要去打酒。
这孩子的妈妈不在人世了,生活的磨难使他过早地懂事了。李四光十分同情宋雪涛父子,就把仅有的一些钱给了他们。
李四光想到郑森病重,就匆忙赶回市郊尼姑庵内。女儿熙芝焦急地问:“爸爸,药呢?”李四光摇了摇头。许淑彬急冲冲地迎上来,低声说:“子元怕是快不行了!”
李四光大吃一惊,急忙奔到郑森床前,轻声而焦急地呼唤着: “子元!子元! ”郑森睁开眼,看到李四光,脸上露出笑容: “李先生,您回来了!”熙芝和妈妈却暗暗啜泣。
郑森跟着李四光有二十多年了,爬过多少山,蹚过多少河,搞过多少实验,都记不清了。“今后···我不能再跟您爬山了!”郑森在病势垂危中的这句话,凝聚着对李四光多么深沉的感情啊!
李四光万分难过,安慰他:“等你病好了,我们一块儿再去爬山。”说着,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已经爬上行政院秘书长高位的凌子骞,偏偏在这时候出现了。
李四光猜不透,他又来干什么呢?凌子骞开门见山地说:“仲揆,老蒋再次要我来请你去重庆当部长。”说着,递给李四光一叠钞票。
李四光摇摇头,婉言谢绝了。他想,自己当前的处境虽说很苦,但科学家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金钱、地位···
凌子骞讨了个没趣,便走了。这时,郑森呼吸困难,慢慢闭上了眼睛。李四光一家人泣不成声,轻轻地呼唤着郑森的名字。
窗外秋雨绵绵,李四光含泪写下《悼子元》诗。他沉痛地吟诵着:“··.森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直到抗战胜利后,李四光才来到重庆。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工作的吴焕明闻讯赶来看望李四光。
一别八年,李四光早就盼望见到这位共产党员。吴焕明见到李四光,头一句话就说:“李先生,局势很不好,周副主席派我来看您。”
吴焕明说,周恩来副主席很佩服李四光的学问和民族气节;非常关心科学家的工作与安全。年过半百的李四光听了,心里感到非常温暖。
吴焕明讲了当前国共斗争的形势,揭露了蒋介石要打内战的阴谋。李四光默默地听着,冷静地思索起来。
李四光问道:“你们共产党人在这样紧张的时刻还能考虑到科学?”吴焕明斩钉截铁地回答:“马克思主义者从来相信科学,相信人民。”
如果内战爆发,就不会有一个安静的科学研究的环境。这一点,周恩来同志早想到了。他让吴焕明转告李四光:不妨先到国外避一避,等待光明中国的来临。
李四光脸上显出异常兴奋和感动的神色。他对吴焕明说:“请转告周先生,感谢他对我的关心!我等着光明中国来临的这一天!”吴焕明深情地说:“我们一定会见面的!”
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李四光一家登上客轮,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英国居住期间,李四光更加思念祖国。他时常站在海边,盼望着光明的中国早些来临..
光明的一天终于盼到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博恩默斯海滨公寓。李四光一家无限深情地遥望东方升起的曙光…………
李四光非常激动,决定立即起程回国。过了几天,李四光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消息在报上公布了。
但是,国民党政府已命令驻英大使郑天锡,要李四光公开声明拒绝接受新政协委员的职务,否则就要英国政府予以扣留。李四光和妻子开始考虑冲破阻挠的对策..
李四光决定到普利茅斯乘船去瑞士,在那里等着妻子一道回国。
估计李四光已脱险到达瑞士,许淑彬才发出一封李四光写给郑天锡的信,然后收拾好行装,从容地离开英国。
在国民党驻英大使馆里,郑天锡和凌子骞看了李四光的信,二人神色阴郁,默默无语。
郑天锡长叹一声:“说来也怪,这个书呆子不仅自己投奔中共,反而还想来对我做策反工作,他也太天真了!”凌子骞苦笑一声,感到前途渺茫··.·
光明的中国在召唤!唯有向往光明的人才有光明的前途。李四光就要扑进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李四光一家一回到北京,已经调到地质部门工作的吴焕明便受周总理的委托,特地到北京饭店来看望他们。
吴焕明告诉李四光:周总理决定推迟举行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就是要等他回来主持。李四光被这种信任和尊重深深感动了!
宋雪涛教授也回到了北京。他和李四光久别重逢,是何等兴奋啊!他们尽情倾诉对祖国的热爱,互相激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出毕生精力。
崭新的生活开始了。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为打破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贫油的神话,他亲自组织地质普查队,忘我地战斗着···
春风徐徐,杨柳依依,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毛主席和周总理亲切接见了李四光。
周总理十分赞赏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高度评价这是第一次把运动、把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是个了不起的贡献。
李四光笑笑说:“在地质界,我是少数派。”毛主席鼓励他:“当少数派不要紧,有时候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周总理请李四光谈谈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李四光回答说,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地下构造的规律,找出储存石油的构造来。毛主席一边听着李四光的分析,一边端详着地质构造图。
李四光详细分析着中国含油区分布的情况:从地质力学的观点看,除西部几个盆地外,我国东部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有三条沉降带,都是有含油远景的。毛主席听着,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最后,李四光提出:希望能在松辽地区早一点开展石油普查工作。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 “好嘛!党中央支持你们,等你们的好消息!”李四光心情激奋,受到了极大鼓舞。
李四光来到地质力学研究所,看到石油普查队即将奔赴松辽平原,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吴焕明兴奋地对他说:“李先生,您再也不是少数啦!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很好的队伍!”
李四光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马上走进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认真观看各种岩石的切片。
李四光正在精神焕发地为祖国寻找石油的紧张时刻,不幸患了肾病住进医院。刚做完手术,他就看起外文书来了。
护士小赵发现李四光在看书,就嗔怪道:“李部长,您要绝对静养,这是周总理的嘱托!”李四光想到总理那么忙,还这样关心自己,感到实在过意不去。
小赵刚走,许淑彬和女儿熙芝进来了。李四光多么希望收到松辽平原出油的喜讯啊!
周总理亲自到医院来看望李四光。李四光激动地说:“总理,您那么忙,还来看我。”周总理笑道:“陈老总说得好,一闲对百忙嘛!哈哈哈!”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李四光的病情,随后叮嘱说:“我们都希望你养好身体,为国家找到更丰富、更多样的地下资源。”
李四光很想知道东北方面石油普查的结果。周总理说:“别性急,我相信,你的学说一定很快会开花结果。当然,除了石油,我们还要找煤、铁、铜和稀有金属...”
周总理对科学家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切,勉励李四光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四光心情万分激动,对总理说:“我年纪大了,怕来不及了!”
总理亲切地说:“只要你有这个要求,七十岁不算老!来得及!”李四光容光焕发,眼含热泪,紧紧握住周总理的双手··
李四光出院不久,就传来松辽平原出油的喜讯!从此,中国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光明灿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一天,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说凌子骞回来了,提出要见李四光。当许淑彬把这件事告诉李四光时,他不禁想起往事,感慨万分。
秋高气爽,枫叶正红。李四光夫妇热情欢迎凌子骞从异乡归来。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凌子骞虽然面有愧色,但心里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李四光鼓励凌子骞振奋精神,还可以替人民做点好事。李四光陪凌子骞参观了地质研究所之后,还建议他到东北油田去看一看。凌子骞欣然同意了。
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李四光站在党旗下宣誓,决心把全部心血献给祖国,献给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
第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凝神聆听着,心潮激荡,倍受鼓舞。
在分组讨论休息的时候,周总理问李四光:“李老,你说,地震能够事先测定并且预报吗?”李四光想了想答道:“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钻研,摸索规律,地震应该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周总理指示要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地震,而且一定要抓紧。李四光深为感动,对总理说:“我想一想,跟郭老、竺可桢同志谈谈,再向您汇报。”
要开辟地质科学的新领域,有多少事情需要抓紧去做啊!李四光一想到周总理的重托,便夜以继日地加紧工作。
桌上的地球仪伴着这位卓越的地质学家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啊,人老了,时间不多了,李四光仍在精神抖擞地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妻子是那样关心体贴他,把外衣轻轻披在丈夫身上。李四光临窗远眺,对妻子深沉地说: “总理交给我的任务,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完成…………”
新的一天开始了。在绚丽的霞光中,李四光迈着坚定的脚步,走向光明和科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