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最新发布!能源关键词: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

叶春能 2024-08-12 20:53:06

刚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将能源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全文提及能源方面多达52处,其中“能源”一词22次、强调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和绿色能源的重要性,共提及17次。同时,特别关注电力、煤炭、油气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领域,分别提及11次、4次和3次。文件在第四部分专门强调了“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现了对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发展的战略重视。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正通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其作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压力与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方针,旨在通过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非化石能源的扩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使用效率,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加快建设智能化、灵活、安全的新型电力系统,以符合全球气候治理趋势,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需求,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战略指导。这一部分重点强调三方面内容:

第一,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于实现中国的绿色低碳目标至关重要。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仍然是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2023年煤炭消费量占比为55.3%。因此,如何在减少化石能源依赖的同时,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是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但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高比例仍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制约因素。同时,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有效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并推动其清洁高效利用,成为政策重点。

为应对这一挑战,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首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实施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并积极推进散煤替代。特别是在一些高污染地区,通过散煤替代等措施,将显著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这一策略不仅符合国家的碳排放控制目标,也有助于实现区域环境的改善。

其次,加强对现役煤电机组的节能、降碳、灵活性和供热改造,以实现“三改联动”,提升煤电的清洁化水平。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煤炭的碳排放强度,还能提高煤电机组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

再次,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并推动油气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例如,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的建设,既能减少油气开发过程中的碳排放,又能为新能源的利用创造更多机会。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引导,CCUS技术有望在中国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总体来看,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的能源结构将朝着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未来5年,中国将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的驱动,更需要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后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是中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柱。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的必要步骤,更是提升能源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

2023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5.7%,而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然而,相较于实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这一比例仍需显著提高。尤其是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尽管装机容量增长迅速,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并网困难和消纳问题,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尚未达到预期。

为了加快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文件提出加快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在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集中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而其中相当部分将集中在西北地区。这些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还能为未来的能源供应提供稳定的保障。

同时,西南地区的水电开发和沿海地区的海上风电、核电也将成为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水电资源,在中国的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中国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大规模水电开发,并实施水风光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开发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此外,海上风电和核电的发展也将在沿海地区得到进一步推广,形成清洁能源的多元化布局。

文件还强调了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分布式光伏和风电因其灵活性和低环境影响,近年来在城乡结合部和工业园区得到广泛应用。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结构。其中,氢能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具备高效储能、广泛应用的潜力。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氢能的“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未来,中国将在氢能制备、储运和应用等环节实现重大突破,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氢能产业链。

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如何协调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文件强调,未来中国将统筹推进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通过实施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例如,在长江流域的水电开发中,将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核电的发展也是文件中提到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核电因其低碳高效的特性,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这一政策强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核电的发展。核电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为中国能源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供重要支撑。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这是一个雄心勃勃但现实可行的目标。

未来,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还将依赖于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政府将通过制定明确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和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同时,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将进一步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集中式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与分布式能源多样化发展相结合,再加上核电的稳步推进和合理布局,中国将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更大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中国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步骤。这一系统的核心在于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综合调节能力,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接入和复杂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更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正在经历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的转型。然而,随着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传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受到巨大挑战。例如,近年来部分地区在高峰用电期间出现了供电紧张的现象,这暴露出电力系统在应对波动性负荷和清洁能源接入方面的不足。因此,加快构建适应清洁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当前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文件提出要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的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和建设节奏的协同。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而负荷中心则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要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必须加强跨区域输电通道的建设,优化电力系统的整体效能。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建设数条大型跨区域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输送和广域平衡。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还能增强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智能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至关重要。智能电网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智能调度,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文件中提到的微电网、虚拟电厂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消纳能力,并通过优化电力的生产、传输和消费环节,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除了供给侧的优化,需求侧管理同样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环节。文件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包括用户侧的负荷调节、节能降耗以及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等多种措施。通过智能电网的推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参与电力市场,实现用电高峰的错峰用电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到2030年,实现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这将为电力系统提供重要的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政府将通过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支持政策,推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和需求侧管理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快完善电力市场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中枢神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总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清洁高效地利用化石能源,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为逐步过渡到低碳能源提供了缓冲。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不仅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还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同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传统能源体系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为实现能源的高效调度和清洁消纳提供了基础。这一系列举措的协同推进,不仅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能,推动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走在前列。

0 阅读:22

叶春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