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老鸨豢盲妓,道士怒斥天理何存
在清末民初那会儿,江南水乡有个叫柳花镇的地方,镇上有一条长街,名叫烟雨长街。
这长街两旁店铺林立,青楼楚馆更是数不胜数,是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去处。
在这些青楼之中,有一家名叫“绮梦阁”的,那可是出了名儿的。
但出名归出名,可不是因为里头的姑娘长得有多俊,唱曲儿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那儿的姑娘,全是瞎子。
这绮梦阁的老鸨,姓赵,人称赵三娘。
赵三娘长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嗓门儿比铜锣还大,可偏偏是个做生意的好手。
她原先只是个乡下寡妇,后来因缘际会,攒了些钱,便开了这绮梦阁。
刚开始,她也像其他老鸨一样,买些年轻漂亮的姑娘,教她们琴棋书画,唱曲儿跳舞。
可渐渐地,赵三娘发现,这买卖虽然赚钱,但赚得不够多,也不够快。
于是,赵三娘便动了歪脑筋。
她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帮她“特殊加工”的人——一个江湖游医。
这游医的手段毒辣,能给好端端的姑娘下药,让她们一夜之间失明。
赵三娘便大量收购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儿,或是流浪的孤女,将她们交给游医处理,然后带回绮梦阁,教她们盲弹盲唱。
这些盲妓,因为看不见,对客人更加依赖,也更加顺从。
赵三娘便借此机会,大肆抬高身价,声称这些盲妓能够“用心感受”,唱出的曲子能直通人心,让客人如痴如醉。
这样一来,绮梦阁的名声是打出去了,钱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俗得好,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赵三娘这黑心钱赚得多了,报应也就来了。
那是一年冬天,天气冷得能冻掉人的下巴。
绮梦阁里却依然是暖意融融,歌舞升平。
赵三娘正坐在大堂中央,数着刚赚来的银子,笑得合不拢嘴。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和谐的氛围。
只见一个龟公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嘴里喊着:“妈妈,妈妈,不好了,出事儿了!”
赵三娘眉头一皱,骂道:“你个小兔崽子,嚎什么丧呢?
有话快说!”
龟公喘着粗气,说:“妈妈,您快去瞧瞧吧,新来的那位盲妓,小翠,她……她不对劲儿!”
赵三娘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这小翠,可是她最近花大价钱买来的,模样儿俊,嗓子也好,本想着能靠她大赚一笔呢。
赵三娘放下手中的银子,起身就往小翠的房间走去。
到了房间一看,赵三娘顿时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只见小翠披头散发地坐在床上,一双空洞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回来了,回来了,他们都回来了……”
赵三娘上前一把抓住小翠的肩膀,摇晃着问道:“你说什么回来了?
谁回来了?
你给老娘说清楚!”
小翠却像是没听见一样,依旧自顾自地念叨着。
赵三娘火了,扬起手就要打小翠。
就在这时,一阵阴风吹过,屋里的蜡烛全部熄灭,整个房间顿时陷入了一片黑暗。
赵三娘心里一紧,刚要张嘴骂人,就听见耳边传来了一阵低沉而悠长的叹息声。
这声音,仿佛是从地狱深处传来的,让人听了毛骨悚然。
赵三娘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转身就想往外跑。
可刚迈出一步,就感觉有什么东西抓住了她的脚脖子,冰凉冰凉的,透着一股子寒气。
赵三娘吓得尖叫一声,瘫坐在地上。
她拼命地挣扎着,想要摆脱那不知名的东西。
可那东西却像是铁钳子一样,紧紧地钳住了她的脚脖子,怎么也挣脱不开。
就在这时,小翠的声音突然变得尖锐而刺耳:“妈妈,你看,他们都来了,他们都来找你索命了!”
赵三娘一听这话,更是吓得魂飞魄散。
她瞪大了眼睛,四处张望,却什么也看不见。
只觉得周围阴森森的,仿佛有无数的鬼魂在游荡,在冷笑。
就在这时,突然有一束光从窗外射了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
紧接着,一个身穿道袍,手持桃木剑的道士走了进来。
这道士,名叫清风,是个云游四方的道人。
他刚好路过此地,感应到了这里的阴气,便走了进来。
清风道士一进门,就皱起了眉头。
他环顾四周,然后走到赵三娘面前,冷冷地说道:“你可知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你为了赚钱,竟如此残害无辜,可知你罪孽深重,已入歧途?”
赵三娘一听这话,顿时如坠冰窖。
她望着清风道士,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清风道士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这些盲妓,她们本是清白之身,却因你而遭此劫难。
她们的怨气,已化作厉鬼,徘徊于此,誓要找你索命。
你若不及时悔过,只怕今晚就是你的死期。”
赵三娘一听这话,吓得浑身筛糠。
她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嘴里喊着:“道长救命,道长救命啊!
我愿意赎罪,我愿意把赚来的钱都拿出来,给她们超度亡魂。”
清风道士看着她,摇了摇头,说道:“钱财乃身外之物,你赚来的那些不义之财,又怎能洗清你的罪孽?
你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真心悔过,善待这些盲妓,为她们赎罪。”
赵三娘一听这话,连忙点头,表示愿意照做。
清风道士这才松开手,将脚脖子上的鬼气驱散。
然后,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符纸,贴在了门上,说道:“这张符纸能暂时挡住那些厉鬼,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需你真心悔过。”
说完,清风道士转身就走。
赵三娘望着他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她知道,自己这次是真的惹了大祸了。
要想活命,只能按照道士的话去做,真心悔过,善待这些盲妓了。
从那以后,赵三娘真的变了。
她不再逼那些盲妓卖笑卖唱,而是给她们请来了大夫,治疗她们的眼睛。
虽然大部分人的眼睛已经治不好了,但赵三娘还是尽自己所能,给她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让她们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而那些盲妓,感受到了赵三娘的真心悔过,也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怨恨。
她们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个新的生活,学会了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用心去感受人间的温暖。
绮梦阁也因此而焕然一新,不再是那个纸醉金迷、充满罪恶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
镇上的百姓们,也都纷纷为赵三娘的真心悔过而感动,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然而,虽然赵三娘已经真心悔过,但那些被她残害的盲妓的怨气,却并没有完全消散。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绮梦阁里还是会传来一阵阵低沉的叹息声,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曾经的苦难与悲伤……
这就是关于黑心老鸨赵三娘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心存善念,不能为了金钱而丧失人性。
否则,报应总有一天会找上门来,让你付出应有的代价。
赵三娘真心悔过的事儿,在柳花镇那是传得沸沸扬扬。
有人信,也有人不信,说赵三娘那是装的,是为了活命才这么做的。
可不管别人咋说,赵三娘自己是真变了。
她整天忙前忙后,为那些盲妓操心,脸上也少了那股子横肉劲儿,多了几分慈祥。
那些盲妓呢,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却是雪亮的。
她们能感受到赵三娘的变化,也愿意给她一个机会。
毕竟,谁也不想一直活在仇恨里,都想着能有个新的开始。
时间一长,绮梦阁还真就变了样儿。
原先那纸醉金迷、乌烟瘴气的地方,现在变得干净整洁,还有了几分书香气息。
赵三娘还请了个教书先生,教那些盲妓读书认字,让她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精彩。
这事儿要是搁以前,赵三娘是想都不敢想。
她以前就觉得,这些盲妓就是赚钱的工具,是下贱的玩意儿。
可现在,她觉得自己以前真是瞎了眼,咋能这么看人呢?
人嘛,不管啥样儿,那都是有感情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可就在赵三娘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的时候,麻烦又来了。
那天,镇上来了个游方道士,穿着一身破道袍,手里拿着个破碗,看起来跟个叫花子似的。
可赵三娘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不就是当初救她一命的那个清风道士嘛!
赵三娘赶紧把清风道士请进了绮梦阁,又是端茶又是倒水,还整了一桌好酒好菜。
清风道士也不客气,坐下来就吃,吃完一抹嘴儿,说道:“赵施主,你这儿的变化可真大啊!”
赵三娘一听这话,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这道士来这儿,不会是来找我算账的吧?
她赶紧陪着笑脸说道:“都是道长您当初的教诲,让我迷途知返,才有了今天的改变。”
清风道士笑了笑,说道:“赵施主能真心悔过,那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贫道这次来,是有件事儿要提醒你。”
赵三娘一听这话,心里就更紧张了,问道:“啥事儿啊?
道长您直说。”
清风道士说道:“你可知,那些被你残害的盲妓,她们的怨气虽然被你的真心悔过所感化,但并没有完全消散。
她们的灵魂,还在这绮梦阁里徘徊,无法超度。
要想彻底解决这事儿,你还得做一件事儿。”
赵三娘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半截,问道:“啥事儿啊?
道长您说吧,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得去做。”
清风道士说道:“这事儿也不难,就是你得为她们建一座庙,一座专门供奉盲人的庙。
让镇上的人,都知道你对盲人的尊重,也让那些盲妓的灵魂,有个安息的地方。”
赵三娘一听这话,心里就松了口气。
建座庙嘛,那有啥难的?
她赶紧点头答应,说道:“行,道长,我这就去办。”
清风道士说道:“这事儿你得抓紧办,拖得越久,那些盲妓的灵魂就越难超度。
还有,建庙的时候,你得亲自去监工,不能假手于人。
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你的真心。”
赵三娘一听这话,就连连点头,说道:“行,道长,我都记住了。”
说完,赵三娘就赶紧去办这事儿了。
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又跟镇上的富户们化缘,总算是凑够了建庙的钱。
然后,她就请来了工匠,开始破土动工。
建庙这事儿,可不容易。
赵三娘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去监工,一会儿去筹钱,还得照顾那些盲妓。
可她却一点怨言都没有,她觉得,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庙终于建成了。
赵三娘给它取了个名儿,叫“盲心庙”。
意思是,这座庙是专门为了那些盲人建的,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有个安放的地方。
庙建成的那天,赵三娘请来了镇上的百姓,还有那些盲妓,一起举行了个盛大的开光仪式。
清风道士也来了,他手持桃木剑,嘴里念念有词,为这座庙开光祈福。
仪式结束后,赵三娘就带着那些盲妓,一起走进了这座庙。
她们摸着那些佛像,感受着那些香火的气息,心里都充满了感激和安宁。
从那以后,赵三娘就经常带着那些盲妓来这座庙里祈福,也为镇上的人祈福。
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心的地方,也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赎罪的方式。
而那些盲妓呢,她们也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家。
虽然她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她们的心却是明亮的。
她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她们,尊重她们,她们觉得自己活得也有了意义。
就这样,绮梦阁和盲心庙,就成了柳花镇的两道风景。
一道是纸醉金迷的过去,一道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而赵三娘和那些盲妓,也成了镇上的传奇。
有人说她们是罪人,有人说她们是英雄,但不管咋说,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事儿要是搁现在,那肯定是上新闻、上热搜的料儿。
可那时候不一样,那时候的人讲究的是口碑,是人心。
赵三娘和那些盲妓的故事,就在柳花镇的百姓口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有人说,赵三娘最后成了仙,住进了那座盲心庙里。
也有人说,她其实没死,只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继续为那些盲人祈福。
可不管咋说,赵三娘的名字,都成了柳花镇的一个传说,一个关于悔过、关于救赎、关于希望的传说。
赵三娘的事儿传得邪乎,连外乡人都知道了。
一到赶集的日子,柳花镇那盲心庙前就挤得满满当当,都是来瞧热闹的。
有人想看赵三娘是不是真成了仙,也有人想瞅瞅那盲心庙到底有啥神奇的地方。
可赵三娘呢,她才不管这些。
她整天就待在庙里,和那些盲妓一起念经、祈福,过得那叫一个自在。
有时候,镇上的小孩也会跑进来,围着她听故事。
赵三娘也不含糊,张口就来,什么狐仙啊、龙王爷啊,讲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小孩们听得都入迷了。
那些盲妓呢,她们也乐意听赵三娘讲故事。
虽然她们看不见,但听赵三娘那么一讲,她们就好像能看见那些故事里的场景似的,心里头也美滋滋的。
有时候,她们也会跟着赵三娘一起念经,那声音虽然不大,但听起来却特别舒心。
日子一长,赵三娘和盲心庙就成了柳花镇的一块金字招牌。
一到晚上,那庙里的香火就不断,都是来祈福的。
有人求平安,有人求发财,也有人求姻缘。
赵三娘呢,她也不挑,谁来都给祈福,心里头还琢磨着,这庙里的香火钱要是再多点,就能给那些盲妓买更多的好东西了。
可就在赵三娘觉得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麻烦又来了。
那天,庙里突然闯进来一个汉子,手里拿着把明晃晃的刀,一进门就嚷嚷着要找赵三娘报仇。
赵三娘一看这架势,心里头就咯噔一下。
她赶紧迎上去,问道:“这位大兄弟,你这是干啥啊?
咱俩有啥仇啊?”
那汉子一听这话,眼睛就红了,说道:“你害得我家破人亡,你说咱俩有啥仇?”
赵三娘一听这话,心里头就更迷糊了。
她赶紧解释道:“大兄弟,你这是误会了。
我以前是做过不少坏事,可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我现在一心向善,你咋能说我害得你家破人亡呢?”
那汉子一听这话,就更生气了,说道:“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当初逼着我媳妇接客,把她折磨得不成人样,最后还把她给害死了。
这笔账,我今天就得跟你算清楚!”
赵三娘一听这话,心里头就明白了。
原来这汉子是当初那个被逼良为娼的女人的丈夫啊!
她赶紧解释道:“大兄弟,这事儿真不是我干的。
我当初是逼过不少人接客,可那都是被逼无奈啊!
我现在已经知道错了,也一直在赎罪。
你媳妇的事儿,我真不知道,你得相信我!”
可那汉子哪听得进去这些,他拿着刀就朝赵三娘砍去。
赵三娘一看这架势,也顾不上啥了,赶紧往旁边一闪,顺手抄起个香炉就挡了过去。
“哐当”一声,香炉和那汉子的刀撞在了一起,火星子四溅。
那汉子一看没砍中,更生气了,拿着刀又砍了过来。
赵三娘呢,她也不含糊,拿着香炉就跟那汉子打了起来。
庙里的盲妓们一听这动静,都吓得不行。
她们虽然看不见,但听那动静也知道是咋回事了。
有几个胆大的,赶紧摸索着去找镇上的保安团。
保安团的人一来,那汉子就怂了。
他一看这架势,扔下刀就跑了。
赵三娘呢,她也累得不行,坐在地上就喘粗气。
这事儿过后,赵三娘心里头就琢磨着,这庙里得加强安保啊!
要不然,再来这么一出,那还了得?
于是,她就跟镇上的保安团商量,让他们派几个人来庙里巡逻。
保安团的人呢,也乐意干这事儿,毕竟这庙里的香火钱,他们也能捞点油水。
日子一长,盲心庙就变得更热闹了。
除了祈福的,还有来逛庙会的、看戏的、卖小吃的。
赵三娘呢,她也成了这庙里的红人,整天都有人来找她聊天、合影啥的。
那些盲妓呢,她们也过上了好日子。
赵三娘给她们买了新衣服、新鞋子,还教她们学手艺。
有的学会了织毛衣,有的学会了做鞋垫,还有的学会了按摩。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挣来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赵三娘看着这些盲妓们过得越来越好,心里头也美滋滋的。
她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虽然她以前做过不少坏事,但只要她真心悔过,努力赎罪,就能得到大家的原谅和尊重。
就这样,赵三娘和盲心庙的故事,就在柳花镇传开了。
有人说她是大善人,有人说她是活菩萨,也有人说她是女中豪杰。
可不管咋说,赵三娘都不在乎。
她觉得,只要那些盲妓们过得好,她就心满意足了。
日子一长,赵三娘也老了。
她的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走路也颤颤巍巍的。
可她的心里头,却始终装着那些盲妓们。
她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虽然做过不少错事,但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那就是,她让那些盲妓们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她们过上了属于自己的日子。
赵三娘死的那天,整个柳花镇都轰动了。
镇上的百姓们都来送她,有的拿着花圈,有的拿着纸钱,还有的拿着她最爱吃的糖葫芦。
他们都说,赵三娘是个好人,她这一辈子,值了。
而那些盲妓们呢,她们哭得最伤心。
她们知道,赵三娘是她们的恩人,是她们的依靠。
现在赵三娘走了,她们心里头空落落的,不知道以后该咋办。
可她们也知道,赵三娘希望她们过得好。
于是,她们擦干眼泪,继续生活。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继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就这样,赵三娘的故事在柳花镇传了一代又一代。
每当有人提起她的时候,都会说:“那可是个好人啊!
她让那些盲妓们过上了好日子,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