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四位无皇子却稳坐后位的皇后,她们的生存哲学高明!

星红岁月吖 2025-02-20 15:37:59

在后宫之中不管恩宠如何,向来“母凭子贵”最为可靠。

若是没有自己的皇子,即便再得宠,等到皇上病逝后,也需要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正因为宫中妃嫔皆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道光帝的第三位皇后孝全成皇后即便是宠冠六宫,也是用尽心思为道光帝生下皇四子奕詝,最终母凭子贵做到皇后的位置上,自己的儿子也登基称帝。

再比如孝庄文皇后,对于皇太极而言尊重的是她的姑姑哲哲,爱的是她的姐姐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在后宫的位置可以说十分的尴尬,位居“崇德五妃”最末端。但即便如此,孝庄文皇后凭着自己所生的皇九子福临,而成功坐上了皇太后的位置。

不过在大清有这样四位皇后,虽然没有皇子傍身,甚至从没生儿育女,仍旧稳坐后位。她们凭的不是子嗣,而是自己的真本事。这四位皇后便是

清太宗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

清世祖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

清世宗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

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

01 孝端文皇后哲哲

孝端文皇后哲哲是孝庄文皇后与元妃海兰珠的亲姑姑,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其先祖是成吉思汗的亲弟弟合撒儿,所以也被称为黄金家族后裔,出身极为高贵。

其实科尔沁部一开始与叶赫部等部落一起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为敌,并且组成九部联盟20000人前去征讨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只可惜,努尔哈赤还是赢了这场看似必输的战争。

也是从这一场战役开始,科尔沁部转而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亲近。

部落之间联盟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联姻,努尔哈赤为了能完成自己统一整个女真部落、进而与明廷分庭抗礼的目的,与科尔沁部互为联姻,努尔哈赤的两位侧妃都是来自科尔沁草原,而且还是孝端文皇后的堂姐妹(叔叔明安与孔果尔的女儿),另外:

皇十五子多铎迎娶明安的另一个女儿

皇八子皇太极长子豪格、皇十四子多尔衮、皇二子代善的儿子与孙子都迎娶了明安的女儿。

当然建州女真也会将女儿嫁到科尔沁,比如皇太极的养女、褚英第三女等都嫁到了科尔沁。

正是在这样满蒙联姻的背景下,哲哲嫁给了炙手可热的皇太极。

其实哲哲嫁给皇太极时,皇太极已经有了两位大妃,所以只能以侧妃的身份嫁过去:

一位是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有一个不亚于哲哲的出身,父亲是太祖身边的心腹大臣额亦都。

另一位则是乌拉那拉氏,是皇太极的战利品,皇太极也很宠爱她,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了长子豪格。

即便是侧妃,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也是非常重视哲哲的到来,在迎娶的时候,努尔哈赤特地让皇太极出城300里到扈尔奇山城举行隆重的迎亲与结婚仪式,可见后金对哲哲的重视。

当然哲哲能得此重视,与她的娘家是有最直接关系的,毕竟努尔哈赤想要借助科尔沁的势力,就需要重视科尔沁出身的媳妇(儿媳、孙媳等)。

嫁给皇太极以后,皇太极也是非常宠爱哲哲,经常带着哲哲外出打猎;若是皇太极做殿的话,也会让哲哲陪伴左右。正是在皇太极格外的宠爱下,哲哲不仅连生三胎,而且其地位也在不断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哲哲虽然生的是三个女儿,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地位。

在皇太极被尊为和硕贝勒的时候,哲哲便已经稳坐福晋的位置。

虽然自己有夫君的宠爱与尊重,也有福晋的位置,但是一直没有为皇太极生下一个儿子,成了哲哲的心病。哲哲一番规划后,便决定从科尔沁草原再挑选一位合适的女子嫁给皇太极,帮自己完成生儿子的任务。

就是在这样的缘故下,13岁的布木布泰(孝庄)嫁给了皇太极。

包括皇太极坐上大汗之位时,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完成科尔沁女子生儿子的任务,毕竟布木布泰那时候也是连生三个女儿,还没有生下皇九子福临。

当然哲哲之所以会选择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固后金与科尔沁蒙古之间的关系。在哲哲嫁给皇太极以后,科尔沁与后金之间也是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哲哲的堂兄弟桑噶尔居然联合蒙古喀尔喀部一起攻打后金,而且叔叔明安还纵容自己的三个儿子抢夺后金的牧羊群、鸟等。

如此一来,科尔沁蒙古与后金的关系便变得越来越微妙。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也担心科尔沁的势力越来越强,便直接停止了对科尔沁弓箭的出售。

可以说后金与科尔沁之间已经存在很明显的信任危机,作为科尔沁出身的后金儿媳,哲哲不得不为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地位以及利益考虑,毕竟自己的夫君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姐姐便是在母族与夫君之间左右为难,最终年仅29岁抑郁而终。

哲哲并不想步婆婆的后尘,所以便想办法来协调后金与科尔沁的关系。

侄女布木布泰的到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缓解了两部紧张的关系。

皇太极坐上大汗之位时,便将哲哲尊为独一无二的大妃,掌管后宫所有的事务,包括对所有侧妃与庶妃的管束,此时的乌拉那拉氏地位已经低于哲哲,成为侧妃。

确实我们不可否认,皇太极之所以如此抬高哲哲的地位,跟哲哲的出身分不开,但更多的也是皇太极对哲哲的信任。

天聪六年,皇太极在备三宫之前,便将哲哲尊为“中宫大福晋”的位置上;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哲哲尊为独一无二的清宁宫皇后,虽然此时的哲哲已经年老色衰、没有生下一位皇子。

就这样哲哲在皇后的位置上八年的时间,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福临登基。福临登基后,便将嫡母尊为“母亲国主福晋”。

02 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是顺治帝继后,也是顺治帝第一位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来自科尔沁蒙古草原。孝惠章皇后之所以能坐上顺治帝皇后之位,还要“多谢”姑母孟古青的任性。

孟古青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也就是孝庄的亲侄女,从小便过着娇生惯养、锦衣玉食的生活。孟古青虽然是多尔衮为顺治帝挑选的皇后,多尔衮去世时顺治帝与孟古青还未大婚。顺治帝完全可以直接取消与孟古青的婚约,但是看在生母孝庄的面子上,顺治帝还是选择了妥协,迎娶孟古青。

按理说孟古青不仅出身高贵,而且长得很漂亮,还是担得起母仪天下皇后之位的。

但是孟古青非常的任性,生活很是奢靡,吃饭用的碗筷盘碟全部都是金器,这让顺治帝很难接受;更重要的是孟古青善妒,不仅将教司坊所有的女乐全都换成了太监,而且还不让顺治帝跟其他的妃嫔亲近。

顺治帝忍无可忍,干脆乾清宫独居。

孝庄虽然不想侄女被废,但心疼儿子,也不得不答应。

就这样孟古青从高高在上的皇后,被降到了冷宫中静妃的位置上。

处于满蒙联姻的需要,孝庄并没有让顺治帝自己选择皇后的人选,而是又从科尔沁草原挑选的人选,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绰尔济是孟古青的哥哥,也就是说孝惠章皇后是孟古青的侄女。

虽然顺治帝不得不接受这位继后,但是仍旧不喜欢,更不会去宠幸。

其实顺治不是不喜欢孝惠章皇后这个人,而是不喜欢包办婚姻,所以只要是生母孝庄为自己选的他都不会去宠幸。连宠幸都没有,怎么可能会怀孕生子呢?

终其一生,孝惠章皇后都没有生育子嗣的机会。

甚至顺治帝为了心爱的董鄂妃想要再次废后,但为何就是没能再次废后成功呢?

除了孝庄对孝惠章皇后的庇护外,其实跟孝惠章皇后本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顺治帝不宠爱自己,还违背祖制将董鄂妃封为皇贵妃,孝惠章皇后并没有跟姑姑孟古青一样善妒,不让顺治帝亲近其他的妃嫔,哪怕是委屈自己而生病,都没有逼迫顺治帝做什么

而且虽然同样是出身于科尔沁草原的高贵公主,孝惠章皇后并没有姑姑那般奢侈,一切都是谨守本分,做六宫的表率,哪怕是顺治帝想要找借口再次废后,都找不到理由。

若是孝惠章皇后如孟古青那般善妒、奢靡的话,即便是孝庄想要保也是保不住的。

就这样,即便顺治帝再宠爱董鄂妃,孝惠章皇后还是稳坐后位。

顺治帝病逝后,年仅8岁的玄烨登基,便将嫡母孝惠章皇后尊为仁宪皇太后。值得一提的是孝惠章皇后虽然没有得到夫君的宠爱,却被庶子康熙尊重孝顺了大半辈子,一直活到了康熙五十六年高寿而终。

03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提到雍正的皇后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甄嬛传》中那个残害皇嗣皇妃、连自己的亲姐姐都不放过的宜修,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雍正皇后可真不是这个样,或许更像《步步惊心》中的四福晋,或者是《雍正王朝》中的雍亲王福晋。

若是按照辈分来算的话,孝敬宪皇后的生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重孙女:

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虽然被太祖处死,但是“父之罪罪不及子女”,所以褚英儿子们的前程并没有受到影响。褚英长子杜度得到太祖与太宗皇帝的重用,被封为贝勒。

杜度有一个儿子叫穆尔祜,其实穆尔祜与父亲杜度相比确实有些默默无闻。

不过穆尔祜有两个能干的女儿,一个嫁给了内大臣鄂硕,成了孝献皇后的嫡母,一个嫁给了内大臣费扬古,生下一个女儿嫁给了雍正,这个女儿便是孝敬宪皇后。

孝敬宪皇后的娘家其实对雍正在前朝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最起码跟敦肃皇贵妃年氏的哥哥年羹尧相比,确实算不得什么。毕竟年羹尧不仅是战功赫赫、平定西北的大将军,还是拥护雍正登上皇位的大功臣。

就这一点来说,孝敬宪皇后的娘家确实不值一提。

而且就子嗣来说,敦肃皇贵妃年氏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而孝敬宪皇后只生下一个儿子,但年仅8岁夭折,之后再无生育。即便是如此,孝敬宪皇后不仅稳坐嫡福晋之位,还稳坐皇后之位,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孝敬宪皇后的贤良大度:

孝敬宪皇后11岁嫁给雍正,其实一开始雍正还是很宠爱孝敬宪皇后的,孝敬宪皇后也得以怀孕生下嫡长子弘辉,只可惜弘辉年仅8岁夭折,之后孝敬宪皇后再无生育。

一方面的原因是孝敬宪皇后的生母作为太祖皇帝的曾孙女,孝敬宪皇后与雍正帝的结合也算得上是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本身生育子女的概率就比较低,即便是生下孩子也很可能不能长大成人。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府上的新人无缝衔接得到了雍正帝的宠爱,一开始是齐妃李氏,在潜邸时李氏还是一个侍妾格格,但是因为长得漂亮得到雍正的宠爱,连生三子一女。李氏也母凭子贵地位得以提升被封为侧福晋,不过李氏慢慢地也年老色衰。

李氏失宠后,便是敦肃皇贵妃年氏入府。

年氏并不像我们在《甄嬛传》中看到的那样张扬跋扈,反而极其温柔贤淑,是雍正一生的挚爱。虽然年氏是因为哥哥年羹尧的缘故入府,但是年氏得宠却是因为自己。年氏入府后几乎是专房之宠,包揽了雍正十余年所有的孩子,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

不管是李氏得宠还是年氏得宠,孝敬宪皇后都不会妒忌争宠,而是善待她们;不仅如此,孝敬宪皇后还善待这些侧福晋、侍妾所生的孩子,有这样一位贤良大度的妻子在,雍正怎么会不善待她呢?

或许对于雍正而言,只有孝敬宪皇后才是最适合帮自己打理王府、掌管后宫的女子。

孝敬宪皇后的谥号“敬宪”而字,便是雍正对其最大的肯定。

04 孝贞显皇后

提到孝贞显皇后或许大家都比较陌生,但若是提到慈安大家便熟悉了。

慈安是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的母后皇太后,只要有慈安在,慈禧便不敢随意造次。也可以这样说,慈安是唯一一个让慈安活得没有那么痛快、心存忌惮的人。

当然这跟慈安的出身、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慈安是“清开国功臣”之一额亦都的直系后裔,出身于满勋贵族钮祜禄家族,这个家族是整个大清出皇后、重臣最多的家族,能够出身与这个家族,本身在起点上就远远超越慈禧。

更何况慈安的生母还是和硕郑亲王乌尔恭阿的女儿爱新觉罗氏,这样名门世家的出身,让即便是庶女的慈安,也得以稳坐咸丰帝皇后的位置。

了解咸丰帝的都知道咸丰帝很好色,不仅后宫中有很多位不仅漂亮而且极会争宠的妃嫔,在圆明园咸丰帝照样养了很多的汉人美女,能够在这么多的竞争者面前,还能在一无所出的情况下稳坐后位,除了慈安的出身外,跟慈安本身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咸丰帝刚登基的时候,还是一位比较勤勉的皇帝,很少因为女色而耽误朝政。在处理朝政的闲暇时间,咸丰帝经常会陪着自己的皇后慈安。

慈安不仅性情淑慎,为人宽厚,而且事事顾全大局,非常的明是非。

更重要的是慈安也很懂得体察圣意,作为中宫皇后,颇受赞誉。

咸丰帝喜好完了,有的时候会举办游玩宴会,慈安便会劝谏咸丰帝不要因为玩乐而耽误了朝政,哪怕是咸丰帝玩的正在兴头上,也会离开宴会去朝里朝政。

有的时候各省的奏折或君报呈上来的时间比较晚,咸丰帝便打算先睡觉第二天再看,但是慈安会劝说咸丰帝先看奏折,避免耽误了朝政大事,咸丰帝并不会厌恶,而是起身去看奏折。

后宫不管是妃嫔们之间争风吃醋,还是妃嫔们之间发生了矛盾,都是慈安出面解决。

若是哪位妃嫔或者是太监宫女,被咸丰帝斥责,慈安也会出面劝说求情。

可以这样说,后宫的妃嫔、宫女太监,包括咸丰帝都对慈安言听计从,不仅如此,朝中大臣们也对这位温良贤淑、有母仪天下风范的慈安很是敬佩。

更何况慈安确实长得漂亮,有闭月羞花的容貌,咸丰帝宠爱慈安也是不难理解的。

只是因为慈安一直无所出,咸丰有些失望,便转而宠幸其他的妃嫔,不过咸丰帝仍旧非常尊重慈安。尤其是在咸丰帝病重的时候,对此案的缱绻深情更甚,总是将慈安叫来自己的寝宫说话聊天,要么就是拖着自己的病体前去找慈安。

在咸丰帝弥留之际,特地嘱咐大臣们、懿贵妃(慈禧)一定要尊重皇后。并且给皇后留下遗诏:若是懿贵妃不还政与成年的同治帝时,慈安可以凭此遗诏直接处死懿贵妃。

咸丰帝死后,慈安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慈安不是同治帝的生母,但是慈安将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同治帝,以至于同治帝跟自己的生母慈爱关系并不好,反而更加亲近嫡母慈安。

结语

这四位皇后之所以能稳坐后位,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出身与名门贵族,这是她们能坐上后位的条件;但是出身并不能决定恩宠,比如孟古青不照样被废掉皇后之位。在出身名门的基础上,温良贤淑、顾全大局,还能事事以皇上的事情为第一要紧事,善待其他的妃嫔,以及妃嫔所生的孩子,才是她们稳坐后位的根本。

2 阅读:113
星红岁月吖

星红岁月吖

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