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15师里头有个特别牛的部队,就是344旅。这个旅不仅背景深厚,而且历史上也是那种让两位大元帅都心里没底的部队,连林彪和聂荣臻都怕自己压不住场子。那么,344旅到底有啥特别的?为啥伟人会派黄克诚去那儿稳住局面呢?
344旅前身是红十五军团,这个军团组建得比较晚,是由赫赫有名的红25军和陕北的红军第26军、27军合并而成的。一开始,344旅只有两个团,就是687团和688团。 但是,原来的红25军的军长徐海东觉得陕北红军是一支了不起的队伍,就提议在红26军和27军的基础上再组建一个新的团。他的建议得到了批准,徐海东就从自己的部队里抽调了两个营作为核心,又补充了一些兵新兵,第689团成立了。这样一来,344旅就变成了一个有三个团的大旅。
344旅官兵大部分来自红25军,而红25军有个外号“童子军”。因为红25军的士兵们普遍都很年轻,尤其是那些小战士,年纪更小。虽然红25军一开始的武器装备落后,但他们的战斗力却不弱。 主要是因为红25军的战士大多是烈士的后代,他们对敌人有着深仇大恨,打仗时特别拼命,经常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能打败敌人。也因为这个原因,红25军的士兵们特别团结,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紧紧抱团,在徐海东、吴焕先这些黄麻起义的老前辈的带领下,勇敢地战斗。
红25军英勇善战,在抗日战争一打响,344旅这个由红25军转变来的部队,自然就成了八路军里的主力旅。不过,344旅的出身和它的军事传统,也让它有了一些特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这支部队的核心成员,对徐海东这位领导特别尊敬,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哪怕是中央派来的领导,想在344旅里树立权威也挺难的。这种凝聚力超强的队伍,有时候会显得有点排外。
那时候,林彪和聂荣臻这两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负责115师,344旅就归他们指挥。他们对344旅的特殊性心里有数,所以给毛主席发电报,希望能“换个旅长,顶替徐海东同志”。显然,林彪和聂荣臻对徐海东本人没什么意见,但他们对这支排外倾向严重的部队,确实感到棘手。
但伟人对此此特别的想法。他清楚地认识到,344旅这支部队团结紧密、打的恶战极多。如果能够妥善使用,将成为一把锋利的剑。所以,344旅这支强悍的队伍注定要独立出去,自己去建立一块根据地。这样一来,徐海东这种英勇善战、能独当一面的能力就能大放异彩了。
所以344旅并不是单纯的115师的一个下属单位,徐海东也不是完全作为林彪和聂荣臻的下属,而是更像是一个有自己地盘的“地方大员”。因此,毛主席坚持让徐海东继续担任344旅的旅长,并派遣黄克诚前往,以加强该旅的政治领导。
黄克诚,这位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三大将的老战士,在344旅内部起初并不受欢迎。许多干部对他有意见,认为他在“作梗”。但是,黄克诚凭借真诚和正直,最终赢得了344旅将士们的心。他经常直接向毛主席提出意见,为人正直;同时,他善于亲自为士兵们解决问题,因此深受他们的爱戴。
打仗再强壮的身体也扛不住年复一年的折腾。到了1938年,徐海东身体已经糟糕到吐血的地步,上级立刻下令让他回延安休养。徐海东心里肯定不愿意,毕竟谁想在最关键的时刻离开前线呢?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命令,告别了自己多年心血的344旅。
本来,朱老总提议让687团的团长田守尧临时顶上旅长的位置,这田团长不管是能力还是资历,在旅里都是数一数二的靠谱人选。但是,没想到的是,上级并不买账。这下,田守尧的心情可复杂了,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徐将军要出发的那天,战友们给他办了个简单的送别会,本该是感人的场面,田守尧却没出现。
朱老总感觉到了不对劲。这点小风波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虽然能理解田团长没被选上的失落,但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军人,不应该让个人情绪影响到大局。
于是,为了稳定军心,朱老总决定专门开个会讨论这事,黄克诚作为政委先发言,但他说话比较委婉。毕竟他和344旅的官兵相处了半年,对大家的脾气性格都了解。这下朱老总更生气了,突然拍桌子站起来,直接指着在场的人说:“开会就是要解决问题。一个个就这么绕圈子,怎么解决!”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抬起了头。田守尧本来还想装不在乎,被这么一吼,心里也是一惊。
朱老总的意思很明确,组织纪律是绝对不能破坏的,就算你田守尧在344旅功劳再大,也得服从安排。经过这次教育,田守尧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低头接受了批评。之后,344旅的士气得到了提振,各级干部重新统一了思想,团队精神也恢复了。
1940年2月,抗战形势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华中地区沦陷,中央决定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选择了黄克诚和344旅担此重任。于是,八路军总部成立了第二纵队,左权担任司令,黄克诚任政委,杨得志为副司令员。
在南方,344旅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人事变动。7月,黄克诚带领第二纵队和新四军彭雪枫部的第六支队会师,建立了八路军第4纵队,344旅改为第4旅,下辖第7、8、9三个团。7月下旬,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向皖东北进发,到达目的地后,黄克诚所部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
这样,原344旅一分为二,一部分(9团)由黄克诚指挥,另一部分(7团、8团)归彭雪枫领导。皖南事变后,黄克诚的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由原第9团发展而来,旅长为田守尧。彭雪枫的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的第四师,第四旅改番号为第十旅。有了老344旅做基干,三师成为新四军各师中最强大的一支。在黄克诚的苦心经营下,苏北根据地巩固了,第三师也发展到3.7万人马,下辖3个主力旅、4个独立旅以及3个独立团。
抗战结束后,中央军委发布进军东北的命令。第三师作为我军的精锐力量,成为出关作战的主力。黄克诚明智果决,并没有相信东北遍地是武器,没有像其他兄弟部队那样空手去关外。因此第三师成为我军在东北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东北,第三师进行了改编。原344师,也就是8旅和10旅改编为东野第二纵队,也就是是我军顶级王牌—39军的前身。39军的战绩不用多说,至于38军强还是39军强只能智者见智,大家都有不同的答案。
344旅的故事,不只是徐海东、黄克诚、杨得志这些将领的事,更是主席用他那超前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智慧,在这支特别的部队里精心布局的结果。344旅的传奇,不光体现在他们打的漂亮仗上,更在于他们那种始终如一的团结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在整个抗战期间,344旅不但不辱使命,还增强了八路军的整体实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