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升学季,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曾专题报道了北京、重庆等地的暗考”、黑名单竞赛、简历造假等“小升初”违规招生现象。
此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在舆论的压力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作出反应,整顿“小升初”违规招生行为,并发布文件明确禁止“小升初”违规招生。
比如重庆市教育委员就对中小学招生划定了六条“红线”,严禁提前招生、考试招生、勾连招生、超计划招生、超范围招生等行为。
本以为,经过这次风波,中小学违规招生会有所收敛,然而随着2025年的升学季越来越近,违规招生产业链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日前,《南风窗》、《极目新闻》等媒体报道称,有来自上海的家长表示其在家长圈里听说很多跟自家孩子同年龄段的小孩都在参加“SMK”,让她焦虑不安。
据介绍,所谓“SMK”,就是“神秘考”的缩写,是一些名校“掐尖招生”的一种形式,主要出现在“小升初”阶段。
“神秘考”的整个过程都很神秘,时间很神秘,考点很神秘,内容很神秘,参与学生很神秘,连结果也很神秘,考生参加了“神秘考”后,只能被动等待是否上岸了,完全没有查询的可能。并且它只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流通,大多数家长根本不知道这个“赛道”的存在。
因为能够参加“神秘考”的都是“牛蛙”,由学校“点对点”通知,收到通知的家长也会保密。
除了由学校“点对点”通知外,还可以通过教育机构推优的方式参加“神秘考”,并且教育机构推优的比例占到了“神秘考”的80%,学校自主招生只占20%。
具有“神秘考”资源的教育机构也非常神秘,在聊到“神秘考”相关的话题时都是用“黑话”,比如:投“QS”(投“情书”)是指向心仪的学校投递简历;“上岸”或“拿到船票”;摇号前就提前择校成功,拿到学校录取通知书;“裸投”指家长不依赖机构,自行帮孩子投递简历;各学校以及机构也由名字缩写的“代号”来代替。
如果谁在沟通谁不会用“黑话”,谁就会被屏蔽。并且谁参加“神秘考”或者“上岸”后泄密了,一切都不作数了。
当然,相关机构服务的收费也不菲,某机构的“校长”1对1电话咨询的收费是2000元/小时。而请“老师”帮忙“看简历”也要800元,且仅提供修改建议,不包含美工、制作等其他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卖课程、“赞助费”等绑定的收费项目。
从网传的各种信息来看,“神秘考”不仅出现在上海,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神秘考”的相关信息。
由此可见,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违规招生,像“神秘考”这样的违规招生行为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变得更加隐秘、知道的圈子更小、收费或者代价更高了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主要还是因为教育资源分布太不均衡了。虽然现在基础教育并不缺少学校,但是每个地方的优秀师资几乎都集中在极少数的几所重点学校里,并且主管部门也将多数资源向这些学校倾斜,导致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校纪校风等方面都跟重点学校存在断崖式的差距。
这就使得家长们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去读书,可按照正常的招生政策,很多孩子根本不可能被重点学校录取,他们的家长只好通过“盘外招”的方式来达到目标。而出于牟利或者为扩大、保持领先优势而“掐尖招生”等因素的考量,那些重点学校也会为违规招生开了后门,或者跟外面的机构里外合作,逐渐形成了违规招生的产业链。
要想杜绝违规招生现象,除了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手段,规范中小学的招生行为,加强对相关学校招生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招生现象,绝对不默许、纵容外,更关键的是要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资源更多地向非重点学校倾斜。
当取消重点学校的头衔和种种“特权”,或者让少数几所学校失去“一枝独秀”的领先优势后,相信家长下“盘外招”的需求会逐渐消失,违规招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对于“神秘考”等违规招生行为,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