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两个邻居截然不同的身后事,让我发现:现在的社会,不办丧,或许是留给逝者最后的体面。

去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我正在阳台给花浇水,突然一阵刺耳的救护车鸣笛声撕破了宁静。
往下一看,一辆闪着蓝灯的救护车停在对面单元楼下。
我攥着水壶,踮起脚尖张望,心想着该不会是楼上哪位老人犯了老毛病吧。
然而,只见救护车司机烦躁地按了几声喇叭后,一个中年男人像被火烧了屁股似的,快步从单元门里冲出来,和司机说了几句话,救护车竟直接掉头开走了,连病人的影子都没见着。
我纳闷地跟媳妇嘟囔:“这病人咋没抬下来?该不会是没啥大事儿?”
可没到半小时,一辆印着“殡葬服务”的面包车缓缓驶入小区。
看到这一幕,我脑袋“嗡”地一下,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人已经走了。站在阳台上,望着一个老人盖着白布,被抬上车,儿女在后面哭泣,我就有种莫名的伤感。
那天晚上,我没让家人出门,因为周围有人去世,肯定会办丧,我这人怕家人碰到不好的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家里。
然而,我在房子里待了一晚,都没听见办丧的声音,就好奇地探了探对面。
按老理儿,这种事肯定得搭灵棚、摆花圈,子女要守夜的,可直到夜里十一点,对面楼都陆续关灯睡觉了,一点办丧守夜的迹象都没有,安静得仿佛一切都只是我的错觉。

第二天早晨出门,小区里也是静悄悄,没有一点办过丧事的痕迹,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后来在小区里碰到邻居张婶,她是我们小区的“八卦王”,没啥她不知道的。
我就好奇问了声:“张婶,昨天对面楼发生了什么事吗,怎么来了丧葬的车?”
张婶神神秘秘地拉着我,压低声音说:“你知道不?三楼老王他爸昨天凌晨犯了心梗走了。”
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啊?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门口也没贴办丧通知啊?”
起初我以为对面邻居穷,舍不得办,可张婶叹了口气说:“老王他们家条件好得很,儿子在大公司当领导,女儿也嫁得不错,老王他爸也还有不少存款呢!”
我不解地皱起眉头:“那有钱,为啥不办丧啊?难道子孙都这么没良心么?”
张婶听我这样说,却摇摇头说道:“也不知道,但平时见老王和子女都挺孝顺老人的。平时看老王他爸穿的用的,都很好,并且都是后辈买的,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也经常聚餐,就是不知道为啥丧事都没办?”
我以为这家人肯定在挑时间,有些人就是要去算好日子,才办丧的。但是过了一周,这家人都没啥动静。
半个月过后,我再次从张婶口中得知,对面楼的老王把老人送去火化后,就送老人归山了。
然后过了几天,老王回来过一次,当时也没做什么,就叫了辆货车,把家里属于老人的东西都载走丢弃了,听说一件老人的东西都没留。
看到老王作为儿子,这样处理老人身后事的举动,我一开始是很反感的,觉得这么有钱也不给老人办个体面的丧事,甚至连亲戚朋友都没叫来吊唁,真是白养了。

然而,前不久,小区又有人去世,但不同的是,这家人办了丧。
也就是这个月月初的事,我家楼上独居的宋大爷去世了,而宋大爷的两个儿子倒不像对面楼的老王那般“冷漠”,老人一走,就大张旗鼓地办起了丧事。
他们请了专业的丧葬团队,在小区空地上搭起了气派的灵棚,花圈从单元门口一直摆到小区大门,密密麻麻的,仿佛是一片白色的海洋。
还请了乐队,唢呐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从早闹到晚,都陆续很多人来吊唁。
虽然这样的丧事有点扰民,但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尽孝的最好表现,证明宋大爷的两个儿子有孝心。

但这场丧事结束后,我却听到一些不好的事。在宋大爷火化后的当天晚上,两个儿子却因为瓜分礼金在灵棚里大打出手。
他们红着眼,像两只斗架的公鸡,互相撕扯着对方的衣服,嘴里还骂骂咧咧。
一些还留守帮忙的亲戚们围在旁边,非但没有劝阻,反而在一旁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更让人寒心的是,真正办丧那天,来吊唁的亲戚朋友大多没多少伤感。
他们在灵堂里象征性地鞠个躬,说几句场面话,转身就凑在一起有说有笑,仿佛这里不是悲伤的灵堂,而是热闹的集市。
吊唁完,主家拉着一大帮人去了饭店吃饭,而这时候的亲戚朋友,更是没有一点克制。酒一喝起来,整个饭店就炸开了锅,划拳行令声、碰杯声、大笑声此起彼伏。
有的人面红耳赤,手舞足蹈,笑得前仰后合,把白事当成了喜事一样闹腾。饭后甚至有人还在饭桌上摆起了牌局,吵吵嚷嚷,乌烟瘴气。
老人火化后,原本就要送去安葬的,可兄弟俩因为礼金的事,已经闹开了,就没给老人买公墓,而是送回老家山上,随便找了个地方直接埋葬了,连个碑石都没有,只留下一片荒凉。

听到这一切,我心里突然一阵反感。曾经觉得办丧事就该热热闹闹,让逝者风风光光地走,可现在看来,这样的“风光”却充满了荒诞。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对面邻居不办丧的选择。或许,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葬礼,才是对逝者真正的尊重。
有句话,也说得好“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在逝者生前用心照顾和尽孝,比死后车水马龙、万炮齐鸣、鼓乐喧天要有意义。
所以,现在很多老人去世子女不办丧,或者一切从简地处理身后事,并不是一种不孝和没良心的行为,反而是对逝者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