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清明小长假,我带着妻子回了趟老家,去看望我那82岁的老母亲。
仔细算了算,上一次与母亲相见,已然是大半年前母亲摔伤住院时的事了,时光的车轮匆匆,竟让我们分离了如此之久。

我的母亲,前半生都没啥大病,可就在去年10月份出了一场意外,不慎滑倒,导致髋骨碎裂。自那以后,她的行动便大不如前,生活起居也需要有人照料。
我家四兄妹,我是最小的儿子,上面分别是大哥、二姐,三姐。两个姐姐都远嫁,不可能回来照顾的,而我和妻子都还要工作。
只有大哥最有时间,他刚退休,最后母亲也就只能交给大哥照顾,而我和两个姐姐就负责出钱。
母亲住的房子,还是单位分配的老房子,4楼,没有电梯。
因此手术之后,母亲就因为下楼困难,很少能踏出家门,每天都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日复一日地消磨时光。
那天,我回到家,一推开门,就感觉屋内寂静的像没人居住一样,让人有点寒意。
但我扫视了下客厅,就发现母亲独自斜靠在沙发上,盖着一张很旧的被子,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仿佛灵魂都被抽离了。
看着半年没见的母亲,又老又憔悴的那一刻,我心里的酸涩之感就涌上心头。
我的大哥则坐在阳台的躺椅上,关着推拉门,一边抽烟,一边也呆呆地不知想啥。
见我进门,大哥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跟我问候了几句,母亲也看到我来了,也跟着淡淡地扫了我一眼,轻声说:“回来啦。”

我挨着母亲坐下,轻声问:“妈,您最近身体咋样啊?”
母亲长叹一口气,声音低沉地说:“还能咋样,一天比一天差,没几天好活喽。”说完,又陷入了沉默。看着母亲这副消沉的模样,我的心里难受极了。
大哥私下跟我说,母亲每日的生活就是吃饭、发呆、睡觉,再加上唉声叹气,说自己活不久了,然后就几乎不怎么说话了。
而且年纪越大,她就越发依赖人,大哥哪怕只是出门买个菜,母亲也会频繁打电话催他回来。大嫂和我们家关系一直不太好,母亲瘫痪后,她更是很少登门。
所以,这次我跟妻子回家,大嫂也不在,只能自己动手进厨房做饭吃。
吃饭时,我留意到母亲饭量尚可,可全程沉默不语,只是机械地往嘴里扒拉饭菜,吃得极为缓慢,一顿饭足足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刚吃完饭,母亲就说想休息,大哥赶忙把她推回卧室,细心伺候着。
看着大哥满脸的倦容,加上母亲那种时刻依赖人的样子,我就深切地体会到他照顾母亲的艰辛。

为了让母亲的生活能有点乐趣,大哥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也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他曾买了一些彩纸和剪刀,想着教母亲折纸,既能活动手指,又能打发时间。
大哥手把手地教母亲,可母亲摆弄了几下,就把纸和剪刀扔到一边,说眼睛看不清,手也不听使唤,没兴趣弄。
大哥还在阳台摆了几个花盆,买了些容易养活的花草种子,想让母亲体验种植的乐趣。他耐心地跟母亲讲解如何播种、浇水,可母亲只是瞥了一眼,就说每天看着这些也没什么意思,说以前种地种多了,老了才不想做这个。
大哥给母亲买了智能手机,希望她跟随潮流,看看短视频、和老友聊天解闷。可母亲摆弄几下,就扔到一边,说不会弄也没兴趣。
大哥又翻出收音机,调到母亲过去最爱听的评书、戏曲频道,可母亲听几分钟就皱着眉说心烦。打开电视找老电视剧、文艺片,母亲看一会儿就打哈欠,说困了要睡。
天气好时,大哥想推母亲出去晒太阳,母亲死活不去,嘟囔着坐轮椅出去丢人,还怕麻烦大哥,说外面没啥好玩的。
就这样,母亲日复一日被困在屋内,状态越来越差,每天翻来覆去就那一句:“活不了几天了。”
我坐在冷清的客厅,满心都是对母亲的心疼。母亲操劳一生,为家庭付出了所有,老了却被困在这一方小天地,没有爱好,生活单调乏味,眼神中满是空洞与迷茫。

看到母亲这样,我不禁想起和母亲生活现状极具反差的邻居张奶奶。
这张奶奶今年85岁,老伴早逝,6年前中风后就行动不便了。
她的一双子女都在外地定居,平常她就靠保姆照顾。比我母亲年纪大,更没亲人在身边,按理说她会活得比我母亲可怜,但每次去看她,却发现她活得很快乐且自在。
每天清晨,保姆推着她去小区花园,她和老伙伴们打太极,一招一式虽慢却有模有样;兴致来了,还会和大家一起唱歌,歌声在花园飘荡。
回到家,她沉浸在收音机里的越剧世界,跟着哼唱,一脸陶醉。
有时还邀请老姐妹来家里打麻将,一边打牌一边唠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同样上了年纪且行动不便,张奶奶生活有滋有味,母亲却被孤独寂寞笼罩。
这一对比,让我深刻意识到,兴趣爱好对老年人来说真的很重要。

所以,人老了要是没有爱好,生活就真会如一潭死水一般,毫无波澜。没有爱好相伴,孤独和无聊,就会慢慢消磨对生活的热情。
看到母亲这样的现状后,我就下定决心,以后要多抽时间陪母亲,帮她寻找感兴趣的事,让她的晚年能多些乐趣,不再这般死气沉沉。
说到最后,也希望广大子女,都能用心帮年迈的父母找到属于他们的爱好,让他们开心度过晚年。
也建议老人们勇敢尝试新事物,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千万别太消极。
人老了,并不意味着就毫无用处,也不是静静等待死亡,活着一天,就要努力活出一片色彩,这样的人生才不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