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正面管教》才发现,原来育儿中有5个误区,很多人都做错了

皓然一文化 2024-09-17 22:06:38

最近吉祥航空上两名旅客把孩子关到厕所教育的相关词条冲上热搜,在飞行过程中,两位大妈因为受不了一位一岁多的小女孩哭闹,把小女孩从奶奶身边强行带走,关到飞机厕所里“教育”了很久。

视频中小女孩非常惊恐、哭得泣不成声。有人说这得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立规矩也需要智慧,更多人说,最该教育的是她的家长。

在吉祥航空的公告中,有句话耐人寻味:儿童母亲对两名旅客在机上提供协助的行为表示理解。

没想到现代社会,还有家长存在这种冷漠的认知,认为1岁多的宝宝在受到惊吓的情况下,还能听得懂道理,真是把言语恐吓美化为和善教育了。

《正面管教》这本书非常不赞同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短期看可能有效果,但是从长期看会导致很多问题。

以下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5个育儿误区,家长们尽早识别这些错误,及时止损,才会获得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1

误区1: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

作者简·尼尔森博士在书中反复问读者,凭什么家长认为“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当你感觉被羞辱或者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就有合作的意愿了吗?

我不禁回想起曾经教儿子写字的经历,简直是鸡飞狗跳。

在我眼里,儿子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了:

才刚坐下来,他就一会要喝水、一会又要上厕所;

上一秒提醒他注意力要专注在写字上,下一秒他就抠橡皮;

当我发现需要订正几个错字时,他早就跑远了,我得再喊他回来;

……

反复提醒,频频忘记。我教得痛苦,他学得心酸。

后来向老师取经,我才意识到自己带给儿子的学习体验很不好,可能让他对练字开始厌烦了。

那时我才开始想,也许儿子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的。只是我那些细细碎碎的唠叨,占满了他的全部注意力,他只能通过不断走神来让自己有片刻的放松。

后来我不再苛求完美,而是先夸赞他写得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我也主动降低要求,结果他对待写字没那么抵触了,越写字越漂亮。

所以,家长若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体验,就不能只盯着学习这一件事。只有学习,选择性太少,生活就太无趣了;其他方面均衡兼顾,孩子才能发展得更好。

平时带孩子多去户外锻炼,释放下旺盛的能量,让他获得内啡肽的滋养;支持孩子的某些爱好,允许他们在爱好里培养专注力,助他体验心流的感受。

孩子不该是只能学习的机器,养成好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让孩子变好,可以用一些低难度的事情引导孩子慢慢进入状态,只有孩子感受到乐趣,他们才更愿意全情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

2

误区2:要在冲突的当下解决问题

网友@看风景的蜗牛曾分享过自己和孩子在医院吵架的故事。

那天她带孩子去检查身体,因为结果还没出来,就让孩子先玩会手机。后来取了结果,她提醒孩子该回家了,但孩子沉迷游戏,置若罔闻。

连说了两句孩子都没有听到,她就想夺回手机,那时孩子才有了意识,顺势把手机摔在了地上。

几番拉扯下来,两个人都有点情绪上头。孩子朝她一顿撒娇,见没有效果,就躺倒在地上。

那一刻,她再也压制不住心头的怒火,当着许多人的面吼他:你给我滚蛋!然后她踹了孩子的屁股、自己扭头走开;留下孩子在原地哭天抹泪。

后来这位网友反思:自己不应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训孩子,因为她的冲动,激发了孩子最差的那一面。孩子也要脸,当面教子也得在孩子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他才能听得进去。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不论你跟谁发生冲突,都要记住以三到五句话为基准,多了就是争高下了。

发生冲突的时候,其实父母和孩子都想解决问题,但可能当下大家都被负面情绪裹挟,都无法理智思考、有效表达。

我们可以使用书中提供的一个好办法:积极的暂停。大人可以先提出“休战”,告诉孩子现在不适合再吵下去,两个人分别静一下,等回归到平和的状态后再重新沟通。

家长不再疲于说教,孩子才能有安静思考的空间。

当冲突来临的时候,有智慧的家长会选择点到为止,先疏通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错误,这才是更高级的做法。

3

误区3:打骂孩子是管用的

打骂孩子短期看可能有用,但从长期来看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少年发声》这本书中讲过一个叫天天的“皮大王”的转变故事。

天天小时候经常打同学,妈妈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到学校,回家后妈妈就用衣架抽打他。小学期间因为天天的顽皮,妈妈一周通常会打他三次。

但后来妈妈渐渐发现天天不跟她沟通了,甚至有次闯了祸被老师叫去,天天也不敢跟妈妈说,那次天天和妈妈都哭了。

在育儿上的失败最终触发了妈妈的思考,她放弃了打骂的方式,天天后来也再不打同学了。他回想说,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容易生气了。

不再打架后,老师也不再叫家长,妈妈也对他更加宽容。上了初中后天天对学习开始感兴趣,从班级倒数第一慢慢地提升到班级中游水平,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如果天天妈妈没有中止打骂孩子这种错误的做法,一直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可能就会是另一幅景象了。

总是打骂孩子,会打掉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亲近,让孩子陷在“父母不爱我”的孤独感中出不来,继而对更弱小的人施暴,或者习惯去讨好别人,寻求认同。

暴力的对面是报复。在问题变得更严重之前,聪明的家长会及时止损。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叠加打骂,不夸张后果,才不会让问题无限蔓延。

在确保安全的范围内,家长可以试试允许孩子去犯错,不再中间环节纠正,并且事后要求他做出补救。当孩子发现自己是结果的第一责任人时,才能启动自主的思考:刚才错在哪了?事情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这样,他以后才不敢轻易犯错。

孩子亲自悟出的道理,会掌握得更牢固,远胜过家长千百遍填鸭式的说教。

4

误区4:孩子突然变坏,先预设他有问题

有句俗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好像孩子到了某个年龄段自然会变坏。其实不然。

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长到七八岁时,孩子对身体更有掌控感,他们很想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边界,自己的体力、自己在家中的影响力等等。

如果父母还像之前一样管束他们,孩子们会试图用反抗的行为: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不好好吃饭等,跟父母“争夺权力”。

同理,孩子也不是到了青春期突然失控的。只是荷尔蒙大量分泌、大脑前额叶皮质发育还不够完善,弱小的理智一时间战胜不了强大的冲动本能。

但孩子的性格、思维是可以不断修正的,前期出现问题都只是发育过程的正常表现,并不是最终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自证预言的理论,是指人会按照自己预想的去行动,最终让预言发生。

总是预设孩子有问题,就把孩子推到了问题那一边,时间久了,孩子会认同这些评价,自动跟问题站到一起,不再主动思考,自卑迟疑。

长成大人之前,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模仿家长的做法。所以不良事情发生后,不光孩子有问题,家长亦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比如:

家长爱玩手机,孩子爱玩游戏;

家长常吃外卖,孩子贪吃零食;

家长晚上不睡觉,孩子到夜里就兴奋……

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清自己的作为,是家长羞于承担责任,恐惧给孩子兜底的心理在作怪。

所以,不要出了事情就预设孩子有问题,请给孩子多点耐心,让子弹多飞一会。

家长们勇于认领自己在育儿中的责任,解决自己的懒、馋、拖延,把自己修正得更好,才能给孩子展现更好的榜样形象,并慢慢影响孩子做一个会自律、懂反思的人。

5

误区5: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不用你管

“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不用你管”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孩子是家庭系统中的一员,怎么可能对家中发生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

父母生病了,却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不用管我,是不是会养出一个冷漠的孩子?

明明家里缺钱,但依然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愿望,告诉他喜欢就去买,这不是在助长孩子的自私吗?

父母吵架了,却对孩子说你跟你没关系,那他真的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了吗?

只让孩子学习,其他事情都过度代劳或者美化,孩子就没有机会练就更优的生活技能和思维习惯。

当孩子在学业或者与其他人相处中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时,他不会突然之间就掌握了诀窍,反而会因为挑战太大,自我价值感一点点丧失,慢慢变成一个不自信的人。

当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妨透露给孩子部分内容,为他揭开世界更真实的一面,这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契机。他作为家中一员,可以在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理解、分析、表达,甚至是延迟满足等等能力。

这些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会给孩子未来的生活添砖加瓦,在他遇到问题时可以掌握多种解题思路,更从容地应对挑战。

学习固然重要,生活阅历、正向思考也很关键。家长把孩子当作大人看待,慢慢让他担点事,他长大了才会是一个能扛事的人。

6

后记

想要一个健康、有后劲的孩子,家长需要多学点发展心理学,看看《正面管教》这本书,看见孩子的底层诉求,了解自己的养育特点,进而获得更全面的育儿视角。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他们不是从家长身上长出的手和脚,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家长的高期望。

只要对孩子多点耐心,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本自具足,他们身上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我们多关注优点,善加引导,孩子一定可以获得无穷的变好的力量。

时代在发展,育儿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希望家长们少踩那些老旧的育儿坑,用智慧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同理心扩充自己的胸怀,成长路上陪着孩子打怪升级,让前途越走越宽。

作者|南晓依,资深管理人,心理咨询师,热爱文字、热爱生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热爱照亮。

0 阅读:1

皓然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