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华阳王连续作恶,遭朝廷严惩:记成化年间的大明蜀王家族下篇

楼哥看明史 2025-02-12 21:07:17

前言: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时候,华阳王朱宾泟向朝廷上奏,援引大同代藩追封代思王朱聪沬的例子,希望恢复其父朱申鍷的爵位,并赐以谥号。礼部认为应该驳回,以吏部尚书许进为首的大臣则出来和稀泥,认为恢复爵位则可,赐谥则不必。

申鍷与聪沬事不同科,赠谥诚不宜与。但宾泟之请情有可恻,盖以身为郡王而父无封爵,春秋祭奠,称谓无据。宜原情酌礼,量与爵封,俾便庙享。庶几君恩、国法可并行而不悖矣。—《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九》

武宗朱厚照剧照

那么朱申鍷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革去爵位呢?这一切都要从三十多年前的明宪宗成化年间讲起。

蜀献王一脉

蜀献王共六子,长子悼庄世子一脉虽然出了两位蜀王,但最终以绝嗣而告终。第三子崇宁王、第四子崇庆王无嗣,第五子保宁王进封蜀王,第六子永川王虽有一子但早卒,所以能够传到明末的郡王,只有次子华阳王这一脉。

华阳悼隐王

朱悦燿,蜀献王庶次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为华阳王。悼庄世子薨逝后,朱悦燿看着几个侄子年幼,对蜀王爵位觊觎不已。献王在世之时,朱悦燿就因为屡屡为非作歹,被其父“絷其手足囚之数月”,多亏大侄子朱友堉出面解救。

太宗朱棣剧照

等到献王一死,朱悦燿立刻向四伯太宗朱棣上奏,诬告朱友堉“悖逆、怨诽”。你还别说,当时朱棣已经将朱友堉召来京师问罪。幸亏他老人家及时驾崩,新即位的仁宗朱高炽深受两个弟弟汉王和赵王的夺嫡之苦,自然不会给华阳王好脸色。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朱悦燿受召进京,被皇帝怒批一顿后,改迁湖广澧州(今湖南澧县),事实上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未几,悦燿来朝,又诬奏友堉前事。仁宗怫然怒抵其奏于地。悦燿俯取复进,仁宗不纳,叱之曰:“嫡庶大分,汝敢干之?诬正为邪,将无鬼神乎?”始煌恐退。—《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四》

仁宗朱高炽剧照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朱悦燿去世,谥曰悼隐,朝廷还在圹志中对其进行了官方吐槽:“中年有违父教,又谋戕至亲”。

华阳康简王

朱友堚,华阳悼隐王庶长子,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袭爵。这里我们要提一句,在蜀靖王、蜀僖王相继无嗣而终后,蜀藩大宗已绝,华阳王一脉身为献王次子,理应由当时尚未袭爵的朱友堚进封蜀王。

但是由于悼隐王的不靠谱,朱友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王爵位落到了五叔保宁王头上。痛失蜀王一爵后,朱友堚心中郁闷,常常拿弟弟镇国将军朱友壁做出气筒,多次遭到大明皇帝的斥责。即使到了近四十年后的成化年间,朱友堚依然想起这件事就肝肠寸断,时不时还想着要翻案,让蜀王爵位回到自己这一脉。

辛巳,华阳王友堚奏:“臣父悼隐王乃蜀献王次妃金氏所生,为第二子。叔父保宁王乃献王宫人所生,为第五子。今保宁王子孙袭王爵位,享有封国之富。臣在澧州,窘乏殊甚。乞以献王所遗金帛器物、内使、宫女、官校分赐于臣。”—《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十九》

成化年间蜀藩宗室世系图

对此礼部的反应很简单,表示“蜀王嗣位已久,莫敢更议”,华阳王的请求没有先例,请陛下圣裁。宪宗当然是和稀泥,毕竟蜀和王那一脉子孙口碑良好,犯不着为了人品稀碎的华阳王家族更生事端,所以他先给结论:“蜀王承袭已定”,接着又让时任蜀王朱申凿体谅华阳王的苦衷,给他五百两银子意思意思得了。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十一月,朱友堚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谥曰康简。

华阳悼康王

朱申鍷,华阳康简王庶长子,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九月袭爵。这位新科华阳王也不是善茬,早在还未袭爵之时,就因为朝廷只让成都蜀王府给他们家五百两银子而大为不满,认为这个数目远远不够,拒不接受。宪宗当然没有惯着他,直接降敕书一道,告诫他见好就好,不要后悔莫及。

上乃赐之敕曰:“先因尔父华阳王奏分蜀献王遗赀,已令蜀王量与银两,本无定数。既有五百两,亦为厚矣,岂可再索?敕至,即可领用。自宜安分守禄,图称藩辅之道。毋复妄意索求,有乖亲亲之谊。”—《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十九》

宪宗朱见深剧照

康简王妃杨氏,当年挑唆夫君与小叔子不和,她教出来的儿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朱申鍷和弟弟镇国将军朱申䤧,在为康简王守孝的时候就“凶暴贪淫,戕害人命”,甚至连老娘都不赡养。

事发之后,宪宗新账老账一起算,朱申鍷、朱申䤧兄弟二人在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闰十月“革爵戴民巾闲住”,朱申䤧夫人陈氏因“妒忌杀人”被革去封号,康简王妃杨氏也被“降敕切责”。

但是兄弟俩被革爵以后依然不闲着,朱申䤧痛恨大哥,悄悄溜出澧州,打算去京师告发朱申鍷“强取商人材木,夺民畜产”等事。明代宗室未经允许私自离开封国,属于重罪,更何况此前朝廷刚刚发出敕书,不许诸王及仪宾赴京陈情。

华阳王府石狮子

于是朱申鍷立刻通知湖广镇守官,朝廷则派遣锦衣卫百户赵瑄半道拦住朱申䤧。最终因为朱申䤧这一次出城,澧州知州以及当地守御千户倒了大霉,全部都被抓起来治罪。

瑄暨巡抚巡按等官皆具本末上奏,并劾澧州知州及守御千户等当申䤧潜出不能劝阻,法当逮治。都察院覆请,从之,仍下敕切责申鍷等。—《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二》

而朱申鍷在革爵之后同样也不老实,强取民妇三人。有司官员上门通知他放人,朱申鍷还一口咬定三人都已怀孕。事情闹大之后,上报到镇守湖广内官这里,朱申鍷这才不得不放人。

明代蜀王府复原图

革爵革岁禄之后没有收入,朝廷每年又只给五十石养赡米,朱申鍷于是把主意打到王府旗军的月粮头上,遭到从五品卫所镇抚侯良的举报。朱申鍷恼羞成怒,于是祭出老办法:诬告,企图把侯良也拉下水。此事被巡按御史查明之后,宪宗皇帝特赐敕书,对朱申鍷进行怒斥。

都察院覆奏,上赐敕切责申鍷曰:“尔为宗室之亲,不顾名节,为非饰诈,与闾阎细民无异。自省于心,能无愧乎?今宜遵守礼法,图涤前愆,勿贻后悔!”—《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朱申鍷去世,终年四十二岁。由于尚未恢复爵位,故而也没有谥号。考虑到家眷尚在,朝廷两次增加其妻许氏的养赡米至一百一十石。

永川王

朱悦烯,蜀献王庶第六子,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为永川王,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去世,谥曰庄简。朱友埐,永川庄简王庶长子,先于其父去世,永川国除国。

蜀献王朱椿画像

除了儿子以外,朱悦烯还有一个女儿封新都县主,因为身子骨不好,始终没有婚配,朝廷特赐岁禄二百石来进行赡养,一直到她身故为止。

己未,赐蜀府永川庄简王女新都县主食米岁二百石。时主以痼疾未婚,蜀王请给赐以终其身故也。—《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二》

宋濂祠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浙东四先生,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懿文皇太子朱标、蜀献王朱椿的老师。

宋濂画像

虽然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就已经告老还乡,但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宋濂长孙宋慎是胡惟庸的孙女婿),七十二岁高龄的宋濂被发配四川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一带)。

由于年老体弱,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五月二十日,宋濂在夔州(重庆奉节)不幸去世,就地安葬于莲花峰下。蜀献王朱椿之国成都后,一直致力于打听宋濂后人的下落,并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将宋濂墓从夔州迁葬到成都华阳县。

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的时候,蜀王朱申凿拜谒兄长蜀怀王坟园之时,发现宋濂墓已经破败不堪。到了次年,朱申凿将宋濂墓迁到“锦城迎晖门外”,即成都的净居寺西侧,还将其改名为报恩寺,并赐田80亩作为香火费用。不久以后,巡视四川、南京户部右侍郎黄琛上奏朝廷为宋濂鸣冤,并请求为其平反,很难说这其中有没有蜀王殿下的授意。

惟圣朝凡群臣之有才行勋业没皆赐以赠谥。在前代者亦为之建葺祠墓,复其子孙,此最盛德事。臣敢为濂请。—《明宪宗实录卷九十五》

报恩寺

结语:无论是悼隐王朱悦燿、康简王朱友堚,还是被革爵的朱申鍷,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悼隐王觊觎蜀王的爵位,不惜因此诬陷侄子。朱友堚、朱申鍷父子都和自己的弟弟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出了镇国将军私自出城去告御状的丑闻。

明代宗室有问题很正常,但是像华阳王这样一家三代都有问题,还是很罕见。那么蜀王一脉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又有哪些故事呢?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

1 阅读:145
楼哥看明史

楼哥看明史

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