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
最近相声演员杨议在直播间里,对郭德纲大放厥词,称其相声为“于家乐”,唱戏是“抖”,圈内顿时大哗。两个津门名角之间数十年的友谊顷刻间化为乌有。
都是朋友,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
何为“朋友”?何为朋,何为友呢?流行的说法是,“朋”字本义是两吊钱。
关于朋友,郭德纲在某段相声中也是这么解释的。
什么叫朋友?上古的时候不花钱,没有,那个时候拿贝壳当钱。上古人都生活在黄河流域,想见海里的贝壳不容易,所以认为贝壳很珍贵。五个贝壳打个眼穿起来,为一系;两系叫一朋;请友人吃饭,抓起一朋贝壳,能担起这一朋的友人,叫做友人;朋为两个月,两个月亮能聚到一起,说明物以类聚,兴趣相投;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朋包括友,友不包括朋。
郭德纲的解释,其中既有真知,也有俗见。
其实,上古并没有“朋友”一词,这是后世综合的一个词,属于现代汉语。上古时,朋是朋,友是友,完全是两个概念。郭德纲的解读,其中“朋”字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而“友”则是一种娱乐说法,不能采信。
先说“朋”字
郭德纲把“朋”字解释为“两吊贝壳”这是有道理的。这有没有证据呢?
有,有扎实的证据。
其一是甲骨文,我们看看甲骨文“朋”字的形象。甲骨文“朋”
是不是看起来像两串东西串起来的样子?对,那就是两串贝壳,也就是古人用来做交易用的货币。
其二是典籍的记载:殷商以玉、贝为货币,并以物贯串。二系玉为一「珏」,二系贝为一「朋」。(王国维)
王国维认为,殷商时期,以玉和贝为货币,用东西串起来,两串叫“珏jue”,两串贝就叫“朋”。
听说过“何尊”没有?对,就是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字样的那件国宝。
这是一个西周早期的酒杯或酒坛子,是一个叫“何”的人为纪念周成王建都洛阳而铸造的,这事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前。
何尊
何尊的铭文中有:
何赐贝卅朋
意思是天子赐给“何”这个人“三十朋”贝壳用来制作这个被称为“何尊”的器物。
显然,这里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朋”指代货币的可考证据。
《诗经》则稍晚?《诗经》中也有记载:
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意思是,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了,(他)赏赐给我一百朋的贝壳(钱)。
咳咳。
看来,古人也是彩礼的啊。
以上两则文字记载,都能证明,最早的“朋”的确是“两吊钱”的意思。
奇迹出现了!在遥远的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英语中“朋”也是表示“钱”的意思。
在英文中,
英镑为Pound(发音:胖的)
便士为pence(发音:盆斯)
与古汉语的“朋”极其相似。
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族群,两个文明,不约而同的把“钱”说成“朋”,简直太奇妙了。
结合我其他文章中的分析,可以认定这两个词:华夏的“朋”与日耳曼英文“Pound”有共同的祖先,系源于同一个词。
20镑新币
那么,问题来了,表示钱的“朋”怎么就变成了朋友的“朋”呢?这个问题,前文中提到的郭德纲的解释“请友人吃饭,抓其一朋贝壳,能担起这一朋的友人,叫做友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我认为,在上古的时候,古汉语就出现了同音的情况,也就是大约在春秋时期,古汉语中表示钱的“朋”和表示友谊的“朋”出现同音的情况,因此古人就把这个表示钱币的“朋”借过来表示友谊了。
怎么证明这一点呢?
我们来看看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英文。在英文中,同样有一个词与上文提到的pound(英镑)非常相似,那就是:
Bond(联系,纽带)
牛津词典对bond的解释就是“人们之间形成的诸如友谊这样的联系”就叫bond,还给出了例句:
A bond of friendship had been forged between them.
他们之间锻造出了友谊的纽带。
只不过,英文中这两个表示钱的pound与表示联系纽带的bond,一个是清音p,一个是浊音b,两者区分开了。而汉语的“钱朋”与“友谊朋”都化成了清音p,也就无法区分了。
同样的,虽然现代汉语的“朋”已经没有“纽带”的意思,但是其衍生字,却仍然可以看出这种纽带的含义,比如:
棚,非常简陋的以几个支点支撑起来的顶子,几个支点间互相联系。
蓬,蓬松,某种东西互相缠绕、连接,形成不能分开的松软的物体。
捧,连接起来的两只手
碰,两种东西互相接触,连接
鹏,一种大鸟,常常跟着成群结队的一大群鸟。
因此,可以认为,汉语的朋友之“朋”与英文的bond应该是同一词源。
这也就是可以理解,为什么表示货币的“朋”怎么就成了表示友谊的“朋”了,只不过是上古的借代而已,也就是最早的通假。
进一步说明既然,英文中的bond 表示纽带,其实汉语的“朋”也是强联系,也就是说,在古汉语中,“朋”特指那些联系紧密的人,甚至主要是血缘联系,这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残存的痕迹,比如我们常说的:
亲朋好友
这个词,显然是用来说明“朋”是属于亲人的,也就是有血缘联系。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甚至现代的村落也一样)往往是一个宗族居住在一个地方,在聚落里,大家都是亲戚,都有血缘关系,甚至都是一个姓。随着时间推移,族群扩大,就会产生许多远房亲戚,这些仍有血缘关系但是并非五服之内的亲属,就可以称为“朋”。家族聚会的时候,远亲来做客就会说:
高朋满座
其实,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真正走动交往的,大部分都是亲戚,或者是血亲,或者是姻亲,外人是很少的。这就是所谓的“朋”。
“朋”的这种血缘联系,属于强纽带,这种强纽带,后来还演变为同一个“师门”下的被称为“朋”。论语中说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说的就是同一个师门的师兄弟,称为“朋”,而不是“友”。孔颖达(唐朝)对此解释:
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意思是,拜在同一师门之下学习的称为“朋”,有相同的志趣的称为“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相声演员杨议,没有拜过师,没有师门,属于海清,而郭德纲是拜侯耀文为师的,有正式的师承。两人非同一个师门,也就称不上“朋”了,最多算是“友”,现在友也不是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常说:
朋党,朋比为奸
都是同一师门下,互相勾结,互相扶持,没有是非,只有立场。
至于“友”就比较简单了
甲骨文中的友(如图),就是两只手,同向的两只手在一起,就是友了。
甲骨文“友”
友,完全是指两个人本来毫无关系,既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同门师兄弟,仅仅是志趣相投,彼此情投意合,两只手能牵到一起,不用讲立场,只讲是非,这就是友了。
因此也才有:
诤友
这样的词,友人之间只有忠诚,可以互相批评,不用讲亲情,也就是不存在委曲求全了。
补充:
额外再提一句(这种补充一般会妨碍阅读):
友的古音为giug,私下认为,与英文的group(群,类,批)应该是同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