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念书的时候,总是不会念杜甫的甫字,是fǔ还是bǔ?傻傻分不清。
其实,到底是杜甫fǔ,还是杜甫bǔ,这里面透露出了人类语言的一个大规律。
不光学生分不清,方言中更是两种发音都有,这种情况不能怪大家,因为这两个念法从道理上讲都对,尤其是唐以前,肯定是念杜bǔ,因为上古就没有轻唇音f这个发音,自然就是念bǔ了,只是后来bǔ转化成了fǔ,大家约定俗成,fǔ就成了正确的读音了。
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
“上古无轻唇音f”,这是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发现的,现代普通话里很多声母为f的字,在上古时期都读作b或p,换句话说,汉语里的发轻唇音f的字,几乎都是从b或p转化而来的。(注意b或p其实是一个音,只是一个是不送气的清音或浊音,一个是送气的清音)
举几个例子:
蚌beng→丰feng
不bu→否fou
爸ba→父fu
蓬peng→峰feng
版ban→反fan
蕃bo→幡fan
愎bi→复fu
逼bi→福fu
由此可见,“甫”字的古音显然是bu,后来才念fu的。很显然,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转化,而且是普遍的,是一种语言现象:
B → P → F
捕→浦→甫
这种大规模语言转化的现象不仅在汉语里存在,在欧洲语言里更是普遍存在。比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稍晚的德国语言学家格林兄弟,也同样发现了这个规律。对,格林兄弟就是那个写《格林童话》的兄弟,兄弟俩不仅是儿童文学家,还是语言学教授。他们发现印欧语的一个音变规律:
Bʰ → B → P → F(V)
(其中Bʰ是送气浊辅音)
以英语来举例,比如:
Papa(爸爸)→father(父亲)
Boot(靴子)→foot(足)
Pisces(双鱼座)→fish(鱼)
Beauty(美)→view(美景)
当然,还有拉丁语,梵语,波斯语等古老语言往日耳曼语和罗曼语转化的更多例子,甚至汉语记录的梵语,也同样能反映这种变化,比如佛教在梵语中称为buddha(布达),汉语中记为佛陀,据此可以考证原来的“佛”字,汉语发音应为“bo”或“bu”。
这种大规模的音变规律,被历史比较语言学称为Grimm's law(即格林定律),对,就是上文提到的格林兄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格林定律不仅提出B→f的转变,还有其他音的转变,此处不论)
格林定律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格林定律不仅仅适用于印欧语系的音变,汉语的音变同样符合此定律,甚至人类的语言可能都有类似的音变。
由于汉语的汉字并非拼音文字,这种音变看起来不是很直观,但是简单分析一下,即可看出这种奇妙的规律。